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2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太自信?太敏感?每天忙於「令世界震驚」的我們,該醒醒了!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硨磲大爺 發表於 2017-4-8 00:16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這似乎是一個「令世界震驚」的時代?

  至少,在小小的手機方寸世界里,每天充斥我們視野的「震驚體」標題和事件不計其數,無盡無休。

  

  ▲網路搜索截圖

  如果只是標題的「危言聳聽」或許還好,但當「震驚」二字頻頻與「世界」聯繫在一起,當激動於「令世界震驚」成了一個時期的一種集體民間情緒,甚至不少媒體上的主流聲音,或許就值得我們停下來思考一番了。

  4月1日,中國青年報微信公眾號「冰點周刊」刊發了一篇反思中國造橋追求「世界第一」的文章,恰恰與參考消息網-銳參考小編最近的一些思考不謀而合,該文很容易將我們在「震驚」之餘拉回到現實中。

  

  ▲「冰點周刊」微信號文章截圖

  中青報:「這樣的世界第一,應該反思」!

  這篇中青報報紙版原標題為《橋樑上的好時光》的文章,專訪了完整參與40年來中國橋樑「大發展」全程的橋樑專家高征銓,後者對中國造橋的速度和雄心提出了另一種思考。

  據報道,中國近40年來新建的橋樑比過去幾千年的總和還要多,橋樑總數早已超過了美國。「最長、最高、最大、最快」的紀錄也不斷被寫進世界橋樑史,全球超過一半的大跨度橋樑都在中國。

  

  ▲銅陵長江大橋(圖片源自網路)

  「不少人為這樣的速度和規模歡呼雀躍,但在高征銓看來,在這樣的高速前進中,有些事情也需要『慢』下來。」

  橋樑專家的觀感,顯然來自於實踐。

  文章列舉了北京三元橋改造工程的例子,稱「很多人想創造新的紀錄」,對外宣布舊橋變新橋會在24小時內完成。但由於種種原因,最後花了43小時。雖然這個速度依然「令全世界震驚」,但高征銓對中青報表示,什麼事都要留出寬容度,「凡事都要留空間,否則最後就會頂牛」。

  

  ▲北京三元橋改造工程

  而針對現在幾乎每條關於大橋的新聞標題上都會出現「最」「第一」等字眼,高征銓對中青報表示,「現在我們敢說自己是橋樑大國,但還不是橋樑強國,就是因為我們的理論體系還是落後的。」

  對於中國橋樑創造的各種世界之「最」,高征銓認為那些個別指標的提升並不能代表技術水平的實質性進步。

  

  

  

  ▲部分媒體的報道標題截圖

  來自交通運輸部的一組數據,或許可以佐證上述判斷。

  報道稱,到2015年年底,在中國已建成的近80萬座公路橋樑里,有7.96萬座危橋。這意味著,平均10座公路橋里,就有1座處於「危橋」狀態。而相關統計顯示,自2007年至2012年間,國內有37座橋樑垮塌,180多人在事故中喪生。這些垮塌橋樑中,近六成為1994年之後所建,橋齡還不到20年。

  一邊是令世界震驚的速度,另一邊則是橋樑壽命偏低、建成沒多久就不得不大修、通車沒幾年可能就要翻新路面的尷尬現實。

  無可否認的是,中國在橋樑建設、交通建設等多個領域的突破,已令我們的技術水平和速度處於世界前列,我們為此要給包括橋樑專家高征銓在內的科研人才、工程技術專家點贊!

  但與此同時我們也要牢記,任何領域的突破和創新,正是源於一直堅持的嚴謹的科學精神。這樣的精神,我們不能因好大喜功而丟棄。

  「令世界震驚」的同時,更要不忘初心

  事實上,追求「世界第一」的夢想一點兒都沒有錯,這裡想要強調的是,在追求速度的同時,也要提醒自己是否會失去或忽略某些東西,比如腳踏實地,比如謙虛謹慎。

  在最能反映中國民間情緒的社交媒體上,向外看時的「好消息」似乎總是很多:世界都在說中國好,外國人越來越佩服中國,從杭州小籠包到各種民間技藝,從橋樑建設到日益風馳電掣的交通,他們的佩服(當然也含有嫉妒)似乎如滔滔江水綿綿不絕。

  

  ▲媒體報道截圖

  從某種程度上,這當然是無可辯駁的事實,也是西方終於「發現」了的真相。因為中國的經濟規模和影響力日益強大,無論是民間還是政府層面的對外交流越來越多,世界已不可能再完全選擇性忽略或一味戴著有色眼鏡來審視這片土地。對此我們不再妄自菲薄,而是更加充滿自信,這應該也是大國前行之路上,國人必備的基本素質和良好心態。

  不過與此同時,當網際網路上「風景這邊獨好」之類的信息過於集中時,我們或許也要思考:是否忘記了來時的路?

