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最好的教育,其實是「放棄」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硨磲大爺 發表於 2017-4-12 03:53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本文作者 伊姐,原創公號「伊姐看電影」(ID:eemovie)

  教育,從來不是孩子的功課,

  而是父母的修行。

  愛是一種本能,

  但高質量的愛,

  需要永不停息的自我成長。

  思想學家盧梭說有三種

  對孩子無益反有害的教育方法,

  它們是:講道理、發脾氣、刻意感動。

  

  可惜千百年過去,

  我們依舊純熟地運用著它們。

  朋友給我發來微信,告訴我在昨天的聚會上,她3歲的寶寶執意不坐嬰兒椅,朋友苦口婆心從「你不坐會摔下去」到「坐餐椅的孩子是最棒的」,耐性耗盡,孩子卻變本加厲變成了又哭又鬧。

  

  事情以朋友大發雷霆結束,一頓飯也吃得不甚愉快。朋友跟我抱怨,現在的孩子物質是不成問題了,教育起來卻好難啊。

  我說:「那你回家後有沒有跟寶寶聊?」  

  她說:「聊啊,我和他說,雖然媽媽揍了你,但媽媽也好難過,媽媽也是擔心你吃飯不安全,媽媽很愛你的。」  

  我說:「下次就讓他跟你們坐在一起嘛,其實沒那麼危險,但那頓飯會吃的很開心。」

  她說:「這怎麼行!」

  當我們想教育孩子的時候,我們已經站在了道理的制高點,用成人世界的規則和邏輯要求他們,卻很少順著孩子的眼睛真正去理解他的想法,解決他的困惑,成全他的渴望。

  把教化當做教育,

  這樣的教育,不如放棄。

  

  我們應該順應孩子的喜怒哀樂

  3歲以前,孩子本身處在認知矛盾中,意識中的自己還可以掌握世界,但現實中他們連指揮父母都做不到。

  他們弱小而天真,我們卻常常不自覺把他們放在成人的標準里,指責他們「無理取鬧」、「沒事找事」、「喜怒無常」。

  電影《馴龍高手》里,部落統領偉大的斯托里克靠武力馴化了無數猛龍,但對於傳說中最強大的「夜之怒龍」他束手無策。他的兒子小咯咯常常幻想自己可以像父親一樣馴龍,但每次出征都因為力量弱小淪為笑話。

  一天,他邂逅了「夜之怒龍」,慌亂過後,他驚訝地發現對方只是只受傷的龍寶寶,心有憐惜的他不知不覺放下所有馴龍規則幫它療傷、陪他玩耍,溫柔以待,甚至陪他落淚。

  奇迹出現了,「夜之怒龍」成為他最好的朋友和侍衛,成為他專屬的「無牙」。

  我們要面對的孩子,既是對世界有自己獨特理解和感知之道的小咯咯,更是看似張牙舞爪,實則索求加倍關愛的龍寶寶「無牙」。

  不妨適當地放棄邏輯、相信感覺,

  因為愛和尊重,是抵達他柔軟內心的唯一路徑。

  

  順應孩子的興趣愛好

  今年日本票房冠軍《墊底辣妹》講述一個邊緣女生逆襲的故事。主角耶加終日濃妝艷抹、沉迷吃喝,到了該升學的時候,卻只有小學四年級的水平。面對這樣的孩子,補習老師坪田暗自決定將計就計。

  坪田老師說,日本第一私立大學擁很多的帥哥,讓耶加把它當做高考志願。坪田老師的補課規矩是:每做錯一道題目,就要當眾卸一道妝,大驚失色的耶加連夜挑燈夜讀。

  坪田老師用耶加最喜歡的漫畫《幽游白書》來講解歷史,在她快放棄的時候鼓勵她:雖然答案都錯了,但答得很有創意。電影中的耶加最終考入了日本第一私立大學,完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你看,一個將近成年的孩子,尚渴望順應她的愛好,以激發她內在的熱愛和動力,何況我們面對的,是連話都說不清楚的孩子?

