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只有純真的心靈,才能看到真理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硨磲大爺 發表於 2017-3-31 03:36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本帖最後由 硨磲大爺 於 2017-3-31 04:45 編輯

  作者:克里希那穆提

  選自:《與生活相遇》

  講話者想和你們一起探索大腦的問題。我們人類的大腦被破壞了——變形、扭曲得如此嚴重——被宣傳、文化持續不斷的壓力,被我們的野心、我們的悲傷、焦慮、恐懼還有我們的快樂所破壞,持續不斷的壓力被加諸大腦之上,這是事實。當大腦有壓力,就必然會發生扭曲,除非大腦有更新自己的能力,才能在壓力結束后使自己得以恢復,而這一點很少有人能夠做到。

  只有純真的心靈,才能看見真理

  有傾聽的藝術,有觀察和看的藝術以及學習的藝術。也許通過這種聆聽、觀察和學習的藝術,大腦就永遠不會感覺到壓力,因而能夠保持純凈、柔韌、年輕、新鮮和純真。只有純真的心靈,才能看到真理。當存在野心、暴力或者抗拒、憤怒、宣傳和傳統時,大腦就會產生壓力——這一切對於大腦來說都是巨大的壓力。所以,生活在這些壓力之下的大腦,必然會受到扭曲、變形和破壞。在聆聽的藝術、觀察的藝術和學習的藝術中,通過了解「現狀」,領會這三門藝術的全部含義,這些壓力就能夠得到了解,大腦因而不會受到影響。

 

  你可以觀察到各種形式的壓力對大腦產生的影響。受損的大腦困在幻覺之中,它也許可以冥想一千年,卻依然無法找到真理。受損如此嚴重的大腦,能否恢復它最初新鮮、清澈的品質和當機立斷的能力,而不依賴邏輯和理性,弄清楚這個問題非常重要。理性和邏輯有一定的價值,但它們是局限的。如果你覺察到了這種壓力,認出了它、意識到了它,那麼我們現在一起做的事情是,我們要自己去了解,我們有意識的思維是不是各種壓力的結果,思想是不是扭曲的頭腦的產物。接下來的問題就是,有沒有可能讓頭腦回到它最初未受損的狀態,使其能夠自由地運轉。我們說,只有當你懂得了或者學到了聆聽的藝術、懂得了當對別人所說的話有抗拒時要如何去傾聽,上述的情形才有可能發生;那抗拒就是你的壓力的產物。學習傾聽的藝術,是非常簡單的。

  當你對所聽到的話沒有任何詮釋,不把它轉換成一個理念也不追逐那個理念——因為那樣的話你與現實是徹底脫節的——此時傾聽之中就會有驚人的奇迹發生。如果你用心去傾聽,帶著關懷和關注,那麼傾聽本身就像花朵的綻放一樣。那傾聽之中有美存在。以同樣的方式,如實地觀察這個世界、外在的世界,連同它所有的苦難、貧窮、墮落、粗俗和殘忍,還有科學界、技術界、宗教組織領域所發生的那些可怕的事情,那些欺騙、野心、金錢和權力——觀察這一切,而不帶入你個人的譴責、接受或否定,而只是觀察它,不把它語言化,不妄想看到美,而只是觀察。然後同樣觀察內心發生的事情,你的思想、你的野心、你的貪婪、你的暴力、你的粗俗、你的性慾——只是觀察,如果你如此觀察的話,你就會發現,你的貪婪以及那一切都會盛開然後枯萎死去,一切都結束了。

  

  學習的藝術

  這裡也有學習的藝術。對於我們大部分人來說,學習通常意味著知識的積累,大腦像計算機一樣儲存知識,再根據那些知識去行動。我們講的是完全不同的東西,是不積累的學習。學習意味著對事實有一種洞察。洞察意味著把握例如貪婪的全部含義,領會貪婪的全部本質和結構,對它有深入的洞察,對那個被稱為貪婪的反應有一種整體的理解。當你有了洞察,就不需要再學習,你已經超越了它。了解這三個行動——觀察、傾聽和學習——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如果你充分把握了這三者的含義,那麼當你這麼做時,大腦的壓力就會得到了解和清除。而當大腦中沒有空間時,大腦中就會存在壓力。

