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2

毛主席留下的兩大遺憾,就是我們當前階段的兩大任務

[複製鏈接]
硨磲大爺 發表於 2017-5-4 04:5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陳朝文 北京東博文化研究院

  把自己一生的全部力量、智慧,把自己一家的力量、智慧,都貢獻給了艱苦卓絕的中國社會主義事業的毛主席,做出了驚天地泣鬼神,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偉業,但他卻還不十分滿意,帶著兩大遺憾離開了他一生愛得如痴如醉的社會主義事業。這實際是他留下的兩份遺囑。徹底的社會主義事業者決心繼承他的遺志,百折不撓,去完成他的遺願。

  

  一、毛主席離開人世留下了兩大遺憾

  一是沒有解決好資本主義復辟問題的遺憾

  早在一九六四年二月二十九日,他會見金日成說:「如果中國變成修正主義,天就黑暗了,你們怎麼辦?要作思想準備,要高舉馬列主義的旗幟反對中國的修正主義,這樣中國人民是會感謝你們的。……什麼樣的情況都有可能發生,但我不希望中國變得像蘇聯那樣出現資本主義復辟;如果真的那樣,我們這麼多革命烈士的血就白流了——現在我還沒有死,在我們黨的中央內部就有人敢公開提出來搞『三自一包』,提倡『三和一少』,如果我死了,這些人還在,他們還不鬧翻天?……為了防止中國出現資本主義復辟,所以我們才講念念不忘階級鬥爭,念念不忘堅持無產階級專政。」

  但到他離開人世前,這個問題還是沒有解決,就成了他心頭的一大遺憾。

  這有他贈周恩來戰友的《訴衷腸》詞為證。

  當年忠貞為國愁,

  何曾怕斷頭?

  如今天下紅遍,

  江山靠誰守?

  業未就,

  身軀倦,

  鬢已秋;

  你我之輩,

  忍將夙願,

  付與東流?

  1、這首詞寫於1975年底而不是1974年

  毛主席的這首詞,許多版本的《毛澤東詩詞》也就是主流媒體都不敢承認;而更多版本則把它誕生的時間1975年12月26日改為1974年。據考證,這首詞,實際是1975年底寫的,也就是他最後一個生日寫的一生最後一首詞。如此認定的理由、根據有三:

  ⑴作者是觸景生情,有感而發寫這首詞

  毛主席最後一個生日1975年12月26日,他獨自觀看了故事影片《難忘的戰鬥》,幾

  十年為社會主義事業拚死奮鬥的場景再現,面對現在隊伍的人員狀況,他又是世界最偉大的預言家,自然就預感到中國社會主義事業今後的命運生死難卜。

  ⑵他和總理的健康狀況越來越差,是活一天算一天的人,該留下遺囑

  1975年4月18日,他跟金日成會談時說:「我這回去了湖北、湖南、江西、浙江幾個地方,差不多住了一年。因為你要來,我又回來見面。我今年八十二了,快不行了。

  1975年6月27日,他給加彭共和國邦戈總統的信說:「聽到閣下又到北京,感到十分高興。理應迎談,不幸這兩日不適,卧床不起,不能接見,深為抱歉,請賜原諒。

  毛澤東  倚枕

  有報道說,1975年夏,毛主席大病一場,昏迷了幾個小時搶救過來。他自己說,我象睡了一覺。據張玉鳳回憶,這年國慶,主席悲觀地說,我可能看不到明年國慶了;張馬上安慰他,勸解他不要這樣悲觀。

  周總理膀胱癌嚴重轉移,骨瘦如柴,完全衰竭,更是活一小時算一小時了。

  而1974年,他們兩人的病情還沒有惡化到這樣嚴重。

  ⑶鄧小平復出后,依仗自己年輕些的優勢,逐漸表現出否定文化大革命,否定組織對他的資產階級反動路線、「貓論」的批評,批判。到1975年底,毛主席對他再次失望了,之後不久就給他做出了,「說是永不翻案,靠不住啊」的結論。

  而1974年,鄧復出才一年多,主席對他是信任的,還沒有「江山靠誰守」之憂。

  2、這首不到50字的詞,就是他離開人世的一大遺憾的表述

  「如今天下紅遍」,就是中國的社會主義事業,按它的過程規律,按它的最終目的,正在紅紅火火、熱火朝天地進行中;「業未就」,事業還遠沒有達到它的最終目的。但它馬上就要面臨,沒有堅定不移把它進行到底的掌舵人了,詩人彷彿看到,十年二十年後,走資派篡奪了領導權而改變社會主義航向,資本主義在中華大地復辟。「身軀倦,鬢已秋」,就是我們即將去見馬克思了,但我們那能「忍將夙願,付與東流」啊?詩人向天地發出了不甘心,死不瞑目的怒吼。這就是詩人不得不留下的遺憾。

  3、這首詞是毛澤東、周恩來的共同遺囑,共同遺憾

  也許有人要說,這首詞明明是毛主席寫的,怎麼會是他們兩人的共同遺囑,共同遺憾呢?