  

  順應孩子的認知高度

  印度電影《地球上的星星》中,8歲的男孩伊夏擁有一切讓老師頭疼的特質:聽不懂最簡單的指令,面對任務他的大腦自動開始神遊,穿衣服都比別人要慢出一倍時間。

  所有人都嘲諷他,只有老師RAM讀懂他的焦慮。RAM的處理方式是:放棄所有的強化和灌輸,允許一切事情都放慢節奏。

  單詞背不出,慢慢背;  

  數學做不出,慢慢來;

  他甚至觀察到他換衣服時尖叫,是因為衣袖太緊,他無法抖落的無助和惱怒,RAM一邊示範如何先解扣,一邊注視著他的眼睛,避免他分神:只是換衣服而已,當然可以慢慢來。

  電影的最後,伊夏讓大家恍然大悟,原來他是天才,所以才有一些與眾不同的表現。

  

  當他畫出一幅寧靜而絢爛的圖畫時,觀眾們流下了眼淚——那是一朵在枯萎邊緣的花朵,重新綻放的光芒。  

  

  很多時候我們想教育孩子,

  是因為我們自認為

  比孩子更懂得這個世界。

  

  但其實,關於這個世界,

  不是孩子不懂,而是我們不懂。

  

  他們凝神窗外,因為他能聽得懂鳥兒的交談;

  他們放肆奔跑,是因為他們的心裡裝滿了自由和快樂;

  他們不按要求亂塗一氣,是因為他們的腦中沒有所謂的「應該」教條和規則束縛。

  他們是初來人間的天使,我們所執著的教育,無情加上了限制和枷鎖,讓他們慢慢熄滅了自己的光芒,最終成為一個平庸的成人。

  

  我兒子葫蘆最近迷上了iPad,幾度阻止無效,我接受了這就是時代的特徵,10后的孩子天然跟電子產品捆綁,與其抗拒形式,不如重視內容。

  我下載了一些自認為很不錯的動畫片,幼兒歌曲軟體,甚至下載了一個順勢教他英語的軟體——嘰里呱啦。

  我喜歡這個有上千首經典英文兒歌、地道的英文動畫、英文繪本、MV的免費資源庫,我更喜歡這個APP隱含的理論:對3歲的孩子而言,他不需要正襟危坐、高度緊張,就算是學習,也應該以快樂和柔和的姿勢出現。

  早起的時候,我用「起床電台」把他叫醒;洗澡的時候打開,聽一首This is the way we take a  bath;晚飯後,一起依偎著看一個英文繪本。

  久而久之,打開iPad學英語,居然成為葫蘆的愛好;沒有刻意學過英文,但通過看免費的BBC原版動畫,他嘴巴里常常蹦出類似Africa、sunshine、friends等辭彙,我也並不奇怪。

  想當初,若是一味阻攔他看iPad,甚至玩起「貓和老鼠」的躲藏遊戲,想必現在iPad反而成為他心心念念最放不下的神器,一旦得到,會玩得貪婪又急切,更難放手吧。

  

  

  

  教育,從來不是孩子的功課,

  而是父母的修行。

  

  愛是一種本能,

  但高質量的愛,

  需要永不停息的自我成長。

  

  若有一天,你懂得四兩撥千斤,懂得了潤物細無聲,懂得了因勢誘導,懂得了共情與尊重,你會發現——最好的教育:其實是放棄教育。

  親愛的朋友們,允許孩子自己自由的探索和發揮天性吧。你今日的「允許」,將會成為他日後的成就與光環。祝福天下所有的孩子,祝福大家。

  版權說明:本文作者 伊姐,14歲出書小說+集,18歲新概念作文大賽獲獎,30歲出版脫銷書《心若寧靜,便是幸福》。分享關於育兒、關於婚姻、關於愛。原創公號「伊姐看影戲」(ID:eemovie) 本文由心靈麵包整理編輯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26 15:53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