  一切都存在於空間之中——樹木、魚兒、雲朵、星辰、鳥兒和人類,他們必須擁有一定的空間才能生存。世界的人口越來越多,空間正變得相當局促。這是顯而易見的事實。或許人類身上的壓力,正是暴力的因素之一,而這些壓力來源於城市或者鄉鎮中的生活空間不足。不過我們的內心也幾乎沒有任何空間。也就是說,我們的頭腦被滿滿佔據,我們的心如此關注我們自己,關心我們的進步、我們的地位、我們的財富、我們的性、我們的焦慮,正是這些佔據妨礙了空間的存在。我們的整個內心世界處於被這種或那種東西不停佔據的狀態,沒有空間;因為沒有空間,所以佔據的壓力變得越來越大,大腦因而受到了越來越嚴重的損傷。只有當你有餘暇時,你才能夠學習。但是,當大腦或者心靈被佔據得滿滿的時,你就沒有餘暇,所以你從未學到任何新東西。沒有新鮮空氣進來,所以壓力對大腦造成的損害越來越嚴重。這是冥想的問題之一——意識能否擺脫所有壓力,而那意味著要有一顆自由的心。


  冥想是什麼

  我們在探究冥想是什麼,而不是如何冥想。這是你能想到的最愚蠢的問題——告訴我如何冥想。那意味著你想要一個冥想的體系。對講話者來說,冥想沒有任何體系可言。在冥想中,意志行為必須完全停止。意志是慾望的核心,是慾望的高級形式。我們生活中的所有行為都通過意志來展開:「我要這麼做」,「我不可以那麼做」,「我要變得偉大」。意志的最核心是野心,是暴力。在日常生活中沒有絲毫意志力的行為,也就是沒有控制,這有沒有可能?

  日常生活中的行為,能不能沒有意志力,沒有控制?控制者是慾望的核心,而慾望隨時間發生各種變化。因此,控制者和被控制者之間始終有衝突。當你按傳統的方式接受了冥想,你會努力去專註,會試圖控制你的思想。在冥想中,如果你想探究到最大的深度和高度,心靈就必須徹底擺脫所有意志力的行為。當有選擇時,意志力的行為就會存在。哪裡有選擇,哪裡就會有困惑。只有當你困惑時,你才會開始選擇;而當你清晰時,你就不會選擇。所以,選擇、意志和控制並肩而行,阻礙了心靈的徹底自由。這一點非常重要。

  另一點是,你認為你特定的意識不同於我的或者別人的意識。是這樣嗎?你的意識包含了灌輸到頭腦中的所有文化、傳統和你讀過的書,鬥爭、衝突、痛苦、困惑、虛榮、傲慢、殘忍、不幸、悲傷、快樂——那一切就是你作為一個印度教徒、一個佛教徒的意識。那麼,有沒有可能擺脫這些內容?心靈,我們所說的意識,能否擺脫它的內容?了解這一點,是非常重要的,不是如何讓意識清空內容,而是首先要覺察到它。覺察意味著如實地觀察世界、了解世界,了解樹木、自然、美和丑,覺察到你的鄰居穿什麼衣服,同時也覺察到你的內心是怎樣的。如果你是如此覺察,在那覺察之中,你就會看到有大量的反應存在,喜歡和不喜歡,可能的懲罰和獎勵。你能否覺察而不帶有任何選擇,無選擇地覺察,只是覺知,而沒有任何選擇、任何偏見?徹底覺察你的意識——即,意識能否覺察它自己?也就是說,思想、你的思維能否覺察到它自己?

  大腦就像一台計算機。它在記錄,記錄你的經驗、你的希望、你的慾望、你的野心;它記錄每一個印象,從那些印象、從那些記錄中,思想得以產生。現在,我們問,能否覺察思想的產生,就像你意識到你的憤怒產生一樣?你可以覺察到,不是嗎?因為你能夠覺察到憤怒的產生,所以你能不能覺察到思想的產生?也就是說覺察到那個生長著、綻放著的東西。同樣,能不能覺察到你的意識,覺察到它的整體?這是冥想的一部分,更是冥想的精髓——毫無選擇地覺察你外面的世界和你內心世界激烈的衝突。當你走到了這一步,你就會看到世界與你並不是分開的,世界就是你。意識一旦覺察到它自身,組成意識的各個部分就都消失了。然後意識變成了一種截然不同的東西。那是整體的而不是局部的意識。



