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大學(New York University)的比較文學系教授Ulrich Baer就在《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為文表示:「小雪花世代(Snowflakes)提醒我們言論自由的真諦」。去年開始,美國流行用「小雪花」來描述這個世代青年的脆弱與敏感,容易受到傷害,但Baer教授認為他們的個人感受不應被蔑視,反而是正當的。他說,「某些主題,例如宣稱某些人在本質上是比其他人劣等的,或者不合法,或者不值得具有同樣法律地位,是不應該被公開辯論的,因為這些不能在同樣的基礎上參與辯論。當這些言論違反了其他人的人性,他們的言論就應該被限制,以達到公共利益。」、「言論自由的保護——不只是在大學,但大學尤其重要,因為其旨在教育學生如何歸屬於不同群體——不應該代表某人的人性,或他們作為一個政治行動者參與政治言論的權利,可以被自由地攻擊或質疑。」
另一個學者在《新共和》(New Republic)雜誌上說,「No-platforming」最好被理解為一種價值判斷,而這是博雅教育(liberal arts education)的核心……這代表我們要決定學生們需要知道什麼,以及不需要知道什麼,或者至少那些知識和技能是需要被優先教育。」、「No-platforming」也許看起來像是言論審查,但實際上,這是自由表達的產物,以及一個古典博雅教育的基礎。」
然而,不少人當然反對這種論證,而相信言論自由是一個不應該打折扣的標準。
著名的自由派媒體《紐約雜誌》(New York Magazine)的資深記者Jonathan Chait嚴厲反對上述文章與此種行徑。他說,真正自由派的人把言論自由當作一種非零和遊戲,而是一種「理念的市場」,並且長期來看,理性會獲得最終的勝利。但是非自由主義的左翼人士,則把言論自由當作一種零和遊戲,亦即壓迫者的言論若上升,被壓迫者的理念就會被削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