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徐賁:情緒聯網時代的犬儒主義

[複製鏈接]

984

主題

1084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治國之難,在於治吏;吏治之難,在於治腐。物慾無法根除,但腐敗

Rank: 5Rank: 5

積分
12462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人們注意到,許多人在網際網路上發表言論,情緒和情感要比在日常生活中遠為誇張、激烈和極端。而且,大多數這類沒有自我節制的情緒或情感都是負面的,故意要對他人造成傷害。帶有敵對、仇恨、鄙視、嫉恨情緒的言論經常訴諸尖酸刻薄、惡語傷人和憤世嫉俗的暴力語言,既是粗暴和粗鄙的,也是犬儒主義的。
   犬儒主義經常藉助誇張的情緒宣洩,是一種被情緒性看法左右和擺布的生活態度——看穿一切、看透一切、絕對懷疑、對什麼都不再相信,以及由此而來的極端功利主義、道德虛無主義、鄙視是非判斷、假面扮相、說一套做一套、為達目的而不擇手段。
   喬恩•埃爾斯特(Jon Elster)在《心靈的鍊金術:理性與情感》一書里指出,「情緒」既可以被理解為短暫發生的即發性情感,也可以被理解為一種性格傾向(emotional disposition)。即發性情感指各種體驗片段,如憤怒、害怕、妒嫉、高興、樂觀等等。性格傾向則是指具有產生某些情緒或情感的潛質,例如,暴躁、膽怯、魯莽衝動,陰險毒辣。埃爾斯特指出,人們平時所說的「性情開朗」(sunny)、「厭女」(misogyny)也屬於情感傾向。 「犬儒主義」是與此同類的情感傾向,其特徵是害怕、絕望、怨忿、沮喪、自暴自棄。
   說性格中有情感的潛質,是說可能性比較大,但並不就是必定如此。性格暴躁的人並不隨時都發怒,而發怒的人並不一定性格暴躁。同樣,有的人缺乏自信、多疑、不信任別人、凡事都朝壞處想、隨時猜疑別人有對自己不利的壞心思,這樣的人容易在性格(看待事物的習慣傾向)上成為犬儒主義者。但犬儒主義並不只表現為自以為是的疑神疑鬼和凡事都不相信。
   在思想不自由的環境中,犬儒主義結合了心甘情願的自欺和毫無內疚的欺人,把假面人生、人格分裂和喬治•奧維爾在《1984》中描繪的那種「雙重思維」(doublethink,「在頭腦里同時擁有並接受兩種互相矛盾的信念」)當作一種理所當然的生存常態,對它既沒有改變的意願,也不相信有改變的可能,然而,即使不相信,也照樣隨波逐流,心安理得地與之配合、協助、同流合污。
   無論是一時的情緒反應,還是長久的性格傾向,情感都有人類心理的普遍性,但同時也打上了不同歷史時期的社會文化印記,犬儒情緒和心態也是一樣。犬儒主義必須放到具體的社會環境中來討論。
   與人們可以自由表達思想的社會不同,在言論受到嚴格限制的假面社會裡,犬儒主義呈現出遠為複雜的形態。不同社會階層的犬儒主義者——權貴者、知識分子、職業人士、普通民眾、底層弱者,他們對社會道德的危害程度和性質是不同的,不能一概而言。
   但也都顯示出具有共性的道德腐敗,那就是不真實和自我欺騙。今天的社會和生活中,虛假、欺瞞、詐騙、偽善、背叛、失信、訛言謊語隨處可見,已成為道德沉痾,在這個社會文化環境里的犬儒主義,它的不真實和自我欺騙更成為整體社會墮落的一個徵兆。
網際網路時代的犬儒主義
   網際網路時代是一個「我們聯網」和「情緒聯網」的時代。美國康乃狄克州大學哲學教授麥克•林奇(Michael Lynch)用「我們的網際網路」(The Internet of Us)來為他論述網際網路知識的專著命題,是很有意思的。他說的「我們」不是人們平時所說的「我們大家」或泛稱的「所有人」,而是「我們自己人」。我們的網際網路就是在我們自己人之間聯網,不僅是信息聯網,而且更是情感聯網。
   網際網路上的「自己人」是在與「他者」的區分、隔離,甚至敵意和對抗中產生的。在這個空間里,人群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分裂成孤立的部落小群體。這是「自己人聯網」和「同類情感聯網」的必然效應。
