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 BAT 三家公司都早就大而不倒了。對他們來說,最大的挑戰就是「系統性風險」,而技術的更新迭代就是其中最可見的一種。從 PC 到移動端的演變過程中,阿里電商場景轉移到移動端是最順利的,騰訊旗下誕生了微信,是最幸運的,而百度則是最倒霉的。移動端對於搜索引擎來說,就是個直接的顛覆。當初百度曾一度靠收購91助手買到了移動浪潮中的最後一張船票。現在有很多人都覺得當初百度購買91助手是個錯誤,但我倒覺得未必。我曾經問過豌豆莢的創始人王俊煜,一開始想做的是什麼,他說:
1)某種意義上講,我們未來的搜索從索引關鍵詞的引擎,可能會逐步過渡到索引知識的引擎;2)我們現在非常重視feed流產品。過去傳統的搜索是人在找信息,現在要逐漸演進到信息找人。這兩點正好對應著可能威脅百度的兩家公司,第一點說的是知乎,第二點說的就是頭條。91助手和百度一樣,都是主動推薦型的分發方式,是人找信息。而頭條則更接近信息找人,是更適應移動端形式的入口級產品。百度剛起來的時候要做入口,綁定的是各種瀏覽器。在移動網際網路時代,對用戶來說,打開手機就是打開了瀏覽器,所以相對應的,今日頭條做的是 app 預裝。通過這種方式,張一鳴在流量紅利期給頭條帶來了大量的初始用戶。而頭條這種內容工具型產品的好處就是:首先,用戶不需要過多類似的新聞工具;其次,用戶畢竟每天都會對新聞和內容感興趣,所以黏性還算比較高。那麼,最早的時候,為什麼百度沒有意識到頭條的價值或威脅呢?大概因為百度一直享受著搜索引擎中的壟斷位置。用戶使用搜索引擎的場景是帶著問題主動尋找答案,這就帶來了極高的用戶轉化結果和變現效率。而頭條的場景是用戶被推薦內容,問題和答案都是被動激發的。這樣的好處是用戶可以被激發一些自身都不明確的需求,而壞處是轉化率會比搜索引擎低非常多。所以頭條要做的就是,盡量延長用戶的在線時長,來增加被動激發的機會。那麼,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百度確實都不會被頭條直接影響到。因為人們但凡有了明確的需求,還是會到百度搜索。但是,隨著頭條的發展,其——1)用戶量和用戶時長不斷飛速上漲,體量驚人;2)機器學習和分發讓信息匹配更準確;3)信息流式的內容,給了廣告主更多的空間。所以,越來越多的廣告主開始在頭條投放廣告。而我們之前就說過,廣告投入占社會 GDP 的總比例是基本恆定的,所以被動推薦的頭條還是搶佔了主動尋找需求的百度的廣告收入。於是,百度終於開始反擊了。從今年開始,內容分發和信息流產品變成了百度的重點產品。(據說被高價收購的「李叫獸」在加入百度之前,就是在給百度做信息流廣告相關的研究。)百度首頁上有了信息流新聞,也就是有了類似頭條的被動激發,也能增加用戶時長。同理的,微博也開始嘗試把一些用戶的首頁顯示,從好友更新改到了熱門,也是一樣的信息流產品。不得不說,信息流產品是當代網際網路人的一大發明。一個產品和用戶接觸的點越多,就越容易和用戶產生各種類型的互動關係。信息流產品就是這樣,每一條信息都是一個單獨的互動機會。朱時雨(好像之前是百度商業分析部的同學)在《時間的刻度》這篇文章中說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