  毛主席把這首詞贈給周總理,就是把掏心窩子的話說給周總理,就是對周總理為中國的社會主義事業鞠躬盡瘁一生的充分肯定,對周總理全力支持、領導文化大革命的充分肯定,就是同病相憐兩個都走到生命盡頭的人的共同的話,就是他們兩人的共同遺囑,共同遺憾。

  二是沒有寫出更多的發展社會主義事業急需的理論經典的遺憾

  他認為,偉大的特別複雜的社會主義事業,特別需要理論創新。


 樓主| 硨磲大爺 發表於 2017-5-4 04:59 | 顯示全部樓層
  他很推崇列寧,認為列寧總是根據實踐需要,不斷進行理論創新。「單靠老祖宗是不行的。只有馬克思和恩格斯,沒有列寧,不寫出《兩個策略》等著作,就不能解決1905年和以後出現的新問題。單有1908年的《唯物主義和經驗批判主義》,還不足以對付十月革命前後發生的新問題。適應這個時期革命的需要,列寧就寫了《帝國主義論》《國家與革命》等著作。」反顧自己,他覺得新中國成立后自己還沒有寫出滿意的理論新作:「在第二次國內戰爭末期和抗戰初期寫了《實踐論》《矛盾論》,這些都是適應於當時的需要而不能不寫的。現在,我們已經進入社會主義時代,出現了一系列的新問題,如果單有《實踐論》《矛盾論》,不適應新的需要,寫出新的著作,形成新的理論,也是不行的。」

  它特別推崇創新的理論著作。

  到了60年代,他多次同外賓講,自己的「《語錄》和《選集》是寫的一些中國的歷史知識。」 「我沒有什麼著作,只是些歷史事實的記錄。」1964年,有人提出要出版《毛選》第二版,他說:「現在學這些東西,我很慚愧,那些都是古董了,應當把現在新的東西寫進去。」「老古董」的分量既已擺在那裡,要緊的是寫出「新東西」。

  他多次表示,自己對《實踐論》「是比較滿意的,《矛盾論》就並不很滿意」。「其實,《矛盾論》不如《實踐論》那篇文章好。《實踐論》是講認識過程,說明人的認識是從什麼地方來的,又向什麼地方去。」

  在他的心目中,哲學在一切學問中居於最高地位。他明確講過,「沒有哲學家頭腦的作家,要寫出好的經濟學來是不可能的。馬克思能夠寫出《資本論》,列寧能夠寫出《帝國主義論》,因為他們同時是哲學家,有哲學家的頭腦,有辯證法這個武器。」似乎只有寫出有創見的哲學論著,才能顯出理論上的貢獻和卓越,才能實現精神世界的飛躍和滿足。

  他認為,馬列「老祖宗」都是哲學大家,在他們面前,從不造次。1961年12月5日會見委內瑞拉外賓,對方談到自己家裡掛了馬克思、列寧、斯大林和毛澤東的畫像,他說:「我的畫像不值得掛。馬克思寫過《資本論》,恩格斯寫過《反杜林論》,列寧寫過《談談辯證法問題》,他們的畫像是應該掛的。」當然,他也並非覺得自己在哲學上對馬克思主義完全沒有貢獻。1965年1月14日,他在中央工作會議上講:「馬克思講了自由是必然的認識和世界的改造,說從來的哲學家是各式各樣地說明世界,但是重要的乃在於改造世界。我抓住了這句話,講了兩個認識過程,改造過程(按:指《實踐論》)。單講自由是必然的認識就自由了?沒有實踐證明嘛,必須在實踐中證明。」把《實踐論》放到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發展史上來衡量,他認為是有獨創性的。至於講辯證法的《矛盾論》,他覺得超過前人的地方不明顯。

  「大體從1959年起,他便生出一個心結,想對新中國成立后的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實踐進行理論總結。1959年辭去國家主席職務的一條理由,就是騰出更多時間研究理論問題。

  事實上,毛澤東在新中國成立后一直在做理論創新的事情,但他總感到不夠理想,並且越來越有一種不那麼自信的緊迫感和危機感。他感慨自己,「人老了,不知道是否還能寫出些什麼東西來」;也埋怨自己,「像《資本論》《反杜林論》這樣的作品我沒有寫出來,理論研究很差。」有外賓問他有沒有新的理論著作打算髮表,毛澤東說,「可以肯定回答現在沒有,將來要看有沒有可能,我現在還在觀察問題。」

