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馬伯庸:怎麼評論一本你沒看過的書?丨讀書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硨磲大爺 發表於 2017-4-12 23:39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馬伯庸 文化有腔調

  「記不得哪位哲人曾經說過,人生就像是一鍋菠菜湯,太苦了。」

  

  「談論一本你沒看過的書,這話題聽來荒唐,實際上很有現實意義。」今兒談談這件事可不光是教你擺脫(裝)尷尬(逼),更重要的是,希望讀者朋友們破除迷信,保持獨立判斷。

  本文來自企鵝號

  

  █ 本文選自馬伯庸《事實證明,人民永遠是最可愛的》,人民文學出版社

  「人是鐵,范兒是鋼,一天不裝憋得慌」。而這些「裝」,你會嗎?能辨別得出來嗎?

  談論一本你沒看過的書,這話題聽來荒唐,實際上很有現實意義。現在是一個效率與個性並存,人們一方面需要談論一些書來體現自己的品位與格調,另外一方面又往往忙得沒時間去閱讀。

  當你被邀請為一本既不熟悉作者也無暇閱讀的書寫書評時,當在某次聚會中你心儀的女性向你問起一本你聞所未聞的書時,當你需要準備一次有內涵的文化演說卻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時——這些尷尬的場合,往往需要一些技巧來擺脫窘境。

  更重要的是,作為一位普通讀者,當你打開報紙或者雜誌看到一篇篇引經據典的文章或聽一位朋友口若懸河地白乎時,需要一些技巧來準確分辨出對方是真的讀書破萬卷,還是裝腔作勢。

  來自於正反兩方面的需求,促進了「談論沒讀過的書「的手法的日益成熟,並最終變成一系列技巧。這些技巧廣泛見諸於各大雜誌、報紙、談話節目、文學沙龍和咖啡廳里,等待著有人把它們整理成冊,總結成行之有效的幾點規律,這便是這篇文字的誕生初衷。

  那麼,如何談論一本你沒讀過的書呢?

  

  第一招,也是最基本的手法,叫做避實就虛。

  如果這本書是和西藏相關,那麼用儘可能多的篇幅來討論西藏文化本身;如果這本書的主題是西班牙美食,那麼簡要回顧一下伊比利亞半島歷史是個不錯的選擇——儘管這與美食毫無瓜葛,卻總能顯出博學。通常的對話會這麼發生:

  「你看過林清玄的《心的菩提》嗎?」

  「嗯,他這書有著濃郁的禪宗味道,你知道,禪宗是由六祖慧能創立,這麼多年來,它在現代社會更顯出影響力。我記得慧能有一首偈子……」

  避實就虛的風險在於,你必須第一時間判斷出這本書的主題。《孤獨六講》、《于丹評論語》之類的書名淺顯易懂,容易判斷;但像《追風箏的人》、《1Q84》之類,很難光憑題目來想象主題,更不要說猜測內容。

  

  於是還會有第二招,談論文筆。

  一本書可能沒有情節、沒有角色,甚至沒有主題,但絕不會沒有文筆,哪怕是《時間簡史》和《《腓力二世時代的地中海和地中海世界》。

  這種技巧的精髓在於,不要涉及到任何細節,不要涉及到任何可能會露餡的說辭。比如這樣:

  「你說《我的名字叫紅》?噢,是的,這本書無論從哪個方面講都很優秀,但給我最大的觸動作者的文筆,那是一種粗獷和精緻彼此蘊涵的奇妙風格。掩卷之餘,讓我感覺到有一種前所未有的心靈震顫,如風暴過後的大海,異乎尋常地平靜。」

  你看,這一段話沒有體現出任何有效信息,也不能證明與《我的名字叫紅》有任何聯繫。 「粗獷和精緻彼此蘊涵」可以用來形容任何文筆,沒有人會知道發言者被震顫的到底是心靈還是心臟還是心臟瓣膜——可你讀起來會覺得很美妙,有時候還可能覺得很信服。

  這麼同樣一段話,在不同的場合能夠替換成不同的書名,可以當成萬金油來使用。這一點要向我國的足球解說員們致敬。他們是學習的榜樣。比如我最喜歡的一段國內足球解說詞是這樣的:

  「他們的三線彼此銜接比較好,因此進攻起來非常流暢,防守時也可以及時收縮。當然邊路也很重要,應該像重視中場一樣,絕不能放棄。事實上在目前領先/平局/落後的局勢下,我想只要他們不急躁,就一定能夠取得勝利。」

  第三招,叫做挾洋自重。

  大量引用名人名言是個錦上添花的好主意。你不必真的讀過這些名人的語錄,只要記住其中的一些名句,並在談論的時候保持從容淡漠就足夠了,就像是不經意間提起自己的鄰居和朋友一樣。比如一位涉嫌學歷造假的經理人喜歡把比爾·蓋茨掛在嘴邊,於是他的成功故事讓人肅然起敬。

  如果實在不記得什麼名人名言也不要緊。也可以這麼說話:「記不得哪位哲人曾經說過,人生就像是一鍋菠菜湯,太苦了。」既顯得有飄逸自然的文學性,又不會被人捉住痛腳。

  其他的一些小技巧還有不少,大家可以自行揣摩,萬變不離其宗,一字記之曰「裝」。希望書評家們可以藉此擺脫尷尬,而讀者們也可通過這些技巧,破除對這些人的敬畏之心,保持自己的獨立判斷。

  相關書籍

  

  馬伯庸,80后,生於赤峰,長於桂林,求知上海,留學海外。工作之餘,舞文弄墨,人稱「文字鬼才」。曾獲人民文學獎散文獎、朱自清散文獎、中國圖書勢力榜年度十大好書等。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23 12:09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