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母愛的光輝 華人的表達方式更可貴

[複製鏈接]

312

主題

1309

帖子

3786

積分

一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3786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布信易 發表於 2017-5-22 05:42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幸福媽媽》

從第一年成功主辦了「幸福媽媽」,至今已是第8個年頭,看到每一個在台上盛裝的媽媽,手上拿著我們準備的禮品與來自FCBA和8位民意代表與官員的褒揚狀,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在場的每一位來賓與家屬,跟著充滿著喜悅,特別是我們精心為她們印刷的「彩色精美手冊」,記載著2017年同屆的幸福媽媽的姓命、年紀、家庭成員「三代同堂」的相片。主持人不斷的提醒家人,把褒揚狀掛在家中的牆上,並把手冊永遠的世代相傳,告訴下一代的人,這是你們的「奶奶」。

當初構想「幸福媽媽」時,我們只要求報名人,必須提供「三代同堂」的照片,並填寫報名表,在母親節當天與家人一起到會場來領獎,家人與幸福媽媽本人,將無需付任何費用享受午宴。FCBA不要求媽媽必須做過任何偉大的貢獻,也不問子女之職業,上至達官顯赫,下至任何階層,我們的目的只有一個,宏揚華人文化彰顯孝道,說白了;就是如果在母親節當天,我們善待你的媽媽,以後你自己是否能更重視母親活在世上的每一天?

由於是既有禮品、紅包、又有褒揚狀數張,從第二年開始,我們就不只一次聽到社區中,諸多父親的抗議,謂為什麼你們不也同樣的表揚「幸福爸爸」?其中以今年為甚。事實上,我們不是完全沒有考慮這個問題,而是思來想去,都無法找到跟母親相同的立足點。

華人在城市產生以前,人們是生活在原始的聚落中,它比村寨先進,功能也相當多樣化。後來隨著產業與經濟的發展,母系氏族日益繁榮,出現了規模較大的部落,它既是以母系血緣為紐帶的社會集團,又是向心力很強的生產單位,生產資料公有、集體勞動、共同消費是母系氏族經濟生活的基本原則。

因此我們的重視母親,並非是受西洋文化的影響,而是在遠古之前,華人老祖先也早已重視母系文化。今天的日本也是如此,任何外國人娶日本婦女為妻,所生子女立馬擁有日本公民的身份,但是外國人嫁給日本男人為妻,卻無法享有相同的待遇,今天的日本依然如此奉行,且是法律。




《母親的偉大,父親恐忘塵莫及》

29年前湖北有一名母親,年僅25歲的孕婦鄒翃燕,腹中的胎兒在子宮內窒息。當時醫生說:「這個孩子沒有搶救價值了,將來非傻即癱,放棄了吧!」鄒翃燕的丈夫也理性地建議不要這個孩子,以免被拖累一輩子;但她還是堅持生下兒子「丁丁」,即使當單親媽媽也在所不惜,後來她無奈的與丈夫離婚,自己扛起撫育丁丁的責任。

鄒翃燕是一位老師,懷胎十月,她數次暈倒在講台,被學生抬回家;改變原本愛睡懶覺的習慣,天天早起讀詩,買最新鮮的食材,自己做自己吃,吃了吐、吐了吃。這一個過程,使這個年輕的媽媽,面對可能殘缺的愛兒,堅持不放棄她的「重度腦性癱瘓」的丁丁。

丁丁在生產過程中運動神經受損,週歲時手還不會拿揑,2歲才會站立,3歲才會走路,6歲才會跳,鄒翃燕要比其他母親花好幾倍的努力。為了給兒子一個安然的未來,她幾乎拼全力,白天上班,晚上帶兒子看病,風雨無阻;並把自己訓練成按摩師,一有時間就給兒子按摩,午間休息也要跑回家陪兒子撕紙遊戲,開發智力。

鄒翃燕滿懷感恩的說:「我留下孩子,就會陪他到底,孩子第一次站立、第一次邁步、第一次叫媽媽,都是上蒼給我的禮物,老天待我不薄。」所有的不幸都被她這席話給過瀘掉了。為了使丁丁能像正常人一樣,她勉強兒子學會拿筷子,雖然就這一項花了一年的時間,她卻一點也不氣餒,她因不想丁丁因為身體疾病而自慚形穢。

在母親努力不懈之下,不到2歲丁丁就認識了100多個漢字,等到他上學校,鄒翃燕從不輔導孩子功課,也不逼孩子補習,她要兒子自己去查資料,先靠自己努力,再求助人。2011年丁丁從北京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畢業,同時又進入北大國際法學院就讀。2016年3月,已經工作兩年的丁丁,被美國哈佛大學法學院錄取。

