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中國主義思維與實踐:斯大林恨毛設局六十七年,習創一朝破解霧散見晴天(上)

[複製鏈接]

78

主題

83

帖子

178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78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個冊錄 發表於 2017-4-12 11:43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中國主義思維與實踐:斯大林恨毛設局六十七年,習創一朝破解霧散見晴天

吉安

(吉安所有文章,放棄版權,不受稿費。歡迎任何個人、機構、媒體出版、轉載、傳抄、引用)

2017年4月9日

4月7日,美國總統竇納德.創普下令用導彈空襲了敘利亞政府空軍機場,在吉安看,客觀地看,此次空襲,政治意義大于軍事意義;表演意義大於實戰意義。即,主要意義在於國際政治,絕非在於軍事,而國際政治意義的內涵,主要關係到中美俄三國關係。

根據是,創普既定國策,從全球收縮美國軍力,以恢復美國的經濟。創普不會自相矛盾自損既定國策,動用美軍到處惹事生非,那樣,美國的經濟不但不能恢復,反而將繼續乃至更加惡化。

許多美國傳統盟友都已對此次空襲表態,但都局限在最表層,即針對疑似敘利亞政府使用化武。請注意,吉安這裡使用的疑似,意即至今還沒有確鑿的證據證明敘利亞政府使用了化武。世界媒體的分析大多也只是針對美國的中東政策,或其它是是非非等等表面問題。

創普繞開聯合國,甚至繞開美國國會,如此突然下令進行此次空襲,在吉安看,的確冒有相當的風險,一冒可能影響他既定國策的風險,二冒可能錯誤認定敘利亞政府使用化武的風險,但,創普寧可冒風險,也要進行這次空襲,只因一個原因,機不可失,時不我待,此機,為習近平訪美,此時,為習近平訪美時間4月7日這一天。

從空襲的客觀後果,可以看出最深層的客觀的原因。請注意,吉安連續使用客觀,在於,不擬深入探討任何人的主觀意識。因為,客觀意義為實,主觀意義為虛,客觀意義大於主觀意義。

空襲的客觀的後果,習近平創普共同廓清了當前國際政治關係,簡單講,就是了廓清中美俄三國的關係。謀大局者,必先清楚對手是誰,幫手是誰。

客觀事實,在空襲最後決定性關鍵時刻,及在空襲實施的全過程之時,習近平正處於美軍最高統帥身邊,可以說身處美軍最高統帥部,而且是唯一一位外國領袖。

客觀事實,空襲之時,中美兩國元首,中美兩軍最高統帥處於一室之中。

客觀事實,習近平在美國此次空襲深重帷幄之中,給予了創普最大的戰略默契。

客觀事實,創普不失時機地進行此次空襲,獲得了習近平的戰略默契。

客觀事實,中美兩國就此形成了全新的戰略默契。

故,吉安可判,此次空襲,最重大的客觀結果,就是中美關係上了一個更高級的極具歷史里程碑性的台階。超過以往歷史中的任何時段。

而這一天,美國有遠見的政治家杜魯門,早在67年前,在新中國剛剛成立之時,就曾經為之努力圖謀過。但,被斯大林設局破壞阻止。

正是,斯大林恨毛設局六十七年,習創一朝破解霧散見晴天。

這,就有必要談談,59枚導彈與中美俄三國關係的前世今生和將來。

中美俄三國關係的前世-兩強一弱-複雜階段-政治意識形態佔主流階段(1949年10月1日之前)。

早在81年前,1936年7月,剛剛結束長征的毛澤東,雖然身為中國共產黨的領袖,就以接見資本主義、帝國主義國家美國記者斯諾的方式,對美國表示了中國共產黨對美國的友好態度。在《西行漫記》里,斯諾記載了負責全程接待陪同他訪問的紅軍最早的外交官胡金魁,開始之時,出於不同政治意識形態,認為他是帝國主義份子,對他保持高度警惕的趣事。由此可見當時紅軍指戰員普遍的政治思想狀態。而從那以後,毛澤東一直在尋求與美國直接對話。而斯諾寫出的《西行漫記》,則成為向美國西方介紹中國共產黨,至今彌久不衰的鴻篇巨著,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美國和西方人士。

