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與FT共進下午茶:假裝在紐約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硨磲大爺 發表於 2017-5-9 05:45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自媒體大V「假裝在紐約」背後的男人說,人生最重要的無非是處理好兩個關係:你跟世界的關係,你跟自己的關係。他想從這兩個維度分享自己的所看、所思、所想。

  

FT中文

  「還能說什麼呢,在奇葩遍地的國度,那朵正常盛開的花,反而成了異類。」

  這句話摘自一篇題為《罵柴靜的人,我就想問你一句話》的文章。彼時《穹頂之下》在網路引發一場言論狂歡,在話題熱文的刷屏中,這一篇依舊脫穎而出,被395萬次閱讀。

  去年4月,隨著普利策新聞獎的揭曉,一篇介紹當年「公共服務獎」獲獎作品的文章在朋友圈刷屏,許多中國人通過這篇文章,第一次知道了泰國漁工的悲慘故事,以及揭露殘忍真相的4位美聯社女記者。這篇題為《你吃的每一條魚,都可能沾著另一些人的血和淚》的文章最終獲得了220萬閱讀量。

  兩篇文章的背後是一個名為「假裝在紐約」的自媒體。從微博火到微信,它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大V」。同量級的其他自媒體動輒十數人團隊,一直到去年,它的背後竟然只有一個人,他叫自己「假張」。

  誕生在紐約

  從公號的名字不難判斷,資深媒體人假張與紐約有不解之緣。

  傳統媒體

  渠道壟斷:傳統媒體面臨第二次衝擊

  陳歆磊:網際網路和社交網路衝擊,改變了新聞的傳播渠道和內容呈現形式,但不管是什麼時代,新聞本質沒有改變。

  

  假張於哥倫比亞大學獲得碩士學位,此前曾在中國國內媒體工作。他在碩士畢業后留在紐約,在聯合國兒童基金會謀得職位,工作三年多后回到北京,去剛剛成立的紐約時報中文網任職。2013年底,他又獲得一個回到紐約工作的機會,依舊是在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合同為期一年。

  捋清時間順序,我問,這次工作期滿回國,是不是就開始全職做「假裝在紐約」了?

  他說,不算全職,我覺得這是我的一個兼職。我的正職是無業。

  「假裝在紐約」誕生於微博,一開始只是假張記錄個人生活的地方。名字則取自報道網球的知名體育記者張奔斗的一句戲言。從微博向微信公眾號的轉移則並不輕鬆。「兩個用戶群的興趣喜好非常不一樣,很難從中找到融合點,很難直接打通。」但假張為微信公號的出現感到非常興奮。「微博出現的時候,大家都說是碎片化閱讀。我覺得微信完全重建了中國人讀長文章的能力和習慣,大家在微信上很願意去看一篇文章,願意把它讀完。」

  我問,最初對公號有什麼期待。

  「我一開始完全把它定位成我的個人博客,分享我看到的東西、我想到的東西、我的看法。我之前在微博上寫過一句話,一個人人生最重要的無非是處理好兩個關係,一個是你跟世界的關係,一個是你跟你自己的關係。跟世界的關係,是說要多看多了解這個世界,知道這個世界是什麼樣子。這個世界不僅僅是說你周圍的這個小世界,我覺得應該有更加宏大的視野。我覺得很多人,還可能根本不了解外面世界是什麼樣子。與自己的關係,是應該有自己的內在定力。我的微博和微信的定位,到現在也是這樣,希望能夠分享我在這兩個維度上的一些看法。」

  「不寫軟文,都是硬廣」

  自媒體與傳統媒體的一個明顯不同,是廣告與內容的界線日漸模糊。報紙版面上醒目的分界,在自媒體這裡消亡無存,取而代之的是或巧妙或生硬夾在內容中的品牌露出。假張不喜歡將「假裝在紐約」的廣告稱作軟文,「因為那就是硬廣」。