  這是毛主席超過生命極限在要求自己。是在他的正確路線領導下,特別複雜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半資本主義的中國,經過近30年的拚死戰鬥,革命才奪取了國家政權。接著又與世界第一軍事大國為首的聯合國軍,為了奪回中國的地緣政治範圍,打了一場准世界大戰,達到了把敵人趕出38線的目的。這是彪炳千秋的、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兩大豐功偉績。

  取得了這兩大豐功偉績,已過花甲之年的毛澤東,還不十分滿意自己,還想寫出和馬克思、列寧差不多的經典理論著作,只能是對自己過不去。

  二、繼承主席遺志,不忘初心,堅決反對社會經濟私有資本化

  共產黨的初心就是她誕生時期的綱領,白紙黑字記錄在歷史檔案里:徹底消滅剝削,消滅階級,人民成為主人當家作主社會,勞動人民得到徹底翻身解放,把被顛倒了幾千年的社會關係完全顛倒過來,擁抱嶄新的社會!初心也就是社會主義事業的最終目的。

  實現最終目的的關鍵是徹底消滅剝削:沒有剝削就沒有階級——沒有剝削就是人人經濟權利平等——經濟權利人人平等就是職工當家管理企業——經濟權利平等決定人人政治平等——人人經濟、政治權利平等,就是人人即人民當家作主管理社會,人民成為社會主人——徹底消滅了剝削,勞動人民就徹底翻身解放了。

  要消滅剝削就只能是生產資料公有制;而生產資料非勞動的私有制,就是剝削的生產資料所有制。所以,掌握了國家政權后,就必須把剝削性的私有生產資料收歸國有,建立起列寧說還屬於「國家資本主義」範疇的國有國營經濟,待條件成熟后,轉製為生產資料社會所有、而生產歸生產者即職工所有的「自由人聯合體」企業。建立、完善、成熟集體所有制。

  所以,究竟是青睞、支持公有制還是青睞、支持私有制的問題,就是堅定不移走社會主義道路還是回頭走資本主義道路?是不忘初心還是健忘初心?是真社會主義革命還是假社會主義革命的嚴重問題。事實證明,這是社會主義事業的一條規律。

  這是不忘初心的社會主義事業派,繼承毛主席遺志,堅決反對資本主義復辟的關鍵問題,主要任務——堅決捍衛社會經濟以公有製為主體!就是社會主義初始階段,私有制必須控制在補充的範圍內。

  1、這是捍衛國家大法義正詞嚴的鬥爭

  憲法第六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基礎是生產資料的社會主義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勞動群眾集體所有制。社會主義公有制消滅人剝削人的制度,實行各盡所能、按勞分配的原則。

  國家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堅持公有製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製度。

  憲法第七條 國有經濟,即社會主義全民所有制經濟,是國民經濟中的主導力量。國家保障國有經濟的鞏固和發展。

  2、這是不對稱的、艱難的反對復辟資本主義的鬥爭

  資改派打著社會主義的旗幟,說「堅持公有製為主體」,但實際卻暗渡資本主義的陳倉——改革就是一直拿公有制開刀:咒罵它無能,離間混亂它,接著就股份制給私人,賤賣甚至把它送給私人,而且是「靚女先嫁」,現在是引狼入室混合所有制。現在實際是以私有製為主體,公有製成了私有制的補充,幾乎就是私有化的社會經濟。

  他們利用手中的社會大權,不準人們批評、批判私有化,不準人們討論什麼是社會主義制度,不準人們討論蘇東慘敗的主要原因,主要教訓,不準人們總結反思改革開放,不準人們批評他們,批評就是「妄議」。

  人民只能像過去地下鬥爭那樣反對資改。艱難。

  3、這是保衛公有制底線的鬥爭

  要求社會管理者,決不能說一套做一套,口是心非,必須把各種所有制限制在一定的比例範圍以內。對公有制來說,既要保證它佔有社會總量60%以上的生產資料,又要限制它不能超過70%;對私有制來說,既要保證它佔有在30%以上,又要限制它佔有不能超過45%。

  三、繼承主席遺志,創新制度理論,振興社會主義事業走出低谷

  社會主義事業把社會經濟變革為國有國營和集體所有制后,其主要任務是,怎樣變革才能實現,徹底消滅剝削,消滅階級,人民成為主人當家作主社會!勞動人民得到徹底翻身解放,把被顛倒了幾千年的社會關係完全顛倒過來,迎接嶄新社會的最終目的?