8年之後,1944年8月15日,延安《解放日報》專門發表了經毛澤東親自修改的社論,標題是「歡迎美軍觀察組的戰友們」。「戰友們」三個字是毛澤東審稿時親自加上去的。社論指出「美軍觀察組戰友們來到延安,對於爭取抗日戰爭的勝利,實有重大的意義」,「這是中國抗日以來最令人興奮的一件大事」。

三天之後,1944年8月18日, 中共中央又專門發出了《關於外交工作的指示》,要求全黨把接待外國記者和美國人員看成是我們外交工作的開始。美國派遣軍事觀察組的動機主要是軍事的,但是在軍事合作的基礎上,以後就會有可能建立文化、政治和經濟的合作。

1944年初冬(11.6),希契-美軍觀察組成員,美海軍上尉,應毛澤東、朱德要求作秘使直接與美海金上將聯絡。一個深夜,毛澤東委託隨斯諾訪問延安后留在延安定居的美籍黎巴嫩裔馬海德醫生,領他的北卡羅萊納州老鄉,美軍觀察組成員,美海軍上尉希契到毛澤東的窯洞,中共中央的幾位主要領導人在那裡等他。毛澤東開門見山地告訴希契,希望他回一趟美國,把朱德總司令的一封信(毛澤東起草)遞交給美國海軍上將歐內斯特·金。
  
許多年後,希契父子從美國國家檔案館找到了這封朱德給金上將的信。朱德在信中表達了十八集團軍、新編第四軍將士和解放區人民對美國海軍在太平洋戰爭中取得一系列勝利的由衷祝賀,並對希契和其他美軍觀察組成員的成績給予了讚揚。

信中表示,如果美軍將在中國採取任何戰略行動的話,十八集團軍、新編第四軍和解放區人民將盡最大努力進行配合。信中還說,有關雙方合作的可能性和具體方針將由希契上尉當面告訴美方。
  
由於赫爾利站在蔣介石一邊,史迪威將軍倡導的那種坦誠、務實、團結的態度在美國駐華高層中間已蕩然無存。為了能夠使曾經顯現的與美國合作的前景不至付之東流,中共中央決定努力繞開赫爾利,與華盛頓直接接觸。他們希望在美軍觀察組中選擇一位可靠的信使,最後認定,希契是合適人選。

西蒙·希契上尉是美軍觀察組中惟一一位海軍軍官,是8月初第二批抵達延安的九名成員之一,他的熱情和正直給中共領導人留下了良好印象。毛澤東相信希契能成為一個可靠的使者,但同時也希望他能作一個相對秘密的使者,否則赫爾利必然會阻撓他的使命。

希契第二天請假回重慶,得到了包瑞德上校的批准。在重慶,希契見到史迪威的繼任者,駐華美軍司令魏德邁中將。魏德邁對朱德的信非常重視,並答應安排希契回美國向參謀長聯席會議彙報。希契表示,他希望再回一趟延安,向毛澤東和朱德告個別。希契乘美軍飛機又飛回了延安。

毛澤東和朱德得知希契將正式回美國遞送他們的信件,專程機場為他送行,希契特意穿上海軍禮服,在延安機場的告別情景令希契終身難忘。

圖-希契-美國海軍上尉攜帶致美信函離延安赴華盛頓,毛澤東、朱德機場為他送行

1945年1月24日,毛澤東向美國駐中國大使赫爾利表示,林伯渠或周恩來願訪美國,赫爾利未告羅斯福。

而赫爾利未告羅斯福的原因,在於當時中美關係處於複雜階段,中國還是蔣介石國民黨為主的政府。

(註:以上抗戰時期資料摘自《中國抗日戰爭編年史》)

