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古徽商與徽州教育

[複製鏈接]

21

主題

21

帖子

156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56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annimi 發表於 2017-5-4 10:51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古徽商與徽州教育

古徽州紫陽書院中的一座山門坊,字為曹文埴題
  歷史上的徽州教育堪稱是中國古代教育史上的奇葩。在重教傳統的影響下、在官府和民間的共同努力下,徽州教育取得了驕人成績,除府縣學之外,明清時期徽州各地還興辦了89所書院,留下了「連科三殿撰、十里四翰林」、「一門八進士、兩朝十舉人」等科舉佳話。
  明清徽州教育有著一套完備的保障體系。它主要是由官府、徽商、宗族三者來承擔和完成的。
  官府是教育最基本的保障組織。它直接辦府學、縣學等各級官學,選擇有名教師教授正規課業,教授和灌輸四書五經等符合封建統治階級要求的課程和思想。官府創辦的府縣學是培養科舉人才的中心和封建官僚的基地。弘治《徽州府志》卷五《學校》記載:「本府,在唐郡邑始皆置學。故前志載,州之廟學,自唐及宋,在城東北隅」。宋紹興十一年(公元1141年)知州事汪藻重建府學,「左廟右學,規制雄麗,愈於他郡」。元初,「有田地、山共一十八頃八十八畝有奇,歲之入八百餘石;房、地、山租貨,以元之中統鈔五貫為錠記計之,為八錠二十三兩六錢四分」。弘治《徽州府志》關於歙縣、休寧、績溪等六縣的記載全部始於宋代,可見,宋朝徽州已建成府縣學較為完備的體系,至明清更加得到完善。當然,在明清時期,雖然官府的控制力下降,但是徽州地區的教育仍然繁盛,這在相當大的程度上得益於宗族、徽商以及其他社會力量的貢獻。
  宗族為教育提供組織保障。宗族的善心組織對徽州教育發展並達到繁榮起了重要的作用。宗族對徽州教育的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積極興辦各類宗族性教育機構,滿足不同人群的需要,擴大了教育的覆蓋對象。宋元以來,特別是明清時期,徽州的學校教育十分發達。除國家和府縣創辦的府學、縣學和為數不多的書院外,徽州各地宗族還創設社學、義學、書屋等公共教育機構。據統計,明朝初年歙縣有社學112所,休寧有140所,婺源有140所,祁門有27所,黟縣有13所,績溪有30所,總計426所;清代黟縣南屏葉氏宗族就建有梅園家塾、南屏書屋、西園書屋、應奎堂書屋等。從而形成了「遠山深谷,居民之處,莫不有學有師,有書史之藏」的局面。
  從經費上對教育事業提供保障。明清時期,徽州宗族幾乎是「族必有產」,族產包括族田、族山、房屋等,是徽州宗族的公共財產。為了保證宗族教育有著穩定的經費來源,許多宗族族產中專門設有學田,學校經費大多來自學田的田租。徽州宗族對學田的設置非常重視,許多宗族都在族譜、家典中就設置學田的重要意義進行了詳盡的說明,如黟縣《鶴山李氏族宗譜》有:「人有養而後至於學也。今欲其定志於學而無以資之,亦殊非祖宗,所以培植人才之至意也。……而在善體祖宗之意以教育一族之人才,自宜創立學田,垂之永久,使世世子孫有所憑籍而善。」
  宗族還以家規家法確保教育的落實,對教育的順利進行給予制度上的保障。家規家法中關於啟蒙教育的規定「蒙以養正,聖功也。夫養於童蒙之時,而作聖之功基焉。是豈細故也哉?」。對貧困子弟捐助的規定「凡在學,家事貧乏,有志向上,勤苦讀書,每歲祠中量給紙筆燈油之費」。此外,還有對教師選聘等方面的嚴格規定。
  徽州教育的興旺發達離不開徽商的大量投入和資助。如果說宗族為明清徽州教育的發展提供了堅實的組織和制度保障的話,那麼徽商則為明清徽州教育提供了雄厚的物質保障,成為明清徽州教育保障體系的另一大重要支柱。
  徽商為教育提供經濟保障。富商之家在「富而教不可緩」的同時,毫不吝惜地輸金資助以振興文教,為徽州教育提供財力支撐。徽商對教育的經濟保障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徽商創辦教育機構。明清徽州時期徽商熱心辦學,其中主要有亟置塾學,廣設義學,捐修官學,倡設書院。明末歙縣新館鮑氏商人鮑繼登,「以鹽策起家,嘗建德文堂,為書塾,廣延名師羅益友以訓其子孫,」鮑省吾「以業鹺起家,嘗置有斐堂以為子孫讀書之所」。清婺源程世傑,「早歲由儒就商,往來吳楚,稍贏餘,推以濟眾……念遠祖本中曾建遺安義塾,置租五百畝,久廢,傑獨力重建,發以平糶所入延師,使全族子弟入學,並給考費。有餘,即增置田。二舉經費不下萬餘金」。徽州府學記載:明弘治十四年知府彭澤「撙浮費及鹽榷,商旅給府,所入之貲恢拓基址,再移射圃於東,置亭匾曰『觀德』,創撰堂及繪飾聖賢像,增創號舍一百餘間」。明清徽州書院據統計達104所。可見其數量之多,而這些書院大多由徽商出資捐助的,其中包括著名的建於徽州府治歙縣紫陽書院。正如清乾隆時人雙慶在《紫陽書院增建學舍膏火記》中所說:書院「必得有力而好義者為之倡,然後有所憑藉,以觀厥成」。
  徽商直接捐資助學。讀書步入仕途,折桂蟾宮,既是士人夢寐以求的理想,又是徽商對家鄉學子寄託的殷切希望。因此,徽商大力扶助士子入學,主要表現在捐助貧困子弟,獻辦文會,建會館等。清歙縣吳景松「以茶業起家」,「斥萬金購市屋七所,收其租直以資族中子弟讀書」。清休寧許竹齋「創可久之業於楚……而其居商也,積而能散,不苟取。見人有不給,必思為之計,而濟寒士為尤多。」歙縣商人張明倜「立飛霞文會,延師,所教中子弟」。婺源商人余章錦「輸租立文化,以振文風」。
  通過購買田地饋贈宗族的間接途徑投資教育。明清徽州宗族族田中用於辦教育的是為學田,學田的田租作為宗族教育的經費來源,而學田中很多都是富商捐獻的。明祁門胡天祿「操奇贏,家遂豐」,「輸田三百畝為義田,使蒸嘗無缺、塾教有賴、學成有資,……曾孫征獻又輸田三十畝以益之。」清歙縣曹景宸「置義田五百餘畝於休寧,以給族人寡婦並助族中鄉會試考費」。
  受社會環境和個人心理等因素的影響,徽商「賈而好儒」,他們中的大多數致富后通過捐資助學,或業儒,反哺教育,再加上宗族這層組織保障,強有力地保證了明清徽州教育的發展。而教育反過來對徽商牟利和明清徽州社會穩定和諧起到了推動作用。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31 03:11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