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訪談|從不同角度研究中華文明史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硨磲大爺 發表於 2017-3-31 05:16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蘇培 乾元國學

  

  從不同角度研究中華文明史

  記者/蘇培

  中華文明在發展過程中顯示了巨大的凝聚力,蘊含著豐富的思想內涵。對中華文明史的研究與書寫,已成為學術界一項重要的使命。近日,就如何展開中華文明史研究,記者採訪了相關學者。

  挖掘中華文明的思想內涵

  作為一種延綿不斷的古老文明,中華文明中貫穿著豐富而又深刻的思想內涵。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袁行霈認為,中華文明的思想內涵主要體現在陰陽觀念、人文精神、崇德尚群、中和之境與整體思維這五個方面。

  袁行霈對每個方面都作了具體闡釋。第一,古代思想家認為一切事物都有正反兩面,便用陰陽來概括這兩個互相對立或互相消長的方面,認為陰陽交替變化、有序而調和就是治;第二,中華文明是以人為主體的文明,古人將人文與天文放在了對等的地位;第三,崇德即重視人的節操與修養,尚群即崇尚群體利益,這些構成了中華民族的價值觀;第四,中和是中華文明的精髓,中和既是執政的準繩,也是為人標準和審美追求;第五,古人在看待事物時注重整體思維,強調從整體上把握事物的性質、事物之間的關係及其發展規律。

  中華文明是一個大概念,這其中有不同的學派、人物等,他們從不同方面影響著社會演進。華東師範大學哲學系教授楊國榮談到,以儒道兩家為例,二者從不同角度展現出他們對世界的理解、對社會建構原則的看法,他們在社會演進和社會建構過程中都發揮了獨特的作用。

  在當前,如何建構有中國底蘊和特色的思想體系、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是哲學社會科學研究中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員馮國超表示,要做好這一工作,對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理解和把握是關鍵,梳理中華文明史有著現實意義。

  在世界文明大格局中考察

  研究中華文明史要從不同的角度著眼,通常會涉及器物層面、體制層面和思想觀念層面。楊國榮表示,就思想觀念層面來講,中華文明演進過程中一些重要的思想、思潮、人物都需要特別關注。在文明的演進過程中、在文明的研究過程中、在社會體制構建的過程中,這些重要思想都有其歷史地位。另外,對於各個時期的經典文獻也需要格外珍視,它們在一定意義上構成了思想的載體之一。

  在袁行霈看來,近代以來,中華文明發展的趨勢可以概括為打開大門與走向世界。打開大門是在保持自己優良傳統的同時,汲取世界上其他民族創造的優秀文明成果;走向世界,是帶著自己民族的優秀傳統,融入世界文明的潮流之中。

  袁行霈認為,在考察中華文明史的過程中,不能脫離世界文明的大格局。應當寫出中華文明各個時期的特點及其在世界文明進程中所處的地位,中華文明對世界的貢獻,以及中華文明對世界其他文明的吸收和借鑒。

  秉持敬重與理性的研究態度

  對於中華文明史的研究,學術界在不停地回顧、反省與總結。楊國榮談到,在研究中,仍需注意王國維先生所強調的「二重證據法」:一重來自「紙上」,一重來自「地下」,即一方面要重視傳世文獻資料、歷史的記載;另一方面要充分注重地下考古文物的發掘參照作用。我們要更加具體地看待過去,更客觀地回顧過去,在信古與疑古之間保持理性的張力。

  袁行霈也提出,文明史不是科技史、制度史、思想史、文學史、藝術史等的簡單拼合,更不是一部百科知識全書,既不能脫離各門專史,又要力求多學科的交叉和綜合,力求作出總體性的描述。另外,研究文明史必須重視文獻資料與文物考古資料,並且努力將這兩方面的資料結合起來,進行互證。

  楊國榮總結道,在書寫中華文明史的過程中,一方面要尊重歷史本身,敬重傳統,另一方面要持有一種理性的態度。對文明演進過程中可能存在的歷史限定問題也應當有一定的認識,而不能盲目去頌揚。既要有價值上的情感認同,也要有理性上的清醒認知。馮國超強調,在「中華文明史的研究與書寫」過程中,無疑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

  學者如何才能提升自身修養,做好中華文明史研究?馮國超表示,從中國傳統文化中可以總結出兩點:一是道術相須,一是知行並進。所謂道術相須,即一種學問的根本宗旨必有具體的手段、方法與之相配合。這就好比一個學中醫的人,只知醫道,不知醫術,則其醫道亦不過是紙上談兵。所謂知行並進,指學習知識與實踐必須同步進行,方能掌握一種理論的精髓和實質。學者要有董仲舒那種「三年不窺園」的功夫,要有十年磨一劍的精神,僅僅憑藉泛覽古代經典的白話翻譯和一些二手材料,根本不可能做到懂「真知」。至於做好「行」,其要求則更高。中國哲學與西方哲學的一個重要區別,便是中國哲學重身體力行,不重概念推衍,因為靠概念推衍得來的多是身外功夫。當今中國的經濟、科學、軍事等方面已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中國特色的學術體系必須在這樣的背景下重新建立。

  (載自中國社會科學報)

  

  微信號:qianyuanguoxue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9-1 07:48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