以上各例,說明,早在新中國成立之前,毛澤東就不受政治意識形態之束縛,一直在爭取中國共產黨與美國建立直接的聯繫。而美國卻因政治意識形態,戒備斯大林蘇俄,以致戒備毛澤東中共,而輕重不同地區別對待毛澤東共產黨與蔣介石國民黨。故,雖然美國在抗戰期間,多有與毛澤東共產黨在各方面的合作,但終以重蔣輕毛,未與毛澤東共產黨建立正式關係。

很明顯,此階段為兩強(美俄)一弱(中國-不論毛蔣都呈弱勢)之階段。

中美俄三國關係的前世-三國趨向均勢階段-政治意識形態模糊階段(1949年10月1日-1972年2月21日)。

簡短回朔本階段之前歷史狀況:

一,1945年,斯大林蘇俄僅以對日作戰8天的代價,就攫取了日本在中國東北的全部權益,包括中國的2400公里的中長路,旅大港等,並使蒙古獨立,從中國割裂出150多萬平方公里土地,並控制了北朝鮮,還佔領了日本的部分領土。換言之,俄國取代了日本在中國東北靠侵略戰爭獲得的地位。(吉安註:此段要點一,此為美俄關係,導致的中俄關係,即美俄背著中國簽訂雅爾塔協議的結果。要點二,由此,可看出蔣介石舊中國面對俄、美的懦弱與無能。要點三,在此,吉安要批判中國現役將軍中,竟然有人發文,稱,無美、俄參戰,就無中國的抗日戰爭勝利,這,是公然否定中國面對日本所作的14年抗戰無與倫比的偉大作用,公然無視以上俄國對中國所做的各種霸道行為,無視歷史客觀、邏輯錯亂、顛倒黑白。)

二,自抗日戰爭,毛澤東始終與王明在政治上作堅決鬥爭,其實,就是與斯大林蘇俄作政治鬥爭,毛澤東曾經5次拒絕斯大林要求八路軍按斯大林的命令,支援俄國,毛澤東在抗戰期間,為共產國際最終解散而歡呼,蘇俄派駐延安的欽差對毛澤東恨之入骨,多次稱毛澤東根本就不是一個馬克思主義者。這些,可參閱蘇俄欽差寫的《延安日記》。(吉安評註:此段要點一,此為中俄關係之一重要側面。要點二,可見毛澤東是一個中國主義者,是一個只為中華民族利益,而不會為任何政治意識形態所羈絆的人。)

本階段:

三,新中國建立才2個半月,百廢待興。1949年12月16日,毛澤東第一次訪問蘇俄,於到達第一天,就與斯大林會談新的中蘇條約,以取代俄國與蔣介石國民黨政府簽訂的舊條約,毛澤東主意拿回中長鐵路和旅大港,但斯大林斷然拒絕了毛,並把毛涼在一邊。

斯大林對毛如是蠻辯,1945年蘇俄與國民黨政府簽訂的舊條約,是根據俄、美、英三國的《雅爾塔協定》,而據《雅爾塔協定》,蘇俄才得到了千島群島、南庫頁島和中長鐵路、旅順口以及蒙古等。如果改動經過美國和英國同意的舊中蘇條約,「哪怕改動一款,都可能給美國和英國提出修改條約中的涉及千島群島、南庫頁島等等條款的問題提供法律上的借口」。因此,「決定暫不改動這項條約的任何條款」。

四,毛澤東對斯大林的態度感到非常意外和失望,而他,絕不可能繼承蔣介石與斯大林俄國簽訂的喪權辱國的舊條約。12月24日,毛澤東要求與斯大林舉行第二次會談。 但斯大林對中方所提新條約根本就不予理睬。毛澤東感到憤怒,公開向俄方表示不滿,並表示要提前走人。