   網際網路時代的自己人或同感聯網可以從「信息流瀑」和「迴音室」效應得到解釋。「信息流瀑」(或「信息流串」information cascade),指的是個人處在一群人當中,有意無意接受別人的影響。不管自己有沒有想法,都跟著別人學樣。所學之樣可以是直接模仿,也可以是憑猜測或推斷別人的意思。
   現代群眾社會一直有這種從眾現象,但便捷、快速的網路社交大大加劇了這種「流瀑」的衝擊範圍和力度。「迴音室」(echoing chamber)效應指的是意氣相同者聚在一起,同聲相求,相互反饋,不斷互激。
   這兩種效應都能使不同的意見越來越分歧,激烈和極端化。同聲相求必然造成「比嗓門」的效果,在一個大家都在嚷嚷的屋子裡,人們聽到的是那個嗓門最高的聲音。為了讓自己的聲音被別人聽到,所有的人都會把嗓門越拉越高。在情感聯網的時代,同一種觀點或情感也一樣會因為「比嗓門」而變得越來越激烈和極端。
   群眾社會裡一直就存在著非理性的「比嗓門」的現象,例如,在比誰最苦大仇深,階級覺悟最高的「鬥爭會」上,強按在被鬥爭者頭上的罪名會變得越來越離譜。「情緒聯網」大大加劇了鬥爭和爭吵時「比嗓門」的激烈程度。
   對同一事件有不同情緒反應的人群是相互對立而敵視的,絕對不允許相互混雜,誰要是想站在中間立場說公道話,誰就一定會被雙方都視為敵對一方的姦細。例如,人們對發生在美國的911事件有迥然不同的情緒反應,形成互相隔絕和對立的情緒圈子。哀傷的人聚在一起,高興的人也聚在一起,雙方互相仇視、敵對,根本不可能到另一個陣營去傾聽對方的不同的感受。
   網際網路上的信息源多到無可勝數,但每個人喜歡並經常訪問的網站就那麼幾個,社交網站更是把人帶入一個個意氣相投者的小圈子裡。來自這些網站和朋友圈裡的信息都是被「同道者」過濾和篩選過的,因此看了會令人覺得特別滿意、開心、贊同。同一種聲音越是聽到得多,越是會讓人覺得,這麼多人有同樣的想法,說明一定正確。這就是心理學所說的「社會證明」(social proof)(又稱「信息性社會影響」(informational social influence)。
   人們越是對複雜情況缺乏獨立思考和辨析的能力,越是沒有自己的主見,就越是會認為他人所採取的是正確的行動。而且越多人採取同一個行動, 就越證明這個行動正確。人一旦受到這種先入為主和認知偏見的影響,便會對不同的意見和情感變得更加討厭和排斥。
   犬儒主義一般都是從某種本能的情緒或情感開始的,也是以這樣的情緒和情感來擴散的。普通人厭惡權貴人物的偽善和虛偽,鄙視他們說一套做一套,痛恨政治和社會制度的不公不義,害怕一次一次被偉大理想欺騙和愚弄,或者對現有秩序的正當性產生幻滅,對政治、道德、職業、文化、知識權威深感失望,積鬱既久,便迸發成犬儒主義。網際網路時代,由於高效的「情感聯網」,犬儒主義情緒的擴散和感染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便利,更廣泛。
   這種影響的範圍已經遠遠不再局限於親朋、好友、同事、熟人,而是廣及從未謀面的陌生人。只要對什麼事物有相同的感受和情感,人們便可結為好友,引為同道,視為同志。犬儒主義不是一種理論,無需用許多文字來論述,情緒是最有效的聯絡方式。只要一個冷笑話,一句痛罵、挖苦、詛咒,或是寥寥數語的插科打諢、諷刺嘲笑,就能充分把人的情緒調動起來,也就能找到生動有力的表達,這正是網路語言最擅長的語言手段。
   對許多人(包括網民)來說,犬儒主義是一種對生活世界的看法,也是一種活得憋屈,但卻無以解脫的應對方式。犬儒主義開始是無奈的,但可以經過心理調適,轉變為主觀選擇,甚至是自以為自由的選擇。康德說,我們居住和看到的那個世界是什麼樣子,取決於看待者的頭腦和心靈素質。人的頭腦並非不變觀念的被動容器,犬儒主義者的絕對懷疑和絕對不相信,決定了他們所看到的那個令人絕望,毫無改變希望的世界。
   康德的重要發現是,人總是為世界的表相所困惑,那表相就是限制和影響我們對世界看法的觀念和經驗。犬儒主義企圖將對世界表相的困惑轉變為一種本質的清晰:不要相信你看到和聽到的任何東西。然而,這本身就是一種限制和影響犬儒者對生活世界看法的觀念和經驗。
犬儒主義的「情感智力」
