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周其仁:用數字解決問題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硨磲大爺 發表於 2017-5-4 05:39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周其仁,愛思想專欄學者,著名經濟學家、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院長、長江商學院經濟學教授。

  本文轉載自「騰訊研究院」公眾號,點擊文末「閱讀原文」可購買《數字經濟—中國創新增長新動能》一書。

  全文共3397字,閱讀大約需要6分鐘

  

  人類為什麼要發明數字?一組解釋指向好奇,還有一組解釋,指向有用。

  「網際網路+」數字經濟——表明中國經濟要從資源耗費驅動,轉向大規模靠智力、靠數字和數字化技術驅動

  用數字技術解決問題,既要解決人家的問題,也要解決自己的問題。哪頭是重點?我認為用數字技術幫助別人解決問題是重點。

  ——在「網際網路+數字經濟論壇」上的發言

  自然界並沒有現成的數字,也沒有現成的數學,更沒有現成的數字化技術。天上沒有,樹上不結,地上不長,挖地三尺,也許能挖出礦,但一定挖不出一個數目字來。數字、數學、數字化技術,是人的創造,是人的發明,是人類基於發現的發明。

  人類為什麼要發明數字?有好多解釋。一組解釋指向好奇,總有一些人對自然現象好奇,而自然現象的種種屬性之中,有一種就是數的屬性。還有一組解釋,指向有用,無論是古印度人發明、後來被叫做的阿拉伯數字,還是運用這些數字來計數、演算,直到當下風行全球的數字化生存,它們作為技術選項,被選來解決人類遇到的問題。

  被證明有用,能解決問題,就動員更多資源往這個方向前進。講起來是非常有意思,大家看,最簡單數個數,怎麼就有助於解決經濟問題呢?道理是不是計量本身會促進行為的改變?想一想啊,遠古時候,如果你一天采了10個果子,我卻只採4個,那是不是告訴我,應該多努力一把了?

  個把月前,有機會訪問北大對口扶貧點雲南彌渡。路過大理時,聽校友介紹當地在扶貧中引入孟加拉窮人銀行(就是格萊珉銀行),由我們的銀行提供貸款,但按人家的模式在山區開展小額信貸。其中一個原則,窮人借了錢,不論3000塊、5000塊,還是1萬塊,從借開始,第一周之後就要還。我開始覺得不好理解,人家缺錢才來借,貸款買一個豬崽,養大總得幾個月嘛,怎麼從第一周之後就要還錢?後來聽第一線工作的大學生詳說究竟,原來規定每周還款,能夠幫助窮人理財:一些不該花的小錢就別花,一些能掙的小錢就去掙,只要每周結餘個50、100、200塊的,假以時日,就讓貧困戶擁有好幾頭自家的豬。這是說,計數幫助脫貧。

  讓我們穿越一下,看一個複雜的經驗。全國現在好幾百個城市,爭先恐後發展城市經濟。紐約號稱全球城市,下屬五區,當中最厲害的是曼哈頓區,面積不過68平方公里,但每平方公里每年產生的GDP達16億美元。我看了回來對標中國城市,終於找到上海一個老城區叫靜安區,未合併前不過6 .7平方公里,但每平方公里GDP也達14億美元。這兩個數據如果被我們幾百位城市領導人知道,當然更好一點就是被列入考核指標,那麼中國城市建設的主流,還會不會一股腦爾熱衷於攤大餅式的水平擴張?

  所以,數字對人的行為有影響。更新鮮的經驗,就像馬化騰、司曉他們剛才演講講到的,已經不限於間接改變人們的行為,當今的數字和數字化,直接進入消費和交換,更重要的是直接進入生產過程,極其深刻地改變了所有經濟社會活動。

  舉一個例。去年夏天我們院部分老師校友訪學美國創新,在波士頓附近看了一家公司叫1366。他們是開發太陽能的,1366就是每平方米接受太陽光的能量。我們知道電已經發明200年了,但現在全球每7個人當中還有1個用不上電,那是整整10億人啊!1366立志要讓電更加便宜,其中一個途徑就是大幅度降低矽片的製造成本。傳統辦法是先做硅塊,然後切成片,由於硅塊很硬,「切」的過程就要損耗一半硅料。1366的新技術是一次成型薄片,那就再也沒有切的損耗,靠這項改進,大幅降低太陽能成本。怎麼做到一次成型?當然離不開數字化技術。這是用數字改進位造、改進生產。

  這在當代發達經濟里被廣泛利用。這裡的啟示,是抽象的數字、計數、演算、演演算法,以及在此基礎之上形成的數字化技術,對人類利用資源、滿足需求有重大意義。更一般地看經濟,越早期、越原始,就不得不更多靠自然的恩賜,野果啊、野生動物啊,人類用自己的體能體力,解決經濟問題。越往現代經濟的方向走,越靠人的智力驅動,靠人的發現、發明,靠抽象概念推理而成的原理,靠能夠應用原理的技術解決方案。這樣看,我們這個論壇的主題——「網際網路+」數字經濟——表明中國經濟要從資源耗費驅動,轉向大規模靠智力、靠數字和數字化技術驅動,這是第一點感受。

