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一位電商創始人感慨:別被帶溝里去了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硨磲大爺 發表於 2017-5-3 21:57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億邦動力網

  Reading

  

  賣好車CEO李研珠說,To C的方法論,在B端不合適,現有的To B業務常常被To C帶溝里去;他說,B端服務需要十年努力,行業才能有巨變,大家要控制節奏,不同層次的做法不同;他說,錢不丟、貨不錯、人不壞是行業支付寶的三個層次,只有都做到(B2B)才能爆發。不過,對於這篇文章他在第一段首先點明:這不是科普文章,少數人能看懂。

  

  我們最近在B2B方面的實踐比較多,想的也就多。我之前分享過,未來幾年的大浪潮之一就是「企業服務」,所以今天就這個話題做一個分享。這不是科普文章,少數人能看懂,對各位能有幫助就好。

  B2B,從電子商務一開始,甚至網際網路一開始就有人談有人做,可是一直沒有特別大的起色。這是為什麼?我認為,如果一件事的終極方向是對的,但是卻覺得怪,那要麼是方法不對,要麼是時間不到。我們就從時間和方法兩個角度來說。

  「電子商務」的最初提出者們,說的是先有B2B,再有B2C,再有C2C。可是真實的世界走了一條完全相反的路。如果沒有淘寶的C2C,阿里不會有今天的成就。

  所以整個世界是由To C轉到To B的過程,那麼自然的,To C的經驗和理論,被大量代入To B的領域。

  

  賣好車CEO李研珠

  很遺憾,To B業務被To C帶溝里去了

  To C業務的基礎邏輯是:引流——轉化——做交易——建生態。淘寶如此,京東如此,所有都是如此。這裡的核心是「做交易」,指標叫「線上交易量」。沒有線上交易量,就沒有跟上下游的話語權,沒話語權怎麼建生態嘛;要有線上交易量,就要花大力氣引來更多UV,絞盡腦汁提高首單轉化率、拉高客單價、增加復購率。

  事實上,幾年來大量的B2B都是照著這條路來走,走得很辛苦。B端客戶和C端客戶有極大不同,他們很難通過你的努力而多買一點,很少會因為你的推廣而轉投你的供應渠道。更煩人的,是他們很不願意告訴你他們的交易信息——交易信息是企業的命,而對C沒那麼重要。於是,B幾乎不會以麵價成交,也不會真的用你提供的模板合同交易——但很多交易平台說「我只認線上合同」就是掩耳盜鈴。

  而大家的做法,常常是想辦法「把交易搞上來」。方法往往是「給點錢」,結果是,同一個訂單在同類的平台刷了好幾次,中間的黃牛賺足了補貼。這其實對行業一點好處都沒有。

  另一個做法,是「撮合」。前陣子一篇《撮合型B2B交易平台,手撮腫都沒鳥用》的文章,標題寫的特別好。我至今不理解,強行在買賣雙方中間加一道有什麼價值,如果僅僅為了「這單是我拉來的所以請你走個訂單」那就太shit了。同時,很多「做撮合」的交易平台,都轉去做「自營」了,因為自營有利潤,甚至,「撮合+自營」成了一段時間B2B的熱門模式。更逗的是,很多網際網路平台的自營業務,還不如平台上的大黃牛掙錢,黃牛還不用養這麼多開發。所以我敢斷定,「撮合+自營」永遠成就不了大平台。

  B2B最該做的,就是安靜地做個支付寶

  我始終堅持,網際網路一定要有使命感,認清自己是幹啥的。網際網路是通過技術和運營手段,讓行業效率提高、成本降低的工具,所以安靜地做一個行業的支持者就很好,也可以很賺錢了。

  

  討論B2B到底該幹嘛,就必須回到B端的交易本質:賣家把商品賣給買家。這裡需要買家賣家能互相聯繫上,買家認為交易環境安全可靠,能夠有安全可靠的物流,有方便快速和安全的支付方式。把這些東西解決了,事情自然就會好,效率自然也會高。至於接下來的生態,有交易數據,有基礎設施,那都是水到渠成的事兒。

  有沒有發現,所有這些東西,就是回歸最簡單的邏輯,解決B交易中的基礎問題「安全」,這和支付寶早期解決的買賣雙方問題的邏輯一模一樣。支付寶的發展軌跡大家都看到了,擁有最大量的準確交易數據和整個領域的基礎設施,馬老師說這是螞蟻金服的十年一點都不為過。

  所以,安靜的做個支付寶,就是最該做的事兒。

  賣好車在汽車行業的實踐,也是這樣,而且我們的增速、利潤來源、利潤都從很大程度上驗證了這個想法。我們不做撮合,不做自營,幫助汽車經銷商解決最煩心的問題。回頭一看,一套流通的基礎平台就這樣建成了。所以我才敢出來分享我們的想法。

  小結一下,To C的方法論,在B端不合適。B端不用特彆強調「線上交易」,而應該花精力在解決B的問題上去。不要花精力在「引流」和「轉化」,更要強調整個鏈條的價值。

  時間點和節奏比怎麼做更重要

  事兒想明白了,怎麼做、什麼時間做、做什麼、分幾個步驟做,是更加重要的事兒。1688在B端不夠好,是方法問題,但很多行業的B2B沒有起色,大都是時間點的問題。我們說說這件事兒。

  歷史特別有用,我們碰到的所有問題,歷史上都有人碰到過,所以從成功和失敗的例子中可以學到特別多的東西,我之前寫過的關於歷史大趨勢的東西就是這麼來的。

  首先,什麼時間點做更有機會?

