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走向衰敗的中國人:「用「偉大」扼殺母親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硨磲大爺 發表於 2017-5-15 23:07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在今天,我們用「偉大」扼殺母親

  林夕 有病要讀書1

  

  今人說起母親節,自然而然聊到母愛,聊到母愛,就稱偉大,說到偉大,就拿動物做例子。

  比如一個經久不衰的經典例子是一群走投無路的鹿群,被獵人追到懸崖,鹿群自動排成兩列,右邊年長和衰老的鹿先跳出懸崖,左邊年輕的小鹿緊接著跳到老鹿的背上,雙腿一蹬,老鹿凄鳴著落下深淵,而小鹿正好踩著老鹿的背做跳板,彈跳到對面的懸崖,逃生而去,一對一對鹿,就這樣井然有序地跳著;老鹿全部落崖而死,換來小鹿的全部脫逃。

  有病君認為,這正是人們理解母愛的最大誤區。

  動物世界,長輩以死相博,換來幼輩的生存,是所有動物的本能,並不是人類的獨到偉大。

  人類的母愛,若是和動物若有所區別,在於其理性,而不在於「愛」。

  理性,是愛的紀律。沒有紀律的愛容易越過理性的邊界,而後泛濫,變成挾裹一切的洪水。

  觀察身邊發生的故事,泛濫的母愛就有三個貌似偉大其實可怕的標籤:

  第一個標籤是,我為你付出一切。

  記得當年看過一個新聞,一位當清潔工的母親殺死了中學里成績第一名的女生,把她塞進垃圾桶,原因是他的兒子考試成績是第二名,為了讓他的兒子成為被保送上大學的「第一名」,她殘忍地掐死了成績第一名的女生。

  這個兇手,殺人的唯一動力,不是恨,是愛――對兒子的愛。

  當然,這種例子很極端,通常比較多見的是,年輕的少婦,失去配偶之後,一直獨身,把孩子養大,同時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

  為了孩子付出一切的母親,她本能且強烈的希望就是:孩子不要辜負她的期望,要竭盡全力去獲得最好的成績,讀最好的大學,從事她認為風光的職業,娶她認為應該娶的姑娘……

  實現母親的夢想和期望,成為這個孩子身上沉重的十字架。

  為了母親,孩子壓抑了自己的天性,犧牲了自己一個又一個小小的慾望,放棄了一些大大的理想,甚至忍痛惜別自己心愛的人........母愛,像一張巨大的賬單,不斷提醒孩子要報答親恩。

  母親為了孩子「付出一切」,然後就輪到孩子為了母親不斷扼殺自我,為了不讓母親傷心,寧願自己傷心,在中國,這叫「孝順」。

  

  孝順是一碗貼著美德標籤張的毒藥。

  在中國,似乎一切動機良善的事物,最終都會在這片神奇的土地渲染下扭曲變形,還沒有什麼節日能擺脫這種庸俗化的厄運。

  具體反映到母親節上,就是乾脆變成了「洗腳節」或「磕頭節」。

  洗腳、下跪和磕頭的鬧劇,從舊帝國一直上演到民國,始終沒有終止的跡象,只是在新文化運動之後,它逐漸遭到人們的唾棄。

  但今天,那些發霉的舊風俗似乎捲土重來,又成為轉型中國的一大奇觀。

  只要翻檢一下中國近代史就不難發現,洗腳和磕頭之類的江湖事迹,散布在歷史的各種縫隙里,猶如芳香四溢的牛糞。

  光緒二年,徽州官府組織數百個良家媳婦給公公洗腳,場面壯觀,而情形卻相當曖昧和詭異;

  民國二十五年,山西某地曾鬧過一場磕頭喜劇,三百名守寡貞婦,集體向婆婆磕頭,發毒誓效忠亡夫,地方官紳事後還大立貞操牌坊,以表彰那些烈婦的壯舉。

  今年的母親節前夕,則有江西某小學100名學生在操場上給媽媽洗腳以示孝心。

  下跪洗腳的光榮事迹,有如雨後春筍,盛開在神州大地。

  中國人不僅善於製造各種制毒和使毒記錄,也在孜孜不倦地營造新的道德奇迹。

  這場洗腳鬧劇的源頭,或許可以從央視進行感恩教育」的一個公益廣告里尋到端倪:一位年輕母親睡前給母親端水洗腳,幼子為此深受感動,遂端來一盆熱水要給自己母親洗腳。

  至此,「洗腳模式」成了推行感恩精神和孝道倫理的樣板。

  各類職業和不同年齡段的青少年人群,均被要求給自家父母洗腳,並且從家庭內部發展到大庭廣眾,又由坐洗推進到跪洗和磕頭洗。

  上海某中學甚至給學生頒發洗腳日曆卡,每洗一次腳,父母就在卡上簽字,而該卡將在學期末成為評定道德分數的主要依據。

  