  不同自媒體對廣告的處理方式大相徑庭。假張會照常寫一篇推送,在文章最後一段放出品牌與產品的信息,推送內容與被推廣的產品往往聯繫並非緊密,這經常讓讀者大呼「猝不及防」。「我非常排斥在文章里植入信息。我前面實打實的就是正式文章,讀者看到它不會有欺騙感,不會覺得自己在看廣告。我覺得這沒有背離我的職業道德。」

  這也並不等同於假張喜歡這種「文章加廣告」的形式。「從我這個寫公眾號的人的角度,這篇文章其實寫得很痛苦,我會覺得它不是我想要寫的東西,對公眾號和讀者都不是特別好。」

  而且,假張覺得目前「軟文」的模式有些粗糙,也不會持久。「如果騰訊從產品角度開發新的模式,更好地監測廣告投放效果,使之更加可控,同時增加互動性,廣告主,尤其是大客戶會更願意接受。」

  傳統媒體出身的他,認為最理想的狀態,仍是廣告與內容徹底分開。

  公號與「陪伴經濟」

  翻閱「假裝在紐約」的歷史內容,我從紐約房價,看到ISIS,再到公海郵輪和法國大選,事實可查,分析有理有據。然而當下的朋友圈和訂閱號,似乎被情感類熱文佔了大半壁江山。我問假張,如何看待「雞湯」情感類文章的走紅呢?

  「前段時間有個詞很紅,叫孤獨經濟。當時直播剛剛興起,因為孤獨,會有很多人去看直播。我覺得這個不叫孤獨經濟,這叫陪伴經濟。不光是直播,很多人在微博微信上關注公眾號,其實也是在找一個陪伴的人,他/她會把自己對身邊朋友甚至是對愛人戀人的感情投射在某個賬號上,會覺得需要這個賬號的陪伴。曾經有讀者給我留言,說我的賬號像是一個牽著他的手看世界的朋友。」

  假張進一步解釋,不同的號有不同的定位。比如時尚類公號,它的定位可能就是跟你聊各種娛樂圈時尚八卦,如數家珍。情感號可以聽你講感情故事,給你講別人的感情故事,去開導你的朋友。「所有的號其實都是被定位成一個朋友,那什麼樣的朋友最受歡迎呢?肯定是情感類的。」

  「傳統媒體的消亡是偽命題」

  假張自己講到了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存亡之爭。「傳統媒體的消亡是一個偽命題,或者說是一個沒有必要的擔心。媒體行業就算全部都死掉了,所有報紙雜誌都死掉了會怎麼樣?對內容的需求永遠存在,傳統的報紙雜誌倒閉了,公號起來了,你如果覺得現在的公號沒有你看得上眼的,那就拿出你的水平來,做一個不low的公眾號就行了,對吧?」

  自媒體良莠不齊,但看新媒體行業,「也要看那些真正做得好的頂尖行業大號,因為這個行業的地位是由他們來定義,他們能夠把這個行業帶到什麼樣的高度,就是什麼樣的高度。」

  話說回來,假張認為,傳統媒體雖然已經在衰敗,但不會消失,最後的命運可能跟現在的收音機和電台一樣。「我們可能覺得電台很老了,有了電視誰還聽電台呢?但不是。電台依然能夠存在下來,它有它的空間,只是影響力可能不會像以前。」

  他也提到,從另一方面,傳統媒體越熱烈地擁抱網際網路和新媒體,也越代表著傳統媒體衰敗地越厲害。因為衰敗的是行業,而並不一定是機構。當傳統媒體機構自身轉型,壯大的也正是新媒體行業。

  今年春天,假張搬進了新辦公室,招了幾名新員工。採訪的最後,他說打算提高公號的更新頻率,但表示依舊不想投入過多精力,像一些「大V」那樣策劃五花八門的活動。他又強調了一次,畢竟正職是無業。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2 02:30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