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跟曾國藩學治家 你還需要知道曾氏「八字三不信」口訣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硨磲大爺 發表於 2017-5-23 02:35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很多人是在歷史課本中知道曾國藩的,但真正了解這個人,是從讀《曾國藩家書》開始的。

  

  200多年來,曾氏後裔有成就的多達200餘人,大多成為學術、科技、文化領域的精英。古人云:「君子之澤,五世而斬」,俗語也有「富不過三代」的說法。然而,曾氏家族綿延十代,至今沒有出現過「敗家子」,堪稱中國家族史上的奇觀。曾氏家訓家規力量之強大,帶給了當今社會無窮啟示。

  

  談起曾氏家訓家規,要從曾國藩的祖父曾星岡說起。曾星岡年輕時愛好聲色犬馬,性情懶惰,后「立起自責」,悔過自新,「終身未明而起」,開山墾荒,鑿石決壤,連通成片十數畛,成為立家基業。並且,他還總結出「八字三不信」治家口訣,成為曾氏家族的傳家寶。

  曾星岡的治家「八訣」,是指書、蔬、魚、豬、早、掃、考、寶。「書蔬魚豬掃」就是讀書、種菜、養魚、餵豬、掃地,為居家之事。「早」是清早起床,「考」是祭祖孝順,「寶」是親鄰睦友。曾國藩要求兄弟子侄遵循「八訣」家規,就像吃飯一樣每日必做必行,並強調「我家世世守之,永為家訓」。「三不信」,就是不信葯醫、不信地仙、不信僧巫。「葯醫」指沒有醫術的游醫,「地仙」「僧巫」指巫婆、道士、風水先生等,指不能為迷信幻術所騙。曾氏家規的「八字三不信」,用今天的話來講,就是刻苦學習、自食其力、尊長敬老、誠信待人、遠離邪惡。

  

  曾國藩受祖父影響很深,比如「未明而起」。他帶領湘軍時,曾定下死規矩:天未明就得吃罷早飯,有仗打仗,無仗操練。他本人也跟湘軍士兵一樣,每天天未亮時,與幕僚們一起吃早飯,一邊吃一邊商議軍務。

  曾國藩一生,始終對自己嚴格自律,亦對家人要求甚高。他悟出了家族興衰的秘密:「凡家道所以可久者,不恃一時之官爵,而恃長遠之家規。」他在祖父「治家八訣」的基礎上逐漸形成更加深厚的「八本三致祥」家訓思想體系,用最通俗的語言,闡釋了治學治家治國的精髓。

  

  不過,曾國藩更多的治家思想之精華體現在他寫的千餘封家書中。這些家書,涵蓋的內容十分廣泛,大到經邦緯國、行軍打仗、治學修身,小到居家日常、人際瑣事、養生之道,事無巨細,無不涉及。

  曾國藩始終對家族的繁榮有著清醒的認識。他在家書中要求子弟「勤儉自持,習勞習苦」,指出「世家子弟最易犯一『奢』字、『傲』字」,一再要求不能有驕奢之氣,做了官更不能追求金錢、貪圖發財。1849年在《致澄弟溫弟沅弟季弟》的信中,他說:「予自三十歲以來,即以做官發財為恥,以宦囊積金遺子孫為可羞可恨,故私心立誓,總不靠做官發財以遺後人。」

  曾國藩很注重把這種清廉自律傳導給子孫。1864年,他已經受封侯爵,他16歲的兒子曾紀鴻去長沙參加鄉試。當時的科舉考試,遞條子打招呼開後門的現象較多。曾國藩怕兒子誤入歧途,在開考前寫信給紀鴻說:「場前不可與州縣來往。」考完發榜之前,曾國藩又寫信告誡兒子:「斷不可送條子。」這次鄉試,曾紀鴻榜上無名,以後多次應試,均未取得好的結果。然而,曾紀鴻始終未借父親之名拉過關係,曾國藩也沒給主考官打過任何招呼。

  

  在今天,《曾國藩家書》為什麼紅火?看似絮叨,卻是苦口婆心,真知灼見。「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是曾國藩始終秉承的儒家信條。作為晚清中興名臣之首,曾國藩在世的時候,「治國平天下」,改變了中國歷史走向;而在他身後許多年,他還在精神與文化層面影響著他的家族、影響著世人。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8 12:27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