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2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蒙古鐵騎為何征服不了日本和越南?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硨磲大爺 發表於 2017-5-11 05:54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軍備圈

  在被蒙古人進來時,這個龐大族群在被描述為任人切剁的「土豆」,全國各處都有張弘范(跟隨蒙古軍隊滅宋的漢人帶路黨)。

  而另一方面,在這場東方歷史「華夷之變」中,中國的一些「東洋鄰國」卻未被「殃及魚池」,甚至有著不俗的表現。

  13世紀下半葉,蒙古大軍在平定中國之後,對日本發動過兩次征服戰役。

  

  第一次交戰是在公元1274年。進攻日本的蒙古遠征軍共兩萬五千人,面對第一次「蒙古遠征軍來襲」,日本舉國參戰,武士和民兵都投入戰爭中,慘烈的戰鬥進行了二十多天。

  擅長騎射的蒙古兵在擅長肉搏戰的日本人面前遭到重創, 頑強的日本民兵成功地阻止了蒙古軍的推進。由武士組成的日本重騎兵隊尤為英勇,他們在弓箭手的支援下冒著箭雨列陣衝擊敵人,與敵軍貼身近戰,使蒙古人的弓箭優勢失效。

  蒙古軍折損大半后無力繼續守住陣地,只得上船撤退。在返回朝鮮的路上,蒙古的艦隊遭風暴襲擊。

  第一次伐日雖然失敗,但是忽必烈不肯輕易罷休,尤其完全征服了中國、得到東方最富饒的大陸后,不免得隴望蜀、再起盜心,於是對日本發動第二次海戰。

  此戰忽必烈投入的參戰人員是第一次戰的十倍,但是依然沒有撈到半點便宜,最後再次被夥同「神風」的日本武士和民兵打敗。

  兩次伐日皆敗,蒙古人在東洋第一次遇到了勇氣不遜於自己的對手。遭到13世紀世界最強大的軍團侵襲,但日本卻沒有像宋中國那樣一敗塗地,而是最終擊潰了侵略者。

  除了地理優勢外,同仇敵愾不出叛將、全民皆兵鐵血抗敵也是要因之一。

  

  蒙古攻打日本「神風」戰艦現蹤海底

  相似的情況在越南也曾呈現。

  在征服歐亞大陸過程中,蒙古軍三度征伐安南,1258年初元朝大將兀良哈台一度攻陷安南都城升龍(河內),1285年脫歡再占升龍。但是,越南人在陳朝宗室、「興道大王」陳國峻的帶領下,奮起反抗,他們人人手臂上刺著「殺韃」二字,奪回升龍。隨即全境反攻,殺退來犯之敵。

  忽必烈大怒,此時他正在組織戰船進攻日本,遭遇「神風」。蒙古軍不敗神話竟然被島國日本、小小越南打破,於是他停止進攻日本,再派脫歡率10萬大軍攻安南。

  陳國峻以「游擊戰」切斷元軍的水路補給,利用漲潮而進攻,退潮則退走,並實施「木樁戰術」創造了以弱敵強、以小勝大的戰爭奇迹——俘獲元軍400餘艘戰船,生擒主將烏馬兒。

  蒙古鐵騎橫掃歐亞大陸,中國大陸和莫斯科公國都被蒙古帝國吞併。然而,所向披靡的蒙古大軍卻在小小越南吃了敗仗。忽必烈死後,蒙古大軍再也沒敢侵略安南。

  

  蒙古鐵騎的重裝備

  同一地域,相近文化,卻沒有促成完全一樣的抗戰結果,這是為什麼?

  在古代,越南比日本與中國的關係還要近——或為中國的藩屬國,或為中國一部分。兩國的文化有不少大同小異之處,越南的主體文化也受到儒家文化的深深影響。

  然而,同一地域,相近文化,卻沒有促成完全一樣的民風。縱觀歷史上兩國民間的表現,越南、日本民風明顯比中國彪悍。

  眾所周知,推崇「尚德抑武」的儒家文化是偏軟的。而雖然受到兩千年儒家文化影響,但日本、越南仍然長期保有「強悍、尚武、富有反抗精神」的民族傳統。那麼,這種民風傳統是怎麼形成和保留的?

