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這個年幼的弟子,康有為的建議是「遊學」,梁啟超也同樣囑咐他專心讀書,不要兼營其他事務。陳煥章不負眾望,1907年考入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經濟系。不料,僅僅半年後,這個不問世事的年輕人突然在紐約創辦孔教會,他給梁啟超寫信解釋,創辦孔教會有四個原因,「一則憤於吾國人之無恥而自賤,二則憤於外人之肆摳譏評,三則遇外人之細心考問,不能不答之,四則尋常論辯之中,已亦不自安緘默。」顯然,他從未忘記當年入師門時的志向——「立孔教,導國人」。他的博士論文也與孔教有關,他用現代經濟學理論解讀儒學,憑藉《孔門理財學》(The economic principles of Confusius and his school),於1911年獲得哥倫比亞大學博士學位,成為第一個既是進士又是博士的中國人。他的觀點獲得了凱恩斯和馬克斯·韋伯的關注,而他終究沒有走上學術之路,卻在康有為布下的棋局中,開始佔據更重要的位置。
1927年,康有為在青島去世。梁啟超聞訊痛哭,立刻匯款給老師操辦喪事。在祭文中,他描述了老師一生的努力,「惟師以天縱之資,當道喪之運,齊百家以折衷,執聖權而宅俊,雖游心於無垠,終明志於不忍,思托古以改制,作新民而邁進。」對於康有為托古改制的事業,多年後,美國漢學家賈祖麟(Jerome B. Grieder)做出了這樣的評判,「他是最後一個偉大的儒家理論家,也是儒家走向終結的一個生動證明」。事實上,儒學走向終結,康有為本人或許也難辭其咎,在一個宣揚民主與共和的時代,是他固執地讓孔子背負著沉重的君王冠冕,最終無路可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