(吉安評註:以上三段要點一,此為中俄關係。要點二,可見毛澤東是一個中國主義者,是一個只為中華民族利益,而不會為任何政治意識形態所羈絆的人,是不願意對斯大林俄國俯首稱臣的人。要點三,對比蔣介石的舊中國,僅僅只有2個月的新中國的實力其實更弱,一例可證,中國所有黃金庫存全部被蔣介石運往台灣,而毛澤東卻能為蔣介石、蔣經國所不能為,挺起胸膛,面對面地與斯大林抗爭。要點四,斯大林站在俄國利益,而且是極其霸道的立場之上,當然絲毫不顧中國的利益。由此可見,斯大林面對國與國的關係,也毫無政治意識形態的羈絆。)

五,1950年1月5日,針對中俄談判的矛盾,美國向中國示好,杜魯門總統發表聲明稱:「在1943年12月1日的《開羅宣言》中,美、英、中三國元首申明他們的目的是使日本竊取於中國的領土,如台灣,歸還中國。過去四年來,美國和其他盟國也都承認中國對該島行使主權。美國對台灣或中國其他領土從無進行掠奪的野心,也不準備以武裝部隊干預中國現在的局勢。美國政府不準備採取任何足以把美國捲入中國內戰的行為。」(吉安評註:此段要點一,此為中美關係。要點二,杜魯門此段講話相當於在中、美、俄三邊牌局之中,給毛澤東無條件地送出好牌。 要點三,杜魯門已經開始模糊政治意識形態,不再以政治意識形態為主地對待毛澤東共產黨新中國。要點四,而杜魯門此番話,對中美關係仍有重大現實意義。)

六,對於美國總統拉攏中國的講話,蘇俄反應非常強烈。1月7日凌晨一時,蘇俄外交部長維辛斯基在莫斯科緊急約見正在蘇聯訪問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澤東,建議中國外交部發表一個給聯合國安理會的聲明,否認前國民黨政府繼續 為安理會中國代表的合法地位。中國發表聲明后,如果國民黨政府代表繼續留在安理會,蘇俄就採取行動,將拒絕出席安理會。(吉安評註:此段要點一,此為中俄關係,但,是在受到美國影響之後的中俄關係。要點二,杜魯門講話,給毛澤東送出好牌,結果對蘇俄起到巨大的影響作用。美國對中國示好,影響蘇俄不得不對中國示好。)

七,1950年1月12日,美國國務卿艾奇遜在全美新聞俱樂部發表題為《中國的危機》的演講,除了指責「蘇聯佔據中國北部的四個區域」外,公開稱國民黨不是在戰場上被打倒的,而是被中國人民拋棄了。赤裸裸要拉攏新中國。而且除了前幾天提到的台灣外,這次把朝鮮半島也作為價碼拋出來吸引中國,聲稱遠東防禦圈不包括朝鮮半島和台灣。(吉安評註:此段要點一,此為中美關係。要點二,在杜魯門講話,給毛澤東送出好牌之後,美國再進一步加碼,送出更多、更實際的好牌。要點三, 艾奇遜講話,即美國所稱國民黨不是在戰場上被打倒的,而是被中國人民拋棄了,等於說共產黨是中國人民選擇的執政黨,等於從美國自以為是的民主的政治概念上,肯定了共產黨,等於美國從美國的政治立場上已經為新中國背書,已經為共產黨在中國的執政權背書,等於承認了共產黨新中國,比尼克松早了20年。要點四,艾奇遜此番講話,對於中美關係仍有重大現實意義。)