  這就與他們的生存環境和獨存的文化背景有關。

  從生存環境而言,日本和越南雖然不是「草原部落」,但由於其獨特的地理位置,為生存廝殺爭鬥激烈程度不亞於草原部落。

  由於在漫長的歷史時期中戰爭頻繁,內外紛爭不斷,這些國家的歷史烽煙不斷,幾乎就是一部充滿戰爭的歷史,也因此造就不少名垂青史的戰鬥英雄。對於歷史上勇猛善戰的英雄人物,他們特別崇敬。由此形成了特有的「武士文化」、「戰鬥文化」。

  譬如抗蒙「興道大王」陳國峻,就被譽為民族英雄,越南南北處處有「興道大王」廟宇祭祀,香火千百年來不斷。越南人對英雄人物的頂禮膜拜以及英雄文化的傳統氛圍,由此可見一斑。

  

  現代越南歷史學家曾說:「越南民族的傳統,歷來是全民皆兵。在田裡幹活的農民,一旦需要扛起槍就能上戰場進行戰鬥。」生活中,他們是知禮謙和的普通百姓,而在戰場上,他們絕對是可怕而難纏的鬥士。

  舉國抗戰、全民皆兵——日本和越南這些特點,與「草原部落」騎兵的特點差不多。甚至可以說,他們的民風,就相當於東洋的「草原部落」。

  回顧這段歷史,之所以在偏軟的「儒家文化圈」中,日本、越南的民族精神沒有被「軟化」、得以保持「彪悍民風」。

  一是因為「儒家文化」對他們上層影響大,對底層民間影響小。

  二是因為整個國家形勢所迫、「實用主義」大過「中土主義」。

  獨特的地勢加鐵血的武士英雄文化,使得日本、越南等國在蒙古大軍鐵騎下,得以「獨善其身」。所以,他們愈加崇尚武士文化英雄文化,以「彪悍、善戰」民風為榮,直至成為惡劣生存環境下的生存本能。

  

0

主題

1209

帖子

3600

積分

一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3600
沙發
北極天翁 發表於 2017-5-11 11:06 | 只看該作者
日本九州軍隊實際上是慘敗的,元軍兩次獲勝,但敗於後援不繼和天災大風,如果這兩樣都能克服日本早就被統一了,再無後援糧草斷絕情況下,6萬前宋軍提出議和,九州聯軍同意6萬宋軍留下佔地生活,而3萬蒙古軍不降,最後被宋軍將領勸說全軍撤回朝鮮半島。九州聯軍死傷過半而元軍並無太大傷亡情況下沒有大風九州聯軍會全軍覆沒,所以至今日本都知道是神風救的九州聯軍而不是因為日本人能打。越南人更無法抵禦蒙古軍,那時越南是宋朝一部分,蒙古軍占平原容易可山裡的苗人不降與蒙古軍打游擊,最後是原宋朝大臣詔安了在越南宋軍,元朝第一支海軍就是駐紮在越南的宋朝海軍,在深圳到香港一帶滅宋的元朝海軍就是被詔安的原宋朝海軍,被詔安后越南一部分軍隊被調防,直到明朝中期越南一直沒有太大叛亂。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

主題

158

帖子

4509

積分

二級貝殼核心

小留學生(一級)

Rank: 5Rank: 5

積分
4509
3
gushu 發表於 2017-5-16 17:00 | 只看該作者
北極天翁 發表於 2017-5-11 11:06
日本九州軍隊實際上是慘敗的,元軍兩次獲勝,但敗於後援不繼和天災大風,如果這兩樣都能克服日本早就被統一 ...

再無後援糧草斷絕情況下
---------拜託你別自我創造。蒙古騎兵從來就沒有押運糧草的兵的。他們吃的是馬奶,肉乾。像中原軍隊這樣要大量押運糧草,根本不可能穿越西伯利亞。還沒到歐洲就餓死了。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26 22:32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