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人奶魔巢:為什麼中國「抗日神劇」這麼不靠譜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硨磲大爺 發表於 2017-4-7 03:24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一則流傳甚廣的劇本修改意見:「可以強調日軍的殘酷兇狠,不能展現日軍的軍事素質」

  肖謠 大象公會


  國產「抗日神劇」為什麼這麼雷人?它們的收視率為什麼又這麼成功?

  文|肖謠

  「抗日神劇」早已是中國網民的集體吐槽對象,普通人即使不關心戰爭也不看電視,對這類電視劇的某些具體情節和設置也如數家珍。


  抗日神劇能有此等效應,主要是因為異常雷人的歷史細節還原和戰爭場景再現。實際上,與歐美甚至韓國相比,中國的歷史、戰爭劇傑作之少、神劇之多,著實令人驚奇,並不局限於抗日題材。

  

  為什麼中國戰爭片總是不肯認真「打一仗」?「抗日神劇」又為何經久不衰?

  歷史劇有多難拍

  中國的歷史、戰爭劇之所以質量不佳,確實有一些客觀上的不利因素。

  要拍出靠譜的古代戰爭場景與細節還原,需要有相關的戰史研究作為依託,而中國這方面一直落後於歐美。

  

  ▍電影《赤壁》劇照:細節不足,武俠來補

  祖先對此要承擔部分責任。中國史料中的戰爭記載先天不足,史家文言筆法雖然頗具美感,但卻不夠精確和清晰。著史者為求文字精簡,傾向於丟失大量具體史料,後世學者很難還原戰爭的具體細節。

  發生在先秦的「城濮之戰」,素以戰爭細節記載周詳著稱,但《左傳》對其戰鬥過程的敘述,僅有惜墨如金的 124 字,雖然記述了晉楚兩軍的部署概況和大致戰鬥經過,但具體戰陣如何排布,兵種如何構成、執何種武器,雙方戰損情況怎樣,統統不清楚。

  研究先天不足,多數中國影視劇製作者更無從了解古代戰陣,片中的戰鬥細節自然不是群架亂斗,就是武俠雜耍。偶有《英雄》、《滿城盡帶黃金甲》這類出現結陣戰鬥的異類,呈現的也是朝鮮阿里郎般的團體操視覺效果。

  

  ▍《滿城盡帶黃金甲》劇照

  相比之下,歐美電影工作者們就要幸運得多。以史詩電影《亞歷山大大帝》為例,其據以還原歷史細節的材料十分可觀。不但原始史料《亞歷山大遠征記》對戰場的描述細緻入微,而且近代以來的軍事歷史學研究成果也越發豐富,只要資金和技術到位,較為精準的還原一場古代戰爭並不困難。

  

  ▍電影《亞歷山大大帝》中對高加米拉戰役的還原堪稱經典

  中國古代戰爭還原困難,近現代戰史研究也沒好到哪去。官方修訂的戰史,往往不重視細節梳理,很難據以還原戰場。即使是發生不久的戰鬥,具體情形也常不甚瞭然。

  

  ▍抗日神劇《敵後便衣隊》標榜根據老兵回憶錄改編,不過關克濤老先生其實是文藝兵,為新四軍「拂曉劇團」成員

  造成「抗日神劇」的也不只是史料問題,即使有較真的導演希望再現一些真實歷史細節,也常受制於多數劇組低下的水準,難以如願。

  在國內,道具製作、場景美工、現場導演,大多數都是職業技術人員、「老師傅」們的天下,很少有劇組會將諸如古代兵器、甲胄的復原製作交給相關專家團隊。這裡既有經費、時間的問題,也有認識不足或是工序流程上的缺陷。即使劇本提出了明確的道具要求,在實際拍攝時也會不可避免的縮水。

  

  ▍近年來網路業餘歷史研究者的積極活躍,使部分歷史、戰爭片得以擺脫塑料道具。圖為古兵器愛好者為某劇製作的藏軍鎖子甲,具備了一些史實的影子。

  一切服務觀眾

  不過,除了部分歷史、軍事愛好者,多數觀眾對於影視劇的「真實」、「細節準確」其實並不苛求。

  神劇們的收視率表現也大多不錯,據說熱門抗日神劇的利潤普遍高達 200%,而以「手撕鬼子」聞名的《抗日奇俠》,更成為當年多家電視台的收視冠軍。

  這並不奇怪,很多製作費低廉的「抗戰神劇」,都只在國內二三線城市電視檯面對中老年觀眾推出。這些發行渠道的推廣費用極低,回報雖少,但只要控制好成本,依然能有不錯的效費比。

  

  ▍2012-2016 年 5 月觀眾人均每日收視時長(歷年所有調查城市)(數據來源:CSM 媒介研究)

  作為還在堅持看電視的少數派群體,中老年觀眾也不是突然對「神劇」產生審美偏好,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地道戰》、《地雷戰》等經典抗日電影早已莊嚴宣告:敢在美帝航母面前逞凶的日寇,最後總會敗於抗日群眾的土地雷。當代抗日神劇不但繼承了這種革命浪漫主義傳統,還包裝以新潮噱頭,對上了年紀的觀眾自有吸引力。