   今天,人的情緒和情感已經在心理學,尤其是社會心理學里被深入廣泛地研究。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詹妮弗•勒納(Jennifer S. Lerner)和加州大學心理學教授達契爾•克特納(Dacher Keltner) 在為《社會心理學手冊》所寫的《情感》一文中指出,「人性的概念來源於對人的情感的信念。人天生是競爭、侵略的,還是合作、仁愛的呢?人是尋求私慾的最大滿足,還是也提升別人的福祉呢?什麼是人的理性呢?什麼是通往好生活之路呢?對這些問題的回答都維繫於對情感的理解上」。
   可以說,康德對人的思考和心靈素質的看法預示了現代心理學的洞見。社會心理學家斯托芬•平克(Steven Pinker)在《思想的材料》(The Stuff of Thought)一書里用康德的觀點揭示人的思考如何反應在人的語言之中。他指出,語言為我們提供了一個線索,讓我們看到,這個世界是如何由人的觀念和目的,而不是自然法則構建起來的,人的思維模式又是如何將人的意義賦予了這個世界。
   同樣,現代心理學對情感和情緒的研究也為我們提供了一個線索,讓我們看到,這個世界在多麼大的程度上是由人對世界的情感反應方式構建起來的。犬儒主義就是不同情感反應方式中的一種。對犬儒主義的認識不能改變世界本身(我們無法知道它究竟是怎樣的),但能夠改變我們看待這個世界的方式,改變我們對這個世界的觀念,特別是改變我們接受這個世界的意願和理由。
   認識犬儒主義的情緒還能對我們如何看待人本身(人的本性)產生積極的影響——人不是命運的奴隸,即使在不自由的逆境里,人也可以選擇一種不隨波逐流,不放棄良善希望的生活態度。
   犬儒主義經常伴隨一些性格上的缺陷:情緒衝動、武斷偏激、孤僻離群、對人不信任,凡事疑神疑鬼,難以與他人合作。這種性格缺陷也是「情感智力」(emotional intelligence)的不足和欠缺。
   牛津大學出版社《心理學辭典》(A Dictionary of Psychology,第三版)對情感智力的定義是,人可以用智力來「認識自己和別人的情感,辨析不同的感情,給予合適的稱謂,並用情感信息來指導思考和行動」。情感智力的四個要素是,一、自我意識,二、自我管理(自我控制,自我發現問題,自我分析問題,自我解決問題), 三、社會意識(同理心,empathy),四、人際關係管理(relationship management)。第四要素涉及處理與他人的關係,也就是處世和做人。
   作為一種情感智力,犬儒主義的自我管理缺乏理性思考的節制,因此處於偏執和極端的狀態,有著明顯的自我欺騙特徵。這會對一個人的處世與做人(人際管理)造成限制和形成阻礙。犬儒主義者情感智力不足,不僅在於他的極端懷疑主義和非理性的死活不信,而且也經常在於他在待人處事中的玩世不恭、憤世嫉俗、冷嘲熱諷、尖嘴薄舌。
犬儒主義的性格缺陷和情感智力不足與它的「溢出效應」(spill-over effect)和「補償效應」(compensation )有關。溢出效應指的是,如果在一個領域中形成某種情緒性格,也就容易發生在別的領域中。
   普魯塔克在《如何受惠於敵人》(How to Profit from One』s Enemies)一文中談到了妒嫉,「既然爭強好勝、妒忌、妒嫉是人生而共有的本性……(一個人)把這些情緒發泄到敵人身上將使他大獲其利,也就是說,這使他不會把這些情緒發泄到他的同事或親戚身上去」。 這個推理類似於雷鋒日記里說的,「對待朋友要像春天般的溫暖,對待敵人要像嚴冬一樣冷酷無情」。
   但事實上往往並非如此,對敵人鬥爭狠毒的人,對同志同樣狠毒,而對敵人寬厚的人,對同志自然也會寬厚。這就是溢出效應。犬儒主義也是如此,對公共權威的極度不信任(往往是有理由的)很容易變成無論對什麼——善惡的區分、是非的辨別、普遍價值、做人的道德原則——都一概不信,一概拒絕。在犬儒主義者眼裡,自私自利是人性的不變之道,任何良善、利他的行為都有著不可告人的利己目的,必定是心懷叵測、暗懷鬼胎的陰謀詭計。
   補償效應指的是,如果在一個領域中情緒發泄受到阻礙,就會在另一個領域中尋找出口。托克維爾認為,當政治沒有辦法滿足人們對權威的需要時,他們便會轉而通過宗教的途徑來滿足。今天中國人求神拜佛之風極盛,連官員都如此,在一個號稱無神論的國家,豈非怪事?
