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洞房


▲撒帳 電視劇《甄嬛傳》截圖
電視劇《甄嬛傳》中,嬛嬛承寵歸來回到寢殿時,四郎就給了她一份撒帳之禮的驚喜——用紅棗、花生、桂圓、蓮子鋪撒在榻上,連起來就是「早生貴子」。
後來四郎又叫人給她端了一碗餃子讓她吃,她咬了一口發現是生的,很詫異,對皇上說:「生的。」然後皇上就很得意(猥瑣)的笑了。
甄嬛吃餃子就是傳統婚禮里的吃子孫餑餑,子孫餑餑都是半生不熟的,新人吃一口喜婆就會問「生不生?」新人回答「生的」,表示要生兒子。
傳統婚禮吃子孫餑餑與喝交杯酒是合在一起進行的,源於古今「合巹」之禮。
最早的合巹是利用葫蘆瓢作飲酒器。葫蘆腹大多籽,象徵「多子」。到了宋代,「合巹」演化為「喝交杯酒」,喝完要把酒杯放在床下,一仰一合,象徵陰陽和諧,以利於生子。
在現代婚禮中新娘新郎一出現,邊上的人就把五顏六色彩色紙屑拋向他倆的頭上、身上表示祝福,源自於古代婚禮中的「撒帳」,這一習俗始於宮廷,後來傳入民間。據《事物原始》:「李夫人初至,帝迎入帳中共坐,歡飲之後,預戒宮人遙撒五色同心花果,帝與夫人以衣裾盛之,雲得果多,得子多也。」就是說漢武帝迎娶李夫人時,將其迎入帳中共坐,宮女們以事先準備好的青、赤、黃、白、黑五色花果遙撒帳中,坐在帳中的漢武帝和李夫人則牽起衣裙相接盛,以為得果多則意味著婚後得子多。
正確的夫妻生活能避免不孕不育

亞里士多德曾提出,在北風中做愛會生兒子,南風中則會生女兒(龍捲風怎麼辦啊),他還認為,男人的兩個睾丸分別掌管著不同性別,來自左邊睾丸的精液會生出女兒,右邊的則生齣兒子表示,想生兒子的話,在做愛前請綁住左睾丸,想生女兒反之。
18世紀的法國男子對此是360個贊,他們為了生兒子,乾脆把自己左邊的睾丸割掉。一些煉金師建議男子飲下雄獅的鮮血,在月圓之夜、寒風之中,與身著男裝的女性交合,就能讓她懷上兒子。
在中國古代的一些「房中術」則認為男女交合的時間、方法會對生男生女產生影響。
白行簡(776年-826年)是白居易的弟弟,他在《天地陰陽交歡大樂賦》中說「夫性命者,人之本。。。男女交接而陰陽順,故仲尼稱婚姻之大,詩人著《螽斯》之篇。考本尋根,不離此也。」他在這篇賦里對性愛姿勢作了不厭其煩的敘述,意思是同房時要採取各種辦法和姿勢使女方達到高潮,才有可能生男孩。
女性的經期與生育的關係在今天屬於常識,但在古代女子的經期是很神秘的事情,結果完全跑偏。

