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中國正在陷入「戰略透支」嗎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硨磲大爺 發表於 2017-5-16 21:49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有時,我們試圖用經濟手段實現一些政治目標,但主要依賴經濟手段存在一定的局限,這主要體現在:經濟手段解決問題的適用範圍相對有限;用經濟手段解決政治、安全問題可能存在高投入和低產出。

  

  中國外交要取得更大的成果,需要牢牢堅持以國家利益為出發點,進一步明確中國的首要國家利益,明確每項政策服務的具體的國家利益。 

  要準確界定我國當前階段的國家利益,需要對自身的實力地位、在國際社會中的能力形成準確的認識。  

  此外,中國外交需進一步明確,到底是周邊優先,還是大國優先。如果我們打牢周邊關係的基礎,在大國競爭中的戰略主動性就能得到很大提升。包括在「一帶一路」建設中,也應堅持周邊優先的基本思路。

  ——閻學通

  

  3月26日,由廣東外語外貿大學《戰略決策研究》編輯部、廣東國際戰略研究院周邊戰略研究中心主辦的「當前中國外交戰略思考」學術研討會在廣東外語外貿大學舉行。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南開大學、暨南大學、廣東外語外貿大學等單位的學者與會,圍繞當前中國外交戰略的主要目標、優先層級、收益評估等問題展開了研討。

  確定國家利益優先層級

  

  廣東國際戰略研究院周邊戰略研究中心主任周方銀說:「近年來,中國外交戰略始終圍繞現實中的緊迫問題與國家長遠利益來考量,以更加積極的態度全方位、多層次的展開,取得了多方面的成就:比如『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和穩步推進,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成立,深度參與全球治理,在海洋權益維護方面戰略主動性提升,以及G20杭州峰會等多個主場外交活動的成功舉辦等。  

  「這些實踐也引發了如何確定符合現階段發展需求的戰略目標,理順主要矛盾與次要矛盾,更好地實現戰略進取與戰略克制平衡的思考。」   

  清華大學國際關係研究院院長閻學通認為,當前中國外交的主要戰略目標是塑造有利於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國際環境。過去幾年,中國外交從「韜光養晦」到「奮發有為」,取得了較大的成就,其原因是牢牢地堅持以國家利益為根本出發點。  

  閻學通認為,應在對中國的實力地位、在國際社會中的能力與作用,形成準確認識的基礎上界定當前階段的國家利益,並確定優先層級,從中分析出首要國家利益,堅定不移的給予貫徹。同時,要界定每項政策服務的具體的國家利益是什麼,使得策出有據,提高效率和針對性。  

  「總體來看,如果能夠打牢周邊關係基礎,在處理大國關係時戰略主動性就能得到很大的提升。包括在『一帶一路』建設中,也應堅持周邊優先的基本思路。」閻學通說。

  對此,中國社會科學院亞太與全球戰略研究院副研究員葉海林表示贊同。他說:「當同時追求多個目標的時候,可能出現目標間難以兼顧的問題。就像當我們同時試圖抓兩隻兔子時,有可能一隻兔子也抓不到,這種情況下,集中精力抓住那隻最大的兔子,就成為相對明智的選擇。為此,我們需要對追求的不同的目標進行合理的排序,並相應地配置適當的資源。」  

  中國對現存國際秩序有歸屬感,既是其創建者之一,也是獲益者和貢獻者,同時還是改革的參與者。中國社會科學院亞太與全球戰略研究院研究員高程認為,中國在未來相當長的時間內並沒有挑戰現有國際秩序的意願。當前的優先考慮是實現自身發展。  

  「有時,我們試圖用經濟手段實現一些政治目標,但主要依賴經濟手段存在一定的局限,這主要體現在:經濟手段解決問題的適用範圍相對有限;用經濟手段解決政治、安全問題可能存在高投入和低產出。此外,依靠經濟手段可以緩解一些較大衝突,但難以通過它實現崛起目標。因此,未來一個時期,中國外交需要進一步豐富非經濟手段。」高程說。

  動態認識戰略收益

  

  圍繞當前國際關係學界熱議的「戰略透支」問題,與會學者紛紛表示,過去幾年,中國始終將「互利共贏」作為對外合作的準則,總的來說目標明確,投入合理。  

  暨南大學國際關係學院/華僑華人研究院教授陳定定表示:「外交戰略需要與自身實力地位相匹配,不僅是與當前的實力地位,而且要與實力發展的動態過程相匹配。未來中國實力繼續上升的趨勢,為中國外交戰略的制定創造了較大的想象空間。」  

  南開大學周恩來政府管理學院副教授劉豐分析了「戰略透支」一詞的內涵。他認為,對一個國家來說,在制定外交戰略時的確需要考慮成本和收益的平衡。在沒有導致國力最終損耗和衰退之前,國家在理論上可以通過止損的方式來規避戰略透支,比如退出一場損耗性的戰爭,減少海外承諾和介入,減少邊緣地帶和不重要事項上的投入等。但是,「戰略透支」運用到中國當前外交並不貼切,中國外交的戰略資源投入雖然在增大,但並不存在「超支」選項。  

  清華大學國際關係研究院副院長孫學峰同樣認為,戰略透支的概念並不適於當前中國,它往往針對的是大的帝國、頂峰時期的帝國。造成戰略透支最關鍵的原因往往是戰爭。大國外交上太成功、太順利從而過度擴張導致戰略透支。當前,中國需要注意的是外交進取的速度,要循序漸進,分清先後次序,包括在形勢不利時,耐心等待機會。

  周方銀表示,評估外交政策應用長遠眼光,而不是拘泥於短期利益和收益,以成本與收益作為「戰略透支」的註解有失偏頗。  

  首先,並不是成本大於收益就是戰略透支。戰略透支往往意味著持久性的、相當規模的成本大於收益,從而給國家造成很大的戰略負擔,並對國家的興衰產生明確可見的負面影響。  

  其次,在不得不付出很大代價的情況下,即使行為的成本遠遠大於收益,也不屬於戰略透支的範疇。從這個角度來看,中國外交過去幾年投入的戰略資源,與戰略透支的概念沒有太大關係。  

  再者,戰略透支的存在與否,不僅涉及成本與收益的比較,而且涉及成本收益評估。在戰略的早期投入階段、夯實基礎的階段,成本大於收益是十分正常的。有時,戰略需要熬過一個比較長的投入大於產生的階段。 

  「戰略的推進和執行往往是一個動態調整過程,而非僵化的過程。戰略透支的發生,常常不是因為戰略本身,而是因為在戰略執行中的僵化、政策力度過大、不適當的政策執行時間過長。由於執行水平不一,同樣的戰略,既可以成為好的戰略,也可以導致很差的結果,因此,戰略執行十分重要。」周方銀說。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國際政治理論研究室主任徐進表示,「中國外交的中期任務是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創造有利的國際環境。在此基礎上,我們對國際性質的判斷總體上是準確的,制定的外交戰略總體是合理的。在評判中國外交時,需要區分戰略和戰術,戰術層面的靈活進退並不影響對戰略本身有效性的評估。」

  (原標題:《用長遠眼光看外交投入——「當前中國外交戰略思考」學術研討會在廣東外語外貿大學舉行》)

  文章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作者:呂夢荻 吳艷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7 09:14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