  隨著「抗日神劇」連獲成功,觀眾群體也持續發生演化,但凡對劇情、製作細節稍有追求的觀眾都將逐漸被排除出收視群體,堅持者的心理預期則越來越低,越來越習慣這種懷舊復古、粗製濫造的敘事方式。

  

  ▍2010-2016 年各年齡段觀眾人均日收視時長(歷年所有調查城市),可以看到中老年群體已漸成電視觀眾的主力(數據來源:CSM 媒介研究)

  

  ▍少數「抗日神劇」也會延請過氣明星,主打偶像牌,以期搶佔一部分年輕觀眾收視市場

  相比之下,西方的歷史、戰爭片雖然製作水平高得多,但在場景還原上也只是點到為止,遠稱不上精準。畢竟,影視作品並非歷史論文,排在第一位的絕非服裝道具「真實可信」,而是通過故事、人物、情節、懸念來吸引觀眾。

  戰爭片之所以力求場景還原準確,道具製作靠譜,目的不在於對觀眾進行科普,而是力圖讓觀眾在感官上進入劇情推進所需要的「氛圍」,對場景和「環境」產生信任感,接下來就會比較容易接受在這個「真實」的環境之下發生的故事。反之,則會讓觀眾產生「跳戲」的感覺。而一旦故事效果和「背景真實」發生衝突,背景通常要為故事讓路,畢竟故事和人物才是電影的中心。

  如 2004 年上映的美國史詩電影《特洛伊》,時間背景按史實應為邁錫尼時代,但鑒於該時期的服裝與武器過於簡陋,與故事劇情半神話的浪漫氣質不符,劇組果斷穿越搬運了相對華麗的希臘古典時代鎧甲武器。

  

  ▍讓佩戴野豬牙頭盔的邁錫尼裸男演繹神話傳奇,確實有失體面

  而以歷史細節還原準確和道具製作精良著稱的《亞歷山大大帝》,雖然讓一眾歷史愛好者激動不已,但其冗長拖沓的劇情節奏和矯揉造作的敘事方式,不僅讓其名列爛番茄行列,媒體綜合評價僅 34 分,還給華納兄弟公司帶來了一億美元的巨額虧損。

  可見劇情本身失敗的情況下,其他元素的拯救效果十分有效。

  當然,「劇情需要」並不能為眾多國產「抗日神劇」歷史背景還原上的失敗開脫,因為其故事、人物和情節,通常也都粗陋不堪。

  政策劇不好寫

  其實,當代「抗日神劇」並不孤單,解嚴之前的台灣也曾成批出產過類似的影片。

  三四十年前,幾乎所有台灣一線影星都出演過抗日片,其中不乏「神劇」。

  如 1982 年由林青霞、楊惠珊主演的《紅粉兵團》,獨眼匪首林青霞帶領六名女將前往搗毀日軍的「生化城」,其成員則有神槍手、妓女、扒手,背景五花八門,各顯神通,最後並不意外地成功完成了任務。

  

  ▍林青霞「獨眼女匪首」扮相

  但台版抗日神劇的好時光並不持久,隨著「戒嚴」的解除,台灣社會的內外環境都發生了巨大變化,抗日電影很快銷聲匿跡。台灣的例子似乎表明,「抗日神劇」是一種特殊的「政策劇」。

  

  ▍《賽德克·巴萊》算得上是近年來島內少有的抗日電影,但其濃濃的「本土價值」取向,與昔日的「政策劇」不可同日而語

  大陸的電視台作為事業單位,和解嚴前的台灣影視製作者相似,並非完全市場化的媒體或娛樂平台,擁有固定的政治宣傳任務。在幾乎每年都有的諸如長征、建軍、反法西斯之類的紀念活動里,電視台往往需要及時、穩定地推出應景內容。抗戰片既高舉主旋律旗幟,又能滿足商業需求,自然擁有充足的播出機會。

  然而,對於有志於歷史、戰爭題材劇作的中國編劇而言,留給他們發揮的空間非常狹窄,劇本創作在很多領域都受到限制,除了政治、民族、宗教等硬性問題外,對歷史人物的刻畫與教科書不一致,都可能使一個劇本在創作階段就無法成立。

  

  ▍大陸 80 年代的前輩神劇《人奶魔巢》,片中日軍企圖從中國婦女的人乳中提取生長素摻到奶粉里以提高日本青少年身體素質,此種套路,如今已不常見到

  為規避風險,編劇們一般會採用較規範的文本、臉譜化的人物與公式化的劇情來進行創作,豐富劇情只能靠宮斗、權術、三角戀之類的情節。

  為了更多的出「活」,很多著名編劇便會把寫作劇情大綱的任務交給學生兼職,也就自然更不會對歷史細節進行嚴格的考證。

  某部創造出「一戰德國坦克神器謝爾曼」的抗日神劇,劇本初稿即由學生代勞,最終未經任何複核便成了演員的台詞。

  

  ▍一則流傳甚廣的劇本修改意見:「可以強調日軍的殘酷兇狠,不能展現日軍的軍事素質」

143

主題

989

帖子

2037

積分

五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2037
沙發
飛龍之雲 發表於 2017-4-7 06:31 | 只看該作者
關鍵是審查制度出了問題,要進行修改。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19 01:49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