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2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太極大師怎能不會內功 信不信我隔空十幾米一指戳死你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硨磲大爺 發表於 2017-5-9 20:09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江河散人 趣歷史2016

  老年人、保健操、慢悠悠……一提到太極拳,這些標籤如影而至。因此,前一段時間看到太極高手13秒被KO的消息時,相信很多人和我一樣沒有太大感觸。高手如雲的武俠世界畢竟只是金庸所營造的一場夢。

  這件事一直在發酵,連商業大佬馬雲也站了出來為太極拳打抱不平:「太極拳原本不是為了技擊而創造出來的,它是用拳來闡述太極哲學思想的一種運動。」說的很玄妙,然而,真的如此嗎?太極拳難道真的是為了健身而發明出來的一套體操?

  

  網路配圖

  太極張三丰?

  李連杰有部著名的功夫電影叫《太極張三丰》,講述太極拳誕生的故事。元末明初時有一個人叫張君寶,他自小進少林寺當和尚,后因為偷學少林武功被逐出寺院。因緣巧合下創出「太極」功夫,最終憑此打敗董天寶為民除害。

  電影的故事符合一般人的認知,即張三丰便是太極拳的創始人。然而,這其實只是後人的附會而已。

  歷史上的張三丰確有其人。《明史·方伎傳》記載,張三丰是遼東懿州人,一名全一,一名君寶,三豐是他的號。他不修邊幅,因此又有外號張邋遢。他是元末明初的修道士,在當時就享有大名。朱元璋、朱棣都先後派人尋找過他,但都沒有找到。

  後來,朱棣命人在武當給他大修道觀,花費百萬錢。明英宗時期,他又被賜封為通微顯化真人。正因為皇帝的追捧,他在民間的影響力非常廣泛。既然成了歷史名人,便免不了被後人所攀附。不過,明史中的張三丰是以道教煉丹術等聞名,根本沒有他會拳術乃至武術的記載。所以,他離武術大家的稱號之間還差了一個張三峰。

  此張三峰非彼張三丰。清初的文壇魁首黃宗羲有一篇《王征南墓誌銘》,是為當時的內家拳宗師王征南所寫的墓誌銘。黃宗羲不僅與王征南是至交好友,還讓兒子黃百家拜王征南為師學習內家拳,所以他對內家拳一脈非常熟悉。

  他在文章中這樣寫道,「有所謂內家者,以靜制動,犯者應手即仆,故別少林為外家,興起於宋之張三峰。三峰為武當丹士,徽宗召之,道梗不得進,夜夢玄帝授之拳法,厥明以單丁殺敵百餘。」

  

  網路配圖

  這篇墓誌銘在武術界非常有名,它不僅首次提到了張三峰的大名,而且正是自這篇文章開始,拳術中才有了內家、外家之分。少林派與武當派的門派分類也是發端於此。

  後來的人,逐漸把黃宗羲文章中的張三峰與明史中的張三丰混為一談,視之為內家拳的創始人。緊接著,太極拳誕生后,由於人們認為它是一種內家拳,為了抬高它的身家,便又把它與張三丰聯繫到了一塊。就這樣,元末的武當道士張三丰成為了太極拳的創始人。

  陳王廷與楊露禪

  太極拳既然不是元末的張三丰所創,那麼它的創始人是誰呢?眾說紛紜。因為史料匱乏,過硬的令人信服的考證仍舊缺乏,這大概與過去習武之人自身文化較低有關。比較主流的說法認為,明末清初陳家溝的陳王廷是太極拳的創始人。

  陳家本身就是武學之家,拳腳功夫在當地有一定名氣。陳王廷本來是明末的下層軍官,明朝滅亡后,隱退在家。他本身擁有武學功底,結合戚繼光的《拳經捷要》后,自創了一套新的拳術,便是太極拳。不過要說明一點,當時它還不叫太極拳。

  太極拳名稱來源於乾隆時期的王宗岳(也有人說他是明朝人),他寫了一篇著名的《太極拳論》,雖然只有寥寥百餘字,但是卻奠定了這套拳術的理論基礎,太極拳的名稱也正是由此而來。

  太極拳雖然是陳王廷所創,但是真正將之發揚光大的卻是楊露禪。陳氏本是個傳統保守的武學之家,武術從不外傳。但是到了第十四世陳長興這裡發生了變化,他破例將太極拳傳給了心誠學武的楊露禪,這才有了後來太極拳廣泛流傳的契機。

  經過十幾年的刻苦訓練后,楊露禪拳術大成,他的拳種被稱為楊氏太極拳,而陳家溝的太極拳便被稱為陳氏太極拳。楊露禪先是在家教拳,後來因故北上京師。在北京,楊露禪在擂台上與人比武,出手即見紅,每場必勝,所以闖下「楊無敵」的名號。他先是在富豪張家、端王府教授拳術,其後更是擔任旗營武術教師,教授八旗子弟拳術。

  

  網路配圖

  楊露禪在京城名聲很大,光緒皇帝的老師翁同龢大學士看到楊露禪的武藝后,大加讚賞:「楊進退神速、虛實莫測、身似猿猴、手如運球,猶太極渾圓一體也。」並書贈對聯「手捧太極震寰宇,胸懷絕技壓群英」相贈。正是在楊露禪的大力推廣下,太極拳最終得以發揚光大、名揚四海。現在一般人所練的都是楊氏太極拳。

  太極拳=太極操?