丁丁對外表示,「我從來沒有敢想過申請哈佛,是媽媽不停地鼓勵我試試,我每次遲疑不前時,媽媽都會伸出有力的雙手,護我前行」。在他的眼裡,母親是「精神導師」,鄒翃燕卻認為自己是孩子的摯友,她說:「我從不覺得自己偉大,我更願意把自己定義為一個為了孩子而不斷成長進步的媽媽。」

寫到這裡,我們內心是激動地,我們想告訴鄒翃燕,和其他媽媽比起來,妳是幸運的媽媽,因為世界上可能有不少偉大的母親,仍然不肯放棄有殘缺的子女,她們卻在日復一日的等待奇蹟出現。我們也想提醒所有的父親,如果遇到像「丁丁」一樣的孩子,做為男性;我們可有鄒翃燕一樣的愛與耐心,花29年來替人間塑造一位「天才」?

五十多歲陳淑儀,在2003及2004年受雙重打擊,年僅十多歲的愛兒斌仔及丈夫,先後診斷患血癌及末期肝癌,她卻沒有被噩耗擊潰,懷著平常心,她說:「沒有時間去悲傷,好多事要處理,只能做到一樣就做」,與家人捱過重重難關。對陳淑儀而言,屋漏偏逢連夜雨,就在兒子被診斷患先天性白血病,丈夫胃痛求醫時,赫然發現是患上癌症末期,僅剩三個月的生命。

斌仔獲弟弟捐贈骨髓進行移植手術的同時,爸爸準備到內地換肝的計劃卻未成行不幸逝世。面對斌仔病患一再復發,由姊姊再捐骨髓救命,到現在只能與病共存,母親陳淑儀從未放棄,繼續奔波勞碌照顧家人,多年來無怨無悔,並視每次難關為挑戰,而非打擊。斌仔小小心靈的願望是,希望與家人去旅行,好好珍惜共處時光,為報答媽媽的養育之恩,他只說了:「做好自己,繼續好好生活。」

陳淑儀的丈夫走的安祥,人生自古誰無死,至少他不用受任何病魔的煎熬,在一片愁雲慘霧之中走得瀟灑,也算是一種福氣。但是身為妻子與母親的她呢?為了能夠和家人享受天倫時光,她根本連悲傷的權力都沒有,只能勇敢的去面對生活與命運的重擔,疲累的身軀還要含笑入睡,唯一的報答是,久病纏身的斌仔一句「好好的生活」來做為安慰。

人生原本就是一種選擇,遇到悲痛,任何人都有「放棄」的權利,它是一種藝術,也可能是哲學。為什麼永遠是母親,在關鍵的時刻,都勇敢的不放棄,寧願選擇讓生活苦苦地掙扎,哪怕是頭破血流,它的奧秘就在於「母愛」,一份男性永遠無法取代的偉大。

中國進入了「二孩時代」的實施,也帶給部份婦女極大的心理壓力,有一份調查顯示,以上海、北京、深圳而言,兒童食品安全、孩子生病住院、入學升學等問題,都能引發媽媽的焦慮。據說80後的媽媽是最焦慮的群體,她們面臨在學區置產、子女就學、贍養長輩、二胎化等壓力;對90後的年輕媽媽來說,選擇孩子是兩人世界最大的苦惱,尤其是她們也許「自己還是小孩」。(為什麼到2017年的今天,對下一代的培養與煩惱,絕大多數落在女性的頭上呢?)

然而為人父母者心中很清礎,特別是有女兒的家長,對她們婚後是否一定要生育,都抱著一定矛盾的心情,其中最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現代男女婚姻、情感生活的不穩定,雖說「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但在年輕男女合則聚、不合則散的循環中,婚姻破碎而歸的女兒,仍然是父母心中的「心肝寶貝」。

比較成熟與懂事的女兒,婚後雖然倍覺失去可以依靠的地方,既怕惹娘家父母的擔心,又覺在新生活中比較孤單,結果只能刻意隱藏、忽視自己的感受。尤其當孩子出生後,她們都會循序漸進式的忽略了自己,「即便我們婚姻生活很不美滿,甚至說太多缺失,沒有關愛、溝通、交流與照顧,但做為媽媽,為了孩子,我們自然產生極大的包容。」(試問我們身為父母者,若聽到寶貝女兒這席談話,想像自己的感受是什麼?)

