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以實證詮釋為本

[複製鏈接]

88

主題

88

帖子

644

積分

貝殼網友五級

Rank: 3Rank: 3

積分
644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smshixiang 發表於 2017-3-30 03:26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本帖最後由 smshixiang 於 2017-3-31 00:57 編輯

(一)佛法的本質與內涵
   
    如上所說,「佛法」的內涵應包含兩個層面—「修證」以及「義學」。然而事實 上能稱為佛法「義學」的前提是正確的「修證」—「真修實證」,如《正覺學報》 〈編輯序言〉中所強調的:

  「佛教和其他宗教或哲學不同的,是佛教並不只是一套理論或思想,它所建立 的基礎是「真修實證」,不是停留在思惟所成尌的思想理論玄學階段,是可以 實踐而證實的真相。佛教的創始者釋迦牟尼佛在兩千五百多年前親證孫宙和 生命起源的真相,並依此成佛。釋迦牟尼佛三轉法輪說法四十九年,尌是將 自己往世及今世久劫修行成佛的過程和內容完整地傳達出來。這些由當時弟 子所記錄集結的三乘經典,都是釋迦牟尼佛「自心現量」的實證。因此要能 夠完全正確了解佛教經典的意旨,「實證」是唯一的方法。」

  「修證」和「義學」,類似於《楞伽經》中所說的「宗通」與「說通」:

  經文的意思是:三世如來必有兩種通達—「宗通」與「說通」。「宗通」即佛菩 薩內證之實證境界—此實證「如人飲水,冷暖自知」,非言詮和哲理思惟所能企及 與完整表達;以及各種為實證所施設之核心教示和觀行方法。「說通」即是佛菩薩為接引學人,隨著眾生根機的不同所說的各種經典與論述方便。佛菩薩的實證境界本質 是相同的,只是程度深淺、圓滿不圓滿不同;「宗通」之教示,乃為根器成熟的真正 修行者而說、而施設方便,所說所示皆是為了實證法界實相,令未見道學人能開悟明 心實證般若慧,已證悟佛子於自證境界能日益增上,乃至成就佛菩提果。「說通」之 目的,乃是為接引初機學人(凡)解知佛法、乃至引導二乘行者(愚)回小向大修學 佛菩提道,因此有適應根機的各種說明與施設方便—三轉經典與菩薩的各種論典出 現。所以說,「說通」的前提是必須先有「宗通」—實證. 而三世如來成佛時,必 定具足此二通. 菩薩少分或多分成就,只有佛具足圓滿宗通與說通,能指導一切 凡夫及證悟者修行,故說「我謂二種通,宗通及言說,說者授童蒙,宗為修行者」。

  佛陀的內證體驗(宗通)和言說法教(說通),經由菩薩及聲聞弟子的師弟間口 耳相傳的直接修行指導、和許多不同傳承的文字記載得以流傳於後世。正法的傳承必 須有多分具足宗通與說通—真悟實證,並有能力正確無誤體會佛陀的證悟與教示、 解經造論的菩薩才得以完整的傳遞下來。然而揆諸佛教的歷史,不論是印度或中國, 能多分具足「宗通」與「說通」,於「修證」與「義學」雙全的菩薩善知識實屬少見; 也因此,正法—完整佛法的掌握與傳遞,以及面對外道和佛教內部邪謬法義的挑 戰—破邪顯正,皆成為十分困難的事業。佛陀涅槃后,不論在印度、中國或西藏、 南亞,歷代皆有錯悟或無法完整正確掌握佛法的佛弟子解經造論,導致其後繼者修證 內涵之偏斜,甚至與真悟菩薩諍論如何是正解之佛法,使得「義學」之真面目無法彰 顯。此時皆有賴多分具足「宗通」與「說通」,於「修證」與「義學」雙全的菩薩善 知識應世著述造論,解決當時正法傳遞的重大問題。

  由於禪宗禪法的傳承偏重於「修證」─「宗通」─之指導與傳遞,相對的顯示出 其「義學」之薄弱,歷代禪師所流傳於後世者多是隨機開示之語錄,少有提出理論嚴 謹的義學架構,因此禪宗禪法傳承從語錄字面上所呈現的「思想哲理」是相當紛雜而 不易掌握的,是故只側重思想層面來探究禪宗所導致的局限與偏差是可以預見的事。 而此種對佛法與禪法可能產生誤解的原因,其根源即是對於佛菩薩和禪宗祖師「唯證 乃能相應的佛法體驗」的了解嚴重缺乏。這類毛病,雖然以現代的佛學研究為最嚴重, 然而自古以來似乎不乏其例,在《楞伽經》中佛陀就已預先提出告誡。