  上述,我們簡單回顧了一下太極拳的歷史。然而,我們還沒有回答這樣一個問題:太極拳到底有沒有實戰性?它是不是一種純粹的架子貨?

  要回答這一問題,我們得從武術本身出發,即習武是為了什麼?在很多中國的功夫電影里,這一問題都是提升格調的必備問題。它通常也都有標準答法:習武是為了止戈,是為了太平。真的是這樣嗎?

  肯定不是,原因很簡單,要想煉成一門武功,時間很漫長,幾年、十幾年都是正常。一個人花十幾年的時間練成一門武功,你說他是為了天下太平,怎麼可能呢,他不要吃飯了,不要養活老婆孩子了。其實,習武和現在的上學拿文憑是一樣的,都是謀生手段。

  正因為他是為了謀生,所以他才要苦練一門絕招,這絕招就是他的文憑。只有這樣,才可能找到一份糊口的工作。或是考取武舉人,或是給別人看家護院,抑或是當鏢師。既然是謀生手段,武術必須要強調實戰性,當然不可能是花架子以及滿滿的套路。(當然,也有一些專門為了賣藝的表演型武術。)

  明白了這一點,我們就知道,當年楊露禪闖蕩北京,能給人看家護院乃至最終可以在軍中教拳,靠的是一身真功夫。太極拳並不是花拳繡腿的健身體操。既然如此,為何現在看到的太極拳大都是軟趴趴的花架子呢?真的是所謂的高手在民間?

  熱兵器來了

  冷兵器時代,個人的武藝非常重要,不僅軍中非常強調訓練士兵的武藝,民間的看家護院、走鏢保鏢、自我防衛也都需要一身武藝。然而,鴉片戰爭以後,洋槍洋炮來了。

  熱兵器時代的到來,使得傳統武術的格鬥與自我防護的作用消失了。所謂「功夫再高,也怕菜刀。混的再叼,一磚拍倒。」苦練十幾年,即便是有傳說中的金鐘罩鐵布衫也抵不住一顆子彈。更有標誌性意義的事件發生在1901年。這一年,誕生於唐代的武舉制度正式廢除,傳統的武術正式沒落了。

  武術的實用價值消退了,但它並沒有最終死亡。辛亥革命以後,中國的內憂外患不斷加劇,傳統武術被當做提升國民尚武精神的重要方式。如1910年,霍元甲在上海創辦精武體育會。1912年中華武士會在天津成立。1928年,國民政府主辦的中央國術館成立。

  這些武術公會的成立目的都是相同的,正如中華武士會成立時在大公報發布的《中華武士會公啟》一文所說,「今同人創設此會,募集擊技名手,廣設傳習所,以求普及,期我國民自茲以往,變文弱之風而成堅強之習,以負我民國前途之重任」。

  這一時刻,此時的武術已經由過去的謀生手段變成了提升尚武精神的途徑,由強調格鬥、自我防護變成強健體魄、提升國民精神面貌的方法。武術價值的變化導致它的核心–技擊屬性開始蛻化。

  

  網路配圖

  新中國的改造

  新中國成立后,武術又經過一次徹底的改造。一方面,國家不提倡搏鬥,後來雖然放開了,但仍強調不準許有身體傷害,於是武術的技擊屬性被徹底剝離,純粹變成一種體育運動,觀賞、表演、健身價值成了主流。另一方面,傳統武術被污名化,被打上反革命、封建迷信的標籤。

  1955年《中央體委黨組關於召開全國體育工作會議的報告》稱:「關於武術,當前只能進行一些整理和研究工作,提出可以推行的項目,剔除那些對健康有害的、違反科學原理的、封建迷信的東西……社會上的一些拳社、武術聯誼會等組織必須停止發展。其中,有些借武術為名,實際上教人偷盜、姦污婦女,發展會道門,隱藏反革命,應該由政府加以取締……」

  由於新中國錯誤的武術政策,傳統武術不僅大量失傳,據統計,建國前武術拳種有兩千餘個,而到了上世紀八十年代還剩下兩百多個;而且持續的舞蹈化、體操化,變成了純粹的花架子。

  作為傳統武術的一種,太極拳也正是在這一時代背景下,完成了它的轉變,從最初養家糊口的技擊術變成了老年人的晨練專用品或是表演型體操。

0

主題

1209

帖子

3600

積分

一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3600
沙發
北極天翁 發表於 2017-5-11 05:58 | 只看該作者
武術變成巫術,現在又變成妖術了,大師們已經成了妖魔。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27

主題

1268

帖子

1589

積分

三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589
3
chayuanchunse 發表於 2017-5-15 15:27 | 只看該作者
武術及時武術,千萬別成了聳人聽聞的巫術,巫術非武術。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6 18:22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