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的學者發表在《人格與社會心理學期刊》(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上的研究表明,人口密度會切實地影響一個人的生活史策略。生活在高人口密度地區的人,會因為「人口密度」這個因素帶給個人心理上的影響,而選擇將建立家庭、生育等決策延後,投入更多在教育上,維持更長久的親密關係,在做選擇的時候看得更長遠。在生活的許多方面,比起數量而言,生活在高密度城市地區的人會更注重質量。
被試分為兩組,一組會閱讀一篇叫《擁擠的生活,太多》(The Crowded Life, Too Many, Too Much)的新聞,描寫美國人口爆炸性的增長,或者聽一段嘈雜、擁擠的聲音;而對照組則不做這些。之後,被試們會做一系列測試,都是非常經典的用來確定人們採用短期還是長期策略的題(比如讓你選,今天收100元,還是90天之後收150元之類),以及和生活、生育、教育有關的題,讓人選擇會生多少小孩、怎麼安排他們的教育等等。
戰後社會學家路易斯•沃斯(Louis Worth)也持相似的觀點。隨著城市人口的增長和聚集,人和人之間的關係會涉及更多理性的、複雜因素的考慮。他由此推論,高密度地區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更多地會發展成「效用性」的(relationship of utility),從事什麼職業,有多少錢,住哪個地方,歸屬於哪個組織等等。人變成了機械性的存在,變得更加冷漠,但是同時,在擁擠的城市中,人們學會了隔離彼此,擁有更多自己的空間,容忍「不同」的存在。高密度的生活在造成心理問題的同時,又給人更多發展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