   還有一種更為奇詭的補償,托克維爾在《舊制度與大革命》中說,「甚至到了今天,我們仍看到有些人,他們以為不敬上帝便是彌補了當初對政府區區小吏唯命是從的過失,他們拋棄了大革命信條中最自由、最高貴、最自豪的一切,卻以忠於大革命的精神自矜,因為他們仍舊不信上帝」。
   有的人在自己國家裡對什麼都不敢啃聲,卻會更加起勁地對別國大聲說「不高興」。今天中國社會裡的犬儒主義基本上是在不自由狀態下對自我行為的不得已調適,當公共權威無法滿足人們的信任需要時, 許多人並不是就此完全放棄了信任需要本身,而是轉而從其他地方去得到補償。他們相信怪力亂神、佛道巫蠱,相信各種商業詐騙,相信朋友圈裡的流言蜚語。這類輕信看上去與犬儒主義的死活不信相互矛盾,但其實是同一事物的兩個方面,彼此互為里表。這是因為,信與不信都是情緒性和非理性的。
   補償效應和溢出效應對犬儒主義情感智力不足和不道德有很大影響,犬儒主義的極端懷疑和不信任經常是不分青紅皂白的,對統治者、權貴的不信任,經常導致對朋友的不信任,不合作。
   對政治權威的鄙視和幻滅經常導致對任何政治制度,不管是專制還是民主,是獨裁還是憲政法治的一概否定。犬儒主義在公共道德和倫理問題上也總是抱虛無主義和極端相對論的態度,認為這個世界上本來就沒有什麼是非、正邪的區別,一切不過是爭權奪利、陰謀詭計的手段和說辭。犬儒主義還認為,這個世界從來就無公道可言,永遠只能是成則為王、敗則為寇,誰有權誰說了算。
   因此,犬儒主義者在無權的時候憤世嫉俗,玩世不恭,但一旦掌握了權力,則又會奸詐巧偽、陰險毒辣,為達目的可以不擇手段、無所不用其極。在無權的時候,犬儒主義者無足夠的情感智力助他心懷希望,有效反抗;在掌權的時候,犬儒主義者則又會把有限的情感智力濫用成不道德的權謀和反道德的權術。
犬儒主義和「自欺」和道德缺失
   犬儒主義者以徹底懷疑和死活不信為他的人生信條,但他卻從不懷疑自己的犬儒信條。他自以為已經徹底看透一切,看穿了這個世界,看穿了一切「知識」「權威」「是非」「道德」的虛偽本質。他確定,徹底的懷疑和與之相一致的玩世不恭和憤世嫉俗已經帶給他最重要、最核心的人生智慧。這其實是一種由自我欺騙造成的認知幻覺,必定伴隨著許多常見的逃避策略:對現實不公不義裝聾作啞、冷漠旁觀、首鼠兩端、心口不一、假面扮相、睜一眼閉一眼。這些造成了犬儒主義自我欺騙的嚴重道德缺失和不道德。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29 17:05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