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穿越政治變故,中緬石油管道開通

[複製鏈接]

1092

主題

1519

帖子

6441

積分

三級貝殼核心

七界殺星

Rank: 5Rank: 5

積分
6441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中國緬甸10日簽署《中緬原油管道運輸協議》,中國外交部副部長劉振民當天對記者說,該石油管道將很快開始運行。這一協議被視為緬甸總統廷覺本月6日-11日對中國國事訪問所取得的一項重要成果。
  中緬石油管道起於緬甸孟加拉灣沿岸的皎漂馬德島港,從雲南瑞麗進入中國,緬甸境內長約770公里。它的建設開工於2010年,2015年竣工,但由於合同細節存在分歧,這一石油管道一直未能投運。
  緬甸的政治變故拖延了它與中國的經濟合作,但是並沒有改變兩國對這一合作的客觀需求。中緬大型合作項目之一萊比塘銅礦項目一度被擱置,後來得以復工。中緬石油管道項目是最終得以回到原有規劃的另一大合作項目。
       目前密松水電站仍處於停滯狀態,劉振民表示雙方已經就該水電站達成基本協議,但雙方尚沒有就該協議的內容對外說明。
  總的來看,中緬石油管道投入使用,標誌著中緬合作的整體格局恢復了一大半,繼續保持這一恢復態勢是目前中緬雙方的共同願望,也被廣泛看好。   緬甸在軍政府時期曾奉行對中國「一邊倒」的政策,軍人執政結束后,直到民盟上台,一些分析認為緬甸將出現倒向西方的相反「一邊倒」,然而那種情況並沒有發生。   中緬經濟合作的確出現了一段時間的「休克」,但隨著緬甸國家利益意識和全面發展經濟願望的重新覺醒,它從新角度看到的中國仍是對緬甸走向繁榮至關重要的國家。民盟從反對派變為執政者,承擔起發展國家和改善民生的責任,新政府的對華政策非常務實、友好,中緬關係作為全面戰略合作夥伴關係得到有大量措施跟進、而非僅僅口頭的延續。   中緬關係的變故與接續構成了一個非常典型的案例。緬甸是近年來中國友好國家中政治變動幅度最大的國家,也是一度被議論「背離中國」最多的國家,它暴露出中國過去對外合作方式的一些脆弱之處,但它也驗證了中國的真實吸引力。中國對外合作的確建立在互利共贏的理念之上,而決非帝國式的擴張,所以它最終經受住了大多數外部政治變故的考驗。   當然了,任何事情都有風險,發展很快的中國對外經濟合作這些年也交了一些「學費」。然而中國迅速成長為對外投資大國,我們與世界許多國家的關係大大增加了內涵,我們收穫了更多,與各國共贏的主張填充了真材實料。   如今「一帶一路」倡議在沿線廣大國家中受到越來越積極的響應,有了過去的大量經歷,中國社會的視野更寬闊,悟性更深厚,操作也更加準確。我們真心對外開展平等互利合作,而且不說空話,腳踏實地,這一切註定會得到外部世界的積極回應,現實的情形在逐漸印證這一邏輯。   中緬有胞波之情,這決非只是口號。中緬的互聯互通註定會越來越緊密,短期的障礙會一點點消除,時代有一支無形的手在做這種推動。從軍政府到民盟執政,緬甸實現了歷史的跨越,中緬友好合作關係穿越這一激流沉澱了下來,唯一的原因是它系著兩國人民的根本利益。   石油管道開通后,每天都能有二十幾萬桶原油從馬德島港輸送到中國,中國進口原油的輸送方式多元化了,中東部分原油可不經過馬六甲海峽直接到達中國。緬甸則每年都能收取原油過境費,還可下載200萬噸原油,石油管道的維護還給當地提供了工作機會,這樣的雙贏落到了實處,清晰可見。
  接下來,2013年就已建成的中緬天然氣管道一直處於運行狀態,但面臨著效益問題;中緬最大合作項目密松水電站能否重開建設,尤其備受關注。我們相信,全面恢復中緬經濟合作的政治確定性基本有了保障,下一步要解決的是種種技術性問題。希望兩國合作的技術因素也與時俱進,幫助中緬友好多修正果。
活在別人的掌聲中,是禁不起考驗的人。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4 15:20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