  第二點感受,現在有個好現象,人們對新觀念、新概念、新技術非常歡迎,樂意擁抱,積極吸納,中國再也不是一個聽到新東西就連連搖頭那麼一個老派國家了。不過不足之處還是有的,譬如新口號先聲奪人,新概念鋪天蓋地,但到底在多大程度上能夠真正落地,問號不小。我們這個國家實在太大,發展又不平衡。像剛才說到的彌渡,大山裡的經濟縱向看進步不小,電是通到自然村,基本沒有無電人口,平均每家有輛摩托車,手機普及,40來歲以下的村民差不多都用微信——這些都是了不起的變化。但從基本生產方式看,還是靠大山吃大山,開梯田種玉米,烤酒出酒糟餵豬,豬糞再還到梯田。45度以上的山坡是退耕還林了,但還有不少人家還是世世代代住在45度坡以上的地方。在那裡,「網際網路+」可以加什麼?看來看去,先加教育,加山貨外銷,加生活娛樂,真要加到生產過程,還有蠻大的空間。

  因此在今天中國講數字經濟,要追求真正落地、普遍落地。剛才馬化騰講得好: 「網際網路+」是技術,數字經濟是結果。在「網際網路+」數字經濟這件事情上,要結果導向。「網際網路+」再潮,數字化技術再炫,解決問題為算。

  觀察說,數字技術可助力解決中國經濟問題。一個大問題是品質提升。多年出口導向,好東西出口外銷,差一點的留給內需,差不多成為習慣。等到國內需求上來了,才發現缺口不小。並不是沒有購買力、沒有內需,而是對路產品不夠多,品質不夠好。吳曉波那篇「去日本買只馬桶蓋」,可是驚醒夢中人。品質成為我們製造能力的一個短處。好字當頭,知易行難。難就難在常年殺價競爭,任何廠商想要提升品質,只要貴一點,就不容易在競爭中站住腳。市場對價格敏感,品優還必須價廉,哪裡容易兩頭都顧得上?對於國內消費品市場上,好東西有,就是貴,比發達國家的還貴;便宜的也有,不過常常質量較劣。買個燈泡好便宜,可是動不動就要換,加起來算,其實老貴的。

  怎麼從非貴即劣的環境里殺出重圍?小米的經驗有啟發。講出來,就是雷軍他們用「網際網路+」製造品質,用數字化技術把製造業的生產、交易成本大幅度降下來,然後把結餘資源集中於品質提升,最後主打「性價比」——那就是產品質量非常講究,但賣價就是不貴。我戴的這個手環就是小米出品。國際品牌的總要1000塊吧?他們第一代78塊,這是第二代,可以看時間,145塊,幾年賣到近1億隻。這讓我們看到中國製造的品質革命,大有希望。

  還有,中國大量企業都是小微企業,要利用網路效果極其顯著的網際網路,結構上難匹配。口號再響,帶不動還是帶不動,曲高和寡,怎麼弄?今年1月份在深圳調查,訪問騰訊的開放創新平台,看到他們自2011年以來,從PC端開放、移動端開放、到多終端開放,與眾多創業夥伴共同成長,註冊開發者達600萬,應用款數400萬,創業公司總估值3000億,實現了再造一個騰訊。現在很多大公司走這條路,聯想控股帶出一大批「聯想之星」,「小米家」帶出華米、紫米、綠米等眾多品質第一的好米。他們的共同經驗,就是「網際網路+」企業集群,帶動更多企業夥伴一塊升級轉型。

  這也牽扯一道金融難題,那就是小微企業融資難。當然難吶,因為小微企業缺信用,而大金融機構的識別成本實在又太高。如果用騰訊開放創新平台的辦法,用「小米家」和「聯想之星」的辦法,一家大公司帶出幾百個、上千個小微企業,應該也有助於金融為實體經濟服務。

  最後,用數字技術解決問題,既要解決人家的問題,也要解決自己的問題。哪頭是重點?我認為用數字技術幫助別人解決問題是重點。因為用新技術幫人家解決問題,這個錢不好掙,惟有真幫人家解決了問題,才可能掙到錢。華為當年的流程再造,是花了大價錢請國際專業公司上門完成的,沒有那一輪再造,日後華為也不可能衝到全球市場上攻城掠地。這就是說,比之於開會、喊口號、發文件的辦法,用市場的辦法,用服務掙錢的辦法,能夠更大規模、更從實際出發解決問題,可以避免空喊時髦口號但不落地的弊端。市場是個互相服務的體制,你的問題請別人幫你解決,你用新技術去解決別人的問題。互相服務、互相掙錢,更廣泛地用數字化技術解決實際經濟問題,爭取中國經濟再上新台階。

143

主題

989

帖子

2037

積分

五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2037
沙發
飛龍之雲 發表於 2017-5-6 22:32 | 只看該作者
中國大量企業都是小微企業,要利用網路效果極其顯著的網際網路,結構上難匹配。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8 00:10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