  我們大部分人都習慣了體系,習慣了各種形式的瑜伽、各種形式的政府、各種形式的官僚主義制度,它們都以體系為基礎。你的古魯(上師)給你一套冥想的體系;要麼你拿起一本書,從中學到了某個體系。體系意味著通過部分去了解整體,通過學習局部,希望能夠了解生活的整體。你的頭腦、你的心靈被訓練去遵循各種體系,政治體系、宗教體系、瑜伽體系或者你自己的體系。當你遵循某個體系時,你就陷在了窠臼之中,而那是最容易的生活方式。一個體系就像是一條鐵軌,體系的追隨者不知道他們就像是軌道上的火車一樣,不停地沿著限定的路線往前開。

  所以,專註是對其他所有思維形式的抗拒。你培養了抗拒,但專註只在某個層面上是必需的,即使在那個層面,如果我們學會了如何關注,專註就會變得非常容易。我們來弄清楚關注意味著什麼,那是對某件事情付出你的心、你的頭腦、你所有的感官,全神貫注。當你如此全神貫注,當你所有的感官完全清醒並且充分觀察時,在那個過程中或者在那種關注的品質中就沒有中心。沒有中心,也就沒有空間的局限。我們大部分人都有一個中心,也就是「我」這個形式,自我、個性、性格、傾向、癖性、特點等等。每個人身上都有個中心,那是自我的核心,是自私。只要有中心,空間就必然始終是受限的。這就是我們為什麼說被佔據的心始終在形成一個中心,所以那種佔據限制了空間。當有了全然的關注,當你觀察、聆聽、學習,讓你的所有感官保持醒覺時,就不會有中心。



  在日常生活中這麼做,把它運用在你與妻子(或丈夫)、與鄰居、與自然的關係中。關係意味著相聯結。你對自己或別人都不抱有意象時,才能與別人相聯結,而此時你與別人的關係才是直接相關的。

  冥想是智慧的覺醒

  慈悲從那種關係中產生,那是對一切的熱愛。只有當有愛的這種芬芳、這種品質時,慈悲才能發生;而愛不是慾望、不是快樂、不是思想的行動。愛不是思想、環境和感官感受拼湊出來的東西。愛不是一時激動,愛不是感官感受。愛意味著對岩石的愛、對樹木的愛、對流浪狗的愛,對天空、對美、對落日的愛,對你鄰居的愛,無關性慾感受的愛,而現在性被與愛聯繫到了一起。當你野心勃勃時,當你追求權力、地位、金錢時,愛就無法存在。如果你是一個妻子,當一個男人所有的心思都專註於成為什麼,專註於在這個世界獲取權力時,他怎麼可能是愛你的呢?他可以與你同床共枕、生下孩子,但那不是愛。那是會帶來諸多痛苦的情慾。如果沒有愛,你就無法擁有慈悲。當有慈悲時,才會有清晰,那是來自慈悲的光芒。每個行動都是清晰的,從那清晰中會產生技巧,溝通的技巧、行動的技巧,傾聽、學習和觀察等這些藝術的技巧。

  冥想是智慧的覺醒,那智慧誕生於慈悲、清晰和它所運用的技巧。那智慧是非個人的、無法培養的;它只來自於慈悲和清晰。這一切就是冥想,而且還有更多——當心靈自由因而徹底安靜時,就會有更多。如果沒有空間,心就無法安靜。所以,寂靜並非來自於練習和控制,也不是兩個聲音之間的空當、兩場戰爭之間的和平;只有當身體和心靈處於沒有任何摩擦的徹底和諧之中時,寂靜才能到來。此時,那寂靜中有一種整體的運動,那種運動就是時間的終結,也就是說時間結束了。冥想中還有更多,那是去發現最神聖的東西,這種神聖不是寺廟、教堂中神像的神聖——那是人造的、手工製造的,由頭腦、思想所造。有一種未被思想沾染的神聖,只有當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帶來徹底的秩序時,它才能自然地、輕鬆地、快樂地到來。當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有這樣的秩序時——秩序意味著沒有衝突——從中就會出現愛、慈悲和清晰這樣的品質。冥想就是這一切,不是逃避生活、逃避我們的日常生存。而知道冥想這項品質的人是幸福者。來自:克里希那穆提的教誨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9-5 08:12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