  

  中國所取得的那一個個科研奇迹,離不開一代代科學工作者幾十年如一日的默默付出;而那一件件「令世界震驚」的突破背後,則是這個國家無數勞動者艱苦的奉獻……謙虛謹慎,腳踏實地,他們身上那些美好的精神品格,我們自己是不是已經有些陌生?

  沒錯,包括參考消息網-銳參考在內,我們熱衷於傳遞「外媒終於說出這四個字:你們贏了」之類的正能量,因為面對中國的進步,我們當然可以大大方方地歡呼。在大國競技的舞台上,自信是首要的前提。但與此同時,或許更不能忽略差距和不足。

  還記得今年1月那條「耗時五年,中國終於造出圓珠筆芯」的消息帶給我們的震撼與意外嗎?有驚喜,但更多的是驚訝——

  作為擁有3000多家制筆企業、20餘萬從業人口、年產圓珠筆400多億支的「制筆大國」,為何連小小的圓珠筆芯卻高度依賴進口?

  

  壓在中國製造業頭上的圓珠筆芯技術,今天終於取得了突破,那麼其他領域是否還有我們未見的差距?縮小差距任重道遠,只有不忘初心,我們才可能更加強大。

  我們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自信,是否也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敏感?

  接受差距,也不必避諱問題,這實際上就對我們提出了新的要求:不要太敏感。自信,令我們不再妄自菲薄;但真正的自信,還包括處變不驚,淡定從容,不好大喜功,也不過於敏感。

  當然,對於國外那些惡意中傷的攻擊者,必須予以堅決回擊,如巴黎華人遭槍擊事件,如西方媒體對中國的惡意抹黑,等等。在此不做具體探討——因為無需探討。

  這裡想要說的是另一個話題,即對一些國外網際網路上的蠅營狗苟,有時候沒必要過於「抬舉」之,如德國那件T恤,如某個電視台播出的不入流節目。抗議沒有錯,但是否每件事都要來一次「全民同仇敵愾」,或許也值得思考。

  

  ▲德國一網站售賣的「辱華」T恤(圖片源自網路)

  十年前,韓國一家寵物店被發現掛有辱華標牌,引發國內網民憤怒,事情最後鬧到兩國外交部門出面才得以解決。當時就有網媒提出了一個問題:面對越來越多類似的辱華事件,我們應該如何對待和處理?在「辱華」面前,需要的是重塑自信,還是憤怒討伐呢?

  

  ▲當年的媒體報道截圖

  事實上,自信面對「辱華」鬧劇,當然與憤怒討伐並不矛盾,也並非二選一。我們真正要思考的是,面對鬧劇,自己是否能做到足夠自信?

  十年過去了,網路世界已經城頭變換大王旗——從PC端、論壇為主轉為手機端和社交媒體平台為主,活躍在網上熱衷參與話題討論的民眾大概也換了一茬,但,這個問題似乎至今依然未解。

  名人說,走自己的路,讓別人說去吧。參考消息網-銳參考想說的是,在幾十億人口的地球叢林,多幾隻蒼蠅蚊蟲並不奇怪。有時候需要狠狠地拍蚊打蠅,而有時候,自信的我們本可以一笑置之,或者將之當做一個()放了,沒有必要去隨之起舞,因為我們沒有那麼多時間去浪費。

  是的,我們只需做好自己,只爭朝夕。

  (註:文中引述的中青報相關報道文字已獲授權,在此表示感謝)

參考消息

3

主題

563

帖子

7418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418
沙發
rfw1972 發表於 2017-4-19 04:10 | 只看該作者
豬人最喜歡感動自己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43

主題

989

帖子

2037

積分

五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2037
3
飛龍之雲 發表於 2017-4-19 06:52 | 只看該作者
事實上,自信面對「辱華」鬧劇,當然與憤怒討伐並不矛盾,也並非二選一。我們真正要思考的是,面對鬧劇,自己是否能做到足夠自信?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8 23:01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