若追溯到歷史年代,康熙皇帝8歲即位,12歲娶13歲的皇后赫舍里氏,恩愛非常,可惜她22歲死於難產。3年後,他娶鈕祜祿氏25歲為后,她竟於5個月後過世。康熙有一要好的表妹佟佳氏,曾被皇帝封為貴妃、皇貴妃十多年相安無事,等被封為皇后後,宣詔後翌日竟急病死了,自此康熙終生不再封皇后。他最竉愛的是烏雅氏,共為康熙生了三子三女,其中一位是胤禛(雍正),一直到雍正即位後,才替母親追封為后,成為康熙的第四位皇后,只是其封后時,康熙早已駕崩。

講述了老半天,我們想說的是,「母親您真偉大」,且是父親永遠忘塵莫及的,雖然有人會反駁說,母親拋夫棄子女於不顧的,古今中外皆有耳聞。的確,就這一點而言,從理論上令人無言以對,但若和負心漢或不良父親相比,終究是少數。因此;朝好處去想,倘能正視母親的價值,讓自己成為一位有良心的父親、丈夫、男人又有何妨?




《母親節緣自20世紀初》

母親節在美國緣自於20世紀初,大多數國家也是如此,不過不同文化中對母親節的概念也各有差異。衣索比亞的母親節慶祝假期叫做 (Antrosht),並沒有一個特定的日期,而是等到該地區的雨季結束,然後連續三天與家人慶祝,但與許多西方的母親節不同,母親們並沒有得到休息,而是直接參與慶祝活動的準備。

法國母親節的歷史可追溯到拿破崙,他在19世紀就試圖建立假期,但後來拿破崙被流放,也使節日胎死腹中。泥伯爾的母親節 (Mata Tirtha Aunsi),是一個儀式的日子,遊客聚集到加德滿都南部 (Matatritha),在兩個游泳池中較大的一個洗澡和禱告,第二個是為母親已經去世的人,據說人們可以在那兒看到已故的母親的容顏。

英國的母親慶祝活動源於宗教,可以追溯到幾個世紀前。在四月的大齋期中間的一個星期天,被稱為母親日,那些不在家的人回到他們的母親教會,也就是家鄉的主要的禮拜場所。這個日子轉變為一種非正式的家庭團聚的場合,孩子們,特別是女兒,會回家看望他們的母親。中國接受了西方假期的觀念,在五月的第二周慶祝母親節。

泰國是讓母親節達到另一個水平的國家,從1976年開始,以8月12日,也就是詩麗吉女王陛下的生日為母親節,因為她被認為是所有泰國人的母親。從七月開始,人們用她的肖像裝飾家園,當天會在官殿周圍遊行,舉辦一整天的慶祝活動。

美國自1914年威爾遜總統以來,一直以花束、床上早餐和歡樂來慶祝母親節。雖然母親節年年有,但美國的母親生活究竟如何?我們有一些驚人的統計。(一)母親在美國佔單親家庭83%,爸爸帶小孩的單親家庭只有11%。(二)美國有8250萬位母親,全世界有超過20億位母親。(三)有18歲以下兒童的家庭中,有40%是以婦女作為家庭的主要經濟支柱。(四)大約三分之一的美國人來說,撫養幼兒的理想場合是母親沒有就業的時候。有高達22%的全職媽媽也認為如此。(五)在美國的未婚媽媽越來越多了。自1960年代以來,未婚媽媽大幅增長,目前已超過15%。

我們認為,定那一天、用什麼方式來慶祝母親節,其實並不那麼的重要,而是做子女的能培養對母親一份恭敬心、感恩的心,能夠展現親情與養育的回饋。在各式各樣公開的場合來舉行母親節的儀式,也就是藉活動來啟發社會的「善」念。




《結語》

兩岸三地的華人把母親節定在和美國同一天已經是慣例,為什麼我們會把「幸福媽媽」當成是發揚華人文化的精髓之一,重點就是在「不獨親其親」。主流社會的人在這一天,先生會陪太太、子女會陪媽媽,全家人好好相聚共餐,送給母親禮物。有些公家機構會偶而把一些有真正特殊貢獻的人,頒發「模範母親」做為表揚,且要評述其事蹟,可是從未聽過有兒子賺大錢,花錢使母親被頒獎的事。

而我們華人在海外,能夠選擇在母親節當天,送給三代同堂的幸福媽媽各項值得珍貴的禮物,就使得主流社會的人感到不可思議。尤其是當他們聽到我們的原意是要告訴她們的子女,如果我們在母親節當天,無私的孝敬你的母親,希望你們也能在日後重視你自己的母親,主流社會的人都以「恭敬」的心,重新認識華人文化的「價值」。

母親節當天,在微信群看到有在美國的華人,提倡要創造一個屬於華人的母親節,叫人啼笑皆非,連兩岸三地的華人都不曾有此想法,更何況人在美國?我們真正要顯現不同的,並不是去改日期,而是以無私、有容乃大、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方式來慶祝佳節,使我們對母親光輝的尊崇,比任何族裔更大氣,方為根本之道。
http://blog./post-952968.html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5 20:52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