八,蘇俄對艾奇遜講話的反應更為激烈。當時斯大林要毛澤東發表一個官方聲明反駁,蘇俄和蒙古也同時發表。據師哲的回憶,毛澤東問清楚了官方聲明就是要外交部發表正式聲明,就故意偏偏只讓胡喬木以新聞署長的名義發表一個非官方的與記者談話來應付。聲明見報后,斯大林莫洛托夫都非常生氣,把毛澤東找去責問,說這種私人性質的談話「一文不值」。毛澤東卻不予理睬,甚至要師哲收回為緩和僵持緊張氣氛而請斯大林去住所做客的話,「不請他」。(吉安評註:此段要點一,此為中俄關係,也間接反映出中美關係和美俄關係。要點二,毛澤東不失時機地、巧妙地利用了美俄之間對待中國態度不同的矛盾,將中國面對斯大林俄國的極其不利地位,向有利地位轉化。要點三,毛澤東對斯大林俄國並非蠻幹,而是極為巧妙地鬥爭,故意讓胡喬木發表文章,表面上應付了斯大林俄國的要求,實質,是有意作出姿態給美國看,美國送給中國的好牌已經收到,中國不過只是在敷衍俄國而已。)

九,此前毛澤東為表示不滿,閉門謝客拒絕外出參觀等活動,並向蘇俄方面前來探訪的人提到正在跟美國的盟友英國接近。西方輿論對中俄關係現狀也議論紛紛,英國報紙甚至說毛被軟禁了。迫於這一系列壓力,斯大林最終被迫讓步,1950年元旦那天請毛澤東出面會見記者闢謠,並同意簽訂一個新條約。但當時蘇俄拿出的多個方案都只有一些象徵性內容而無實質條款。

1950年1月26日,在莫斯科的中國代表團向蘇俄提交了中國方面有關大連、旅順和中長鐵路協定的方案,這一方案幾乎完全推翻了蘇俄的方案。

1月28日,經過艱難緊張的談判,蘇俄方面回復中國代表團,基本上同意了中國的方案,但加上了一條:蘇俄有權自由利用中長鐵路運兵和軍用物資。對此,中國要求對等的利用蘇俄的西伯利亞鐵路從東北至新疆自由運兵和軍用物資。這等於要包圍剛被斯大林操縱獨立的蒙古。這徹底激怒了俄方。最後這一條也基本上去掉了。

1950年2月14日,中俄終於正式簽訂新條約。(吉安評註:以上四段要點一,此為中俄關係,但,卻是受到美中關係影響之後的全新的中俄關係。要點二,首先是站在中國主義的立場,毛澤東敢於直接與斯大林面對面地作堅決的鬥爭,而敢於置政治意識形態於不顧,更置俄美英《雅爾塔協定》於不顧,一心一意堅強勇敢地捍衛中國的主權,利用美俄之間矛盾,變中國不利戰略地位為有利戰略地位,最終取得與斯大林談判的勝利,以比蔣介石舊中國更弱的實力,較正了對外懦弱無能的蔣介石國民黨政府造成的部分主權過失。要點三,吉安在此希望斯大林製造的蒙古獨立問題將終獲解決,以酬毛澤東當年未競之志(中國人應當牢記前述,毛澤東當年已向斯大林要求對等利用蘇俄的西伯利亞鐵路從東北至新疆自由運兵和軍用物資。等於要包圍剛被斯大林操縱獨立的蒙古)。要點四,而究蔣介石對俄喪失主權過失之主要原因,在於蔣介石從來都是一邊倒地依靠美國,而置自己於被動戰略地位,被動地由美國掌握蔣介石的命運。反觀毛澤東,始終堅持中國主義立場,既不依靠斯大林俄國,也不依靠美國,即可巧妙利用美俄之間矛盾,置自己於主動戰略地位。要點五,這,也是吉安近幾年來堅決批判中國的親俄、援俄派的根本原因。親俄、援俄,使中國在戰略上依靠俄國,必置中國於無比被動的戰略地位。蔣介石依靠美國,即前車之鑒。而直至2016年底,美國新總統創普、美國謀士基辛格提出要與俄國修好,拉攏俄國對付中國,才使中國親俄、援俄派得到某種程度的教訓或清醒。)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1 14:24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