  很明顯,我們要在B端交易有建樹,B端交易必須要有明顯的機會。老話說「亂世出英雄」,就是這個道理。我們看支付寶、看天貓、京東,甚至看找鋼,都能看出幾個條件:

  1-供需關係發生大逆轉(Reverse)。賣方市場轉向買方市場,或者原來的供需雙方有一方發生變化,如天貓的誕生的時代背景是2008年出口危機,大量企業出口轉內銷,而天貓的主要功勞,就是給這些B提供了新的通路(那時候叫淘寶商城)。

  2-信息嚴重不對稱(Asymmetrical)。原本壟斷行業,後來出現分散的買家,因此對貨源的渴求旺盛;或者原來集中的通路被打散,賣方需要找到更多的買方。

  3-商家迭代明顯(Upgrade)。市場重構的過程中,一群老的參與者被新的更加有活力的參與者替代,商家有明顯的迭代潮流。遊戲規則由新的玩家制定,就會有新的服務者、新的基礎設施建設者加入進來,這就是機會。

  4-新通路形成但基礎設施建設不足(Infrastructure)。原先的流通方式發生變化,新的流通無法使用原先的基礎設施,所以新的基礎設施會有大機會。而別忘了,基礎設施意味著大量的數據收集。

  逆轉、不對稱、迭代、基礎設施,簡稱RAUI。這就是我說的四個B端的條件。

  不得不說說我們所在的行業。我一直認為新車流通的B端領域比二手車更加有空間,就是因為這4個點:

  新車市場以前主機廠主導,現在轉變成經銷商主導的「買方市場」——逆轉Reverse;

  大量下沉渠道中的經銷商有極大的找車需求,主機廠也急需找到4S之外的吃車渠道——不對稱Asymmetrical;

  大量新的專業的經銷商開始湧現,原先依靠房地產成長起來的土豪經銷商投資人退出舞台——迭代Upgrade;

  下沉渠道增速極大但缺少倉儲物流和交易擔保,急需基礎設施——基礎設施Infrastructure。

  所以我們才去做這件事,所以我們才認為這件事有譜。換句話說,如果看不到RAUI這4個點,就慎重。

  第二,是從哪開始做更快?

  同樣看歷史,所有大型的平台和複雜業務,都是一點一點做起來的。最初切入的那個點,一定是當時市場最痛的本質問題。

  問題有很多,我們一定需要往深了挖,才能找到最本質的那一個點。比如「找不到車」,事實上是如此嗎?隨便加一個微信群,就有幾十個上百個人在發資源,找到一個賣車的比找一個賣菜的容易多了。所以問題不是「沒有車」,而是沒有「敢放心買的車」。我們碰到最多的問題,是客戶來問我們「這家靠譜么?」

  這就是「安全」。安全,需要做很多文章,也有很多方法。大家都看到了支付寶現在主要靠「芝麻信用」來證明賣家是騙子還是誠信賣家,也用「芝麻信用」來證明買家是好人還是碰瓷的。可是如果我們現在就去做「芝麻信用」,那一定有問題。

  在網上交易剛開始的時候,用戶最擔心的,也是「安全」,所以支付寶做的東西叫「擔保交易」,控制金流,錢在他那。然後他說「你敢用,我敢賠。」再加強買家信心。

  所以,知道我們應該做什麼了么?在自己的行業里,做最最基礎的和急需做的東西。哪怕是「擔保交易」。

  拿我們的業務來說,汽車經銷商買家擔心錢打水漂,賣家擔心車發出去被找事兒,所以出來第三方控制金流,這就是第一階層的擔保「錢不丟」。

  但我們做到了第二層,控制物流。為什麼,因為行業特殊,汽車是動產,這是風險的核心。當我們做了物流,發現我們擁有了更多的客戶,也擁有了更多的交易信息。所以這樣的感受非常強烈。這是第二層擔保「貨不錯」。

  只有這樣積累了大量的數據,我們才可以做到第三層,保證「人不壞」。

  回頭想,支付寶為什麼不控物流,因為他沒有行業屬性,一方面更能抓住共性需求,另一方面行業深度就會不足,也是垂直領域的大機會。換句話說,行業領域「支付寶」的深度一定要更大,發展也會更有價值。

  好了,我基本說完了。

  總結一下是:

  1、B端服務是未來的大趨勢,但是B端和C端不同,C的邏輯放過來一定錯。

  2、B2B應該讓買賣雙方直接交流,平台做服務者,安靜地做個支付寶才好。

  3、B端服務需要十年努力,行業才能有巨變。控制節奏,不同層次的做法不同。

  4、行業支付寶比支付寶需要有更深的服務,空間也更大。

  5、錢不丟、貨不錯、人不壞,是行業支付寶的三個層次,只有都做到才能爆發。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0 10:52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