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百年老店與工匠精神

[複製鏈接]

185

主題

197

帖子

1081

積分

一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081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逐風攬月 發表於 2017-5-24 16:45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百年老店與工匠精神
舒馬赫、施耐德、施密特、穆勒、施泰因曼……這些流行的德國姓氏有什麼共同點?——在德語里,它們都代表一門手藝:製鞋匠、裁縫、鐵匠、磨坊主、石匠。從中世紀開始,老師傅帶幾個學徒做手藝,就成為德國人的職業常態。時移勢易,工業化取代了小作坊,但「手藝人」的基本精神沒有變。今天,德國經濟結構中30%為製造業,如果算上出口,工業製造幾乎佔據德國經濟的半壁江山。  
  德國人對造物的偏愛融入了文化傳統。早在16世紀,宗教改革家馬丁•路德提出,人們無需遵從教會指令,靠自己辛勤勞作也可獲得救贖。這種思想對德國乃至歐洲產生了深遠影響。19世紀上半葉,德國作家路德維希•蒂克在他的小說《青年木匠師傅》中,借木匠萊恩哈特的話表達了市民階層對手工業的青睞:我總是想讓人們的日常用品既實用又美觀,這樣有教養的人就不用再添置別的東西了,我為此感到榮耀。  
  造物不是閉門造車。各行各業都有行業協會。工業化開始后,行業協會牽頭各方設立學校,開展職業培訓。工人一邊上學,一邊工作,形成了獨具特色的二元制職業教育。技工不懈努力,最高可獲得「工業大師」稱號。「工業大師」證書既是對技藝的認可,也是榮譽的象徵。可以說,職業教育不僅培養了技術工人,而且使社會階層流動更加平穩有序。  
  理解德國社會經濟的另一個關鍵詞是「家族企業」。全德350萬個企業中,90%由家族經營。德國最大的100家家族企業,平均年齡超過90歲,皆是名副其實的百年老店。筆者前段時間拜訪了德國最古老的私人銀行之一、有著300多年歷史的邁世勒銀行。這家銀行飽經驚濤駭浪,卻每每化險為夷。銀行現任掌門人弗里德里希•馮•邁世勒說,他們的祖訓是「欲速則不達」,即穩健第一、速度第二。  
  邁世勒先生的話道出了德國百年老店成功的經驗之談,即不盲目求快,不浮不殆,關注精益求精,久久為功。就像一個在放大鏡下組裝手錶的老匠人一樣,他們孜孜不倦地追求的不是手錶花樣的翻新,而是走時更加精確、零件更加精細、質量更加精良。當然穩健不意味著守舊。德國的家族企業平均將銷售額的4。6%投入研發。根據歐洲專利局統計,德國的人均專利申請數量是法國的2倍,英國的5倍,西班牙的18倍。  
  百年老店保持活力也離不開政府扶持。筆者曾採訪過科隆的法里納香水工廠。這裡生產世界上歷史最久的香水品牌科隆香水(又稱古龍水)。法里納是義大利人,18世紀初跑到德國創業,主要原因就是當地嚴格的商標保護法律,讓法里納不必整天同假冒偽劣糾纏。二戰後德國實施社會市場經濟制度,打擊壟斷、鼓勵競爭。政府還出台一整套法律鼓勵家族企業發展。  
  人們常常用「嚴謹」「認真」等字眼形容德國人,認為這種性格塑造了德國特色的製造業和家族企業。其實,德國人也是在進行「德國製造」的過程中被重塑。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31 04:24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