  究其根本,中國人的孝道,無非是專制主義在家庭結構中的映射。

  它從未承載過真正的愛與親情,而僅僅重申長輩對晚輩的微觀權力。它拒絕家庭成員的人際平等,無視晚輩的人格尊嚴,進而摧毀主體的獨立建構,由此導致服從性和工具性人格的茁壯成長。

  家庭孝道,是帝國規訓其順民的邏輯起點。

  在作為道德範本的《二十四孝圖》中,給我印象最深的是「郭巨埋兒」:

  郭家很窮,郭巨是孝子,八十歲的母親把可憐的一點食物分給幼小的孫子吃,為了讓母親吃飽,郭巨挖了一個坑,想活埋自己的親生兒子,結果刨到深處,挖出一塊金子,從而全家衣食皆足。

  小時候聽故事的時候,我老是想,要是沒有挖出那塊金子,郭巨的兒子不就被活埋了,成為「孝順」這一美德的犧牲品,多麼殘忍!

  當然,這是極端的案例,看得見吃人的孝,還有很多看不見的孝,天長日久,通過一件又一件小事,繭蝕著孩子的天性和年輕人的自由。

  如何闡釋「孝」的含義,這無疑是問題的關鍵所在。兒女跟父母的關係,首先應當建立在人格平等的價值觀上,任何一種下跪和磕頭的行徑,只能把「孝」引向「順」,也即表達謙卑和順服的語義,這種所謂孝道,背離了自由、平等和博愛的人本主義價值基線,跟愛沒有任何本質性關聯。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管教當然是必須的,問題是道德、規範是有標準的,是非清晰地擺在那裡,而孝順是沒有標準的,長輩怎麼說,你怎麼聽,長輩讓你做什麼,你就順從地做什麼。

  既然沒有標準,自然就沒有了是非,一旦沒有公允的是非,只有一代人對另一代人的遷就或者臣服,那麼家庭,很容易變成掛著孝順牌匾的道德監獄。

  第三個司空見慣其實很誤人的觀念:你是我的!

  任何孩子的出生,都是父母單方面的決定。因此,愛與被愛的雙方,不存在對等的付出和回報關係。

  母子關係的建立本身不是一紙你情我願的商業合同,所以,你愛他,是必須的,因為生他是你的決定,你生了他,就有義務愛他、養他,哺育他成人,在他成長過程中,你得到的喜悅和滿足,就是孩子對父母的最好回報。

  愛,不是兩代人之間的債權債務關係,不是索取回報的賬單。更不是要求掌控孩子人生的權力。

  孩子,從生下來的那一刻開始,就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他可以有自己的偏好,自己的願望,自己的選擇,只要不突破社會基本的法律和道德規範,就不應該收到干預。年輕一代所有的選擇,可能對也可能錯,這都是他自己的事,只要他為自己的選擇負責。

  你是我的,所以我愛你,所以我有權干預你的一切,讀什麼專業,交什麼朋友,從事什麼職業,娶什麼樣的妻子,嫁什麼樣的丈夫……

  愛,在這裡,變成一副看起來很溫柔的鐐銬。

  

  值得一提的是,作為「孝道」這種文化語境下的一體兩面,如今母親節所歌頌的母親,是「標準的」、「操勞持家的」、「忍辱負重的」母親。而那些專心事業的、有獨立人格的母親似乎是「不配」得到這些讚美的。

  在慶祝母親節時,我們最好再三審視自己所預設的模範,是不是有些「非標準的」偉大的母親被我們遺忘了?

  家務勞動無償,家庭主婦沒有社會保障,我們在稱讚母親偉大的時候,究竟在稱讚什麼?

  如果稱讚的是她犧牲個人社會保障而對家庭無私奉獻,如果稱讚的是她符合社會傳統性別文化對母親角色的規定,就是歌頌制度不公平、機會不平等。

  最終,在母親節這一天,在一片對「偉大」母親的讚美之中,這不公就被每個人微笑地合理化。

  在這一天,我們用「偉大」扼殺了母親。

  ----------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0 09:38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