  毛主席說,「現在,我們已經進入社會主義時代(是指初始階段,他在七千人大會上講「建成社會主義要五十年、一百年或更多的時間」),出現了一系列的新問題,如果單有《實踐論》《矛盾論》,不適應新的需要,寫出新的著作,形成新的理論,也是不行的。」

  「沒有列寧,不寫出《兩個策略》等著作,就不能解決1905年和以後出現的新問題。單有1908年的《唯物主義和經驗批判主義》,還不足以對付十月革命前後發生的新問題。適應這個時期革命的需要,列寧就寫了《帝國主義論》《國家與革命》等著作。」

  這是毛澤東的又一精準預言——近百年來,因為幾乎就沒有社會主義制度、事業的理論創新的論著,社會主義事業就跌入谷底。這實際是社會主義事業的一條規律。

  冒著槍林彈雨奮鬥了大半輩子的毛澤東,到該頤養天年的時候,才有點精力、時間,思考社會主義制度理論問題。到他離開這個世界時,就有了社會主義制度創新理論著作的提綱要點。如果再給他10-20年時間,他的社會主義制度創新理論專著就有可能問世了。

  下面就是毛澤東的社會主義制度理論創新專著提綱的要點:

  他在天之靈就希望人們正確解讀清楚這些要點,寫出一本創新的社會主義制度。

  一九四九年一月八日,他在政治局會議上說:「如果完成了全國革命的任務,就是鏟地基,花了三十年。但是起房子,這個任務要幾十年功夫。(《毛澤東傳》1893-1949第908)

  他在即將奪取了國家政權的黨的七屆二中全會上,嚴肅地告誡全黨:「奪取全國勝利,這只是萬里長征走完了第一步。」「在過了幾十年之後來看中國人民民主革命的勝利,就會使人們感覺那好象只是一出長劇的一個短小的序幕」。(《毛澤東選集》四卷第1376)

  1954年6月14日,他在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第30次會議上講「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草案」時說:「逐步實行各種形式的國家資本主義,以達到社會主義全民所有制。社會主義全民所有制是原則。」 (《毛澤東選集》1977年,第五卷,第128頁)

  他認為,只有全民佔有生產資料,才是社會主義;個人佔有生產資料不是社會主義;生產資料非生產者個人佔有即資本就是資本主義。

  共產黨國家佔有生產資料,實質是全民所有,即全民共有。因為人民成了社會的主人,社會的一切是人民的,共產黨國家並沒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國家佔有,只能是受全民的委託佔有、管理這些生產資料,管理使用這些生產資料的生產;共產黨國家和人民的關係,只能是管家和主人的關係。

  1960年初,「鞍鋼憲法」誕生。這是鞍山鋼鐵公司創新的,「兩參一改三結合」國有制企業管理制度,即幹部參加勞動,工人參加管理,改革不合理的規章制度,工人群眾、領導幹部和技術員三結合。毛澤東十分高興,把它批示為國企管理的憲法。

  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之交,毛主席專門抽時間帶著幾個「秀才」閱讀蘇聯的《政治經濟學教科書》,並做了大量批註和談話,後來由「秀才」之一的鄧力群出版了《毛澤東讀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批註與談話》歷史文獻著作。

  「批註與談話」記載,蘇聯《政治經濟學教科書》第23章,在講到1936年蘇聯新憲法時,論述了蘇聯公民或勞動者享有的各種權利,包括「勞動權利,休息權利,受教育權利,年老、患病及喪失勞動能力時獲得物質保證的權利」。毛主席在這段文字旁醒目地批註道:

  「最大的權利是管理國家」,並發表議論說:「這裡講到蘇聯勞動者享受的各種權利時,沒有講到勞動者管理國家、管理軍隊、管理各種企業、管理文化教育的權利。實際上,這是社會主義制度下勞動者最大的權利,最根本的權利。沒有這種權利,勞動者的工作權、休息權、受教育權等等權利,就沒有保證。」

  毛主席的這段批註,就點明了人民當家作主民主的核心。

  1974年10月20日,81歲高齡的毛澤東,在會見丹麥首相保羅•哈特林談社會主義制度時說:中國「解放前跟資本主義差不多。現在還實行八級工資制,按勞分配,貨幣交換,這些跟舊社會沒有多少差別。所不同的是所有制變更了。」

  同年12月26日,他和周恩來談理論問題時說:「我們現在實行的是商品制度,工資制度也不平等,有八級工資待制,等等,這隻能在無產階級專政下加以限制」。

  「所以,林彪一類如上台,搞資本主義制度很容易。因此,要多看點馬列主義的書。」(《毛澤東傳》1949-1976第1713、1714頁)

  列寧說,『小生產是經常地、每日每時地、自發地和大批地產生著資本主義和資產階級的』工人階級一部分,黨員一部分,也有這種情況。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

主題

8

帖子

189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89
465695865 發表於 2017-5-15 22:09 | 顯示全部樓層
看來你對,毛是擁護的,看你的經歷,恩惠好像沒有啊,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3 11:28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