戰國至兩漢之間完成,並在魏晉六朝民間流傳的《素女經》說:「以婦人月經后三日,夜半之後,雞鳴之前,嬉戲令女盛動……有子賢良而高壽也。」意思是女子經期后三天同房就會懷男,之後便懷女。
唐代醫聖孫思邈《千金要方·房中補益》:「若欲求子者,但待婦人月經絕後一日、三日、五日,擇其王相日及月宿在貴宿日,以生氣時半夜后乃施瀉,有子皆男,必壽而賢明高爵也。以月經絕後二日、四日、六日施演,有子必女。過六日後勿得施瀉,既不得子,亦不成人。」
假如沒有按照這個日期同房,懷了女孩怎麼辦?孫思邈還有類似於巫術「轉女為男」的方法:「取弓管弦一枚,絳囊盛,帶婦人左臂。一法以系腰上,滿百日去之。」還有一種方法:「以斧一柄,於產婦卧床下置之,仍系刃向下,勿令人知。」如果不信可以用雞來做試驗,將斧子如上述方法放在雞窩下,則雞雛「盡為雄也。」因為斧和弓彎都是男子使用的器具,所以用來求子。
從子時開始的後半夜古人判定為陽,「晝生者類父,夜生者似母。至陰生牝,至陽生牡。」(《淮南子·地形訓》西漢.劉安)意思是陰性最盛的前半夜受孕為女,陽性最盛的後半夜受孕為男。
「種子須當擇吉日,要知旺相說原因。冬求癸亥兼壬子,秋逢辛酉及庚金。夏取丙午並丁巳,春宜乙卯用連寅。此宿若然同際會,何愁種子生不成。」(《攝生總要》明代.洪基撰輯於1638年)意思是每一季中只有兩個「壬子日」是懷男孩的好日子。這日子兩個月才有一次,與月經結束和單日生男,很難重合,更加增添了神秘性和可信度。
《金瓶梅》第四十回,王姑子給吳月娘介紹生男孩的方法:「用著頭生孩子的衣胞,拿酒洗了,燒成灰兒,伴著符葯,揀壬子日,人不知鬼不覺,空心用黃酒吃了。算定日子兒不錯,至一個月,就坐胎氣,好不準。」吳月娘服藥后與西門慶在壬子日同房受孕,果然生了男孩。
潘金蓮是準備要在正月二十八或二十九日「壬子日」吃藥的,不料正月二十一日西門慶就死了。
《金瓶梅》的作者特意揭露了這個說法其實是騙人的。第五十回「常言:十日賣一擔針賣不得,一日賣三擔甲倒賣了。正是:若教此輩成佛道,天下僧尼似水流。」句中「針」、「甲」各諧音指「真」、「假」,作者感嘆假話偶然碰巧成真居然被人視作神明。兩個道姑兜售的生男孩的辦法,本來就是用的諧音。頭胎衣胞,諧音「投胎移胞」,吃胎盤就會讓孩子轉移到服食者體內投胎受孕;而「壬子日」則諧音「認子肏」或「妊子肏」:經此性交而有孕。
節日祈福能夠治療不孕不育
古人認為他們生男的願望在一些特殊的日子祈禱更有效果。


▲石雕女神像,現藏於古陶文明博物館
春分這天舉行求子祭祀活動,祭祀生育之神並將燕子視為此神的化身,當燕子飛來的時候丟出一把筷子,諧音「快生子」。這個時期所孕之子,謂之「玄鳥所生」。《詩經·商頌·玄鳥》曰:「春分玄鳥降,簡狄配高辛氏,帝與之祈於郊禖而生契,故本為天所命,以玄鳥至而生焉。」《楚辭·離騷》王逸注曰:「玄鳥,燕也。」春分時節,燕子來臨築巢生子,便是繁衍後代的吉兆。

上巳節,俗稱「三月三」,相傳為黃帝誕辰。農曆三月的第一個巳日,春秋時期上巳節已在流行,是古代舉行『祓除畔浴』活動中比較重要的節日。在上巳節活動中,主題便是祭祀高禖以「祈子」。高禖,又稱郊禖,因供於郊外而得名。禖同媒,最初的高禖,屬女性,而且是成年女性,具有孕育狀。在漢代畫像石中就有高禖神形象,還與嬰兒連在一起。遼寧地區紅山文化遺址的女神陶像,就是生育之神。在「三月三」這天通過祭高禖、祓禊和會男女等活動,除災避邪,祈求生育。
七夕是古代婦女一個重要的節日,傳說在七夕的前幾天「種生求子」十分靈驗。在木板上敷一層土,播下粟米的種子,讓它生出綠油油的嫩苗,再擺一些小茅屋、花木在上面,做成田舍人家小村落的模樣,稱為「殼板」,或將綠豆、小豆、小麥等浸於磁碗中,等它長出敷寸的芽,再以紅、藍絲繩紮成一束,稱為「種生」,又叫「五生盆」或「生花盆」。還有人賣蠟制的嬰兒玩偶,讓婦女買回家浮於水土,以為宜子之祥,稱為「化生」。
貂蟬拜月是為了「閉月」炫耀自己美麗讓月亮羞愧,而其他古代女子拜月則是為了「乞子」,於月下設果餅、環服之類,群望月而拜,致辭,謂之請月姑,又叫「月姑」送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