  經中不斷告誡:經典之所依是「真實義」之實證,若無實證,則無依傳承修行而 成就之佛菩薩出世,也將無佛菩薩所演述之經典。經典是因應眾生心理信念、根機不 同而作的方便施設,有時甚至不能直暢本懷;若學人無實證,則「不善了知一切法、 一切地、一切相」,「亦不知章句」─常會執著經典之文字思想層面,錯解佛法,不 知第一義。因此佛弟子「欲求義者,當親近多聞:所謂善義者」、「當善修方便,莫隨 言說」、「 依於義,不依文字」,不能只是在言說思想層次探究佛法。

(二)「以實證詮釋為本」的實證佛學

  長期以來許多學者於探討佛法時,側重於以思想哲理、思想發展史的角度來分 析,而不是以實證為本的觀點對佛法、佛陀所說的三轉法輪經典做全面性、統合的整 理與探討;對於中國禪宗禪法傳承本質的探討,同樣的也有類似的情形。對於如此只 以思想哲理層面來了解佛法所作的佛學研究的批判與反省,近來逐漸被重視,譬如前 述《正覺學報》〈編輯序言〉中所強調的「『實證佛教』的重要性」。

  以「實證」的立場來看三轉經典,三轉經典的內容皆是為描述「釋迦牟尼佛『自 心現量』的實證」而說,以實證法界實相為核心導向,或是為了實證法界實相所作的 論述與詮釋—「以實證詮釋為本」的佛學闡述,筆者稱之為「實證佛學」或「實佛學」,這是一種「實證詮釋學」。筆者所強調的「實證佛學」,有下列幾個要點:

  1、佛法義學並不是一種思想觀念或玄想理論的哲學,它必須是奠基於真實的證 悟—實證以及確實可行之實證方法論而作的演述與詮釋

  如前所述,佛法的內涵應包含兩個層面—「修證」以及「義學」;而「修證」 和「義學」,類似於《楞伽經》中所說的「宗通」與「說通」。「實證佛學」所強調的 是,佛法義學的內容應是一種「說通」的表現和趨入「宗通」之教示,因此它的前提 是基於實證而說;義學的核心內容乃是實證內涵的說明以及達成此實證的方法論,圍 繞於此的才是所謂的理論架構與顯現出來的義理—依現代學術的語言就是屬於宇 宙論、本體論、認識論、人生論和修道論等的論題。它絕不會只是一種依理智推論的 玄想理論或學問研究而得的思想觀念,它所提出的宗教修證境界必須是可以親身實證 體驗的,並且其實證方法論必須是真實可行而且可以重複驗證的。以此來看,除了佛 說的三轉法輪經典外,古時馬鳴、龍樹、彌勒、無著、世親乃至玄奘諸菩薩論師和永 明延壽禪師等所著的《起信論》、《中論》、《瑜伽師地論》、《攝大乘論》、《唯識三十論》、 《成唯識論》、《宗鏡錄》等,若以學術觀點論之,皆是一種「實證佛學」,因為創作 者皆是多分或少分通達「宗通」與「說通」的實證者。

  然而現代佛教學術界於此存在著產生嚴重的偏差,面對此佛教內在的危機,蕭平 實老師強調說:

  實證所得的智慧確實是正確解讀經文關鍵的先決條件,正好證明實證方法在 佛教領域的重要性,雖然佛學學術界與哲學界長久以來一直忽視實證方法的 重要性,由此而無人能實證如來藏,因此尌無法發起般若智慧而不能了知實 相。……

  要認識真正的佛教,只有實證的方法與確實履踐,別無他途,而這種方法是 人類認識涅槃、認識實相的基礎。譬如如何認識杯子中水的滋味與溫度呢? 再多的語言、文字與說明,都沒有辦法清楚完整地指稱杯子中的水味或溫度々 只有親自喝了杯中的水,才能夠說明那杯水的滋味,才能知道要採用什麼屬 性可以客觀的描述那杯水的味道或溫度。所以中國古諺說:「如人飲水,冷暖 自知。」即是說明實證方法的重要性。

  蕭平實老師所說的「要認識真正的佛教,只有實證的方法與確實履踐,別無他 途」,正是強烈凸顯只以思想哲理研究佛學的危險—實證所得的智慧,才能正確解 讀經典的意旨。其實,此問題民初太虛法師已經強調,他於佛學上的一貫態度即是「實 證佛學」,太虛法師於〈評佛教哲學通論〉中說:

  「故譯者雖雲我們絕不曾臆定佛家的主張之來源是理智,而論者則顯然處處將 佛的法義,作為從理智而來之研究。此因哲學者之哲學,但由推想而孜立, 不能確知有可由「出世間聖智」而證明之事々故佛學則佛學,非哲學之所能 限。……佛學名為佛學,最為合宜々否則應名「真覺修證法」,謂契真如的正 覺之修學證成法也。」

  文中認為,佛學的本質不是只由理智推想研究而得之哲學思想,並主張能證明「出 世間聖智」的「真覺修證法—謂契真如的正覺之修學證成法」,亦即筆者所說的「實 證佛學」才是真正的佛學。

  太虛法師並於〈閱為性空者辨〉一文中批評「佛法是思想的演化」說:

  「要先明的,尌是說性空、說真心、說唯識者所宗本的都是佛經,其宗本的佛 經之集顯於世,雖時有先後,其源於佛說則為大乘學者所同許。故不應只說 從部派學者的思想演化而出,不過從部派思想演化上也可見到其聯繫耳。」

  須注意的是,太虛法師的主張與其徒印順法師的主張有著根本的不同,後者於其 著述中或隱或顯地主張「大乘非佛說」、「大乘佛法是聲聞部派演化出來的」、「大乘佛 法是後代菩薩所創造出來的」,而佛陀的證境本質基本上是與阿羅漢一樣的,「大乘佛 法」中所描述的具有正遍知等十大名號、十八不共法、一切種智的佛陀,是因「佛涅 盤以後,佛弟子對佛的永恆懷念」這種動力而發展出來的,因此前後期佛法的根本思 想有著本質不同的演化—尤其是真常唯心的如來藏系經論。而前者則對「大乘佛法」、佛陀不共二乘圓滿的證境有根本的信仰,並以為佛陀已圓滿開演佛法,後世 「思想演化」的表面現象只是因時、因地、或應機而起的變化—只是因不同傳承結 集、解讀、開演佛陀正覺內涵的方式與角度不一樣,但沒有本質上的不同(當然若是 實證錯誤者所開演的論著另當別論),如太虛法師所說:

  「一切佛法,皆發源從釋尊菩提場朗然大覺之心海中所流出,後來任應何時何機所 起波瀾變化,終不能逾越此覺源心海之範圍外. 此於佛法具信心者,任何人當靡 不承認之者。若並此不承認,則根本上且不承認有佛,更論佛法耶?」

  
    2、佛法義學必須依循三量的原則作判釋

    佛法的實證,不是漫無標準,而是以最初佛陀的「契真如的正覺」為印定,意思 是釋尊以後的佛法,即使表面的說明演述看似不同,然而皆是在說明佛陀實證的內涵 和達到實證的方法。佛陀的實證即是其「現量」,佛陀依其自心現量所演述之經教即 是「至教量」。修學佛法的人其實證「現量」是否真實無謬,必須透過「至教量」與 「比量」來檢驗,才能判定其體驗是「真悟」還是「錯悟」;而大藏經中所蒐錄的經 典論著,也必須藉由真悟者之現量與比量方能判定其真假虛實與正確的教判—換言 之,通不過檢驗者即可判定是偽經。

  依循三量之「實證佛學」也為《正覺學報》所大力強調和提倡,並作了原則性的 說明:

  佛教強調的義學尌是實證解脫,佛學研究則是為了邁向實證解脫而建立的義 學。因此佛學中應該將實證解脫的義學當作研究的核心目標。作為邁向義學 的佛學研究必須依循三量—現量、比量、至教量—的正確方法,才有可能證 成實證法界實相的四種涅槃原理。彌勒菩薩宣說而由唐代釋玄奘所譯的《瑜 伽師地論》中建立此三量原則,現量是對於法界所有的事實真相的親自驗證, 當然也包括「自心現量」的親證,也尌是「實證」法界的實相,因此確認其 正確性。由於眾生智慧不足,以致於對法界實相所了知的範圍極為有限,因 此必須以佛陀「自心現量」親證的整體內容作為至教量々至教量的內涵,可 以藉由我們努力修行與學習,必然能夠逐步親證釋迦牟尼佛所曾走過的古以 人道的各階段風光而加以比對,由至教量來證明所修所證確實無所偏斜。至 於比量,則是以法界的事實真相作為前提,經過嚴密的邏輯推理,以得到正 確的結論而擴展智慧。運用以上三量的研究方法與辯證的原則,不但和學術 界強調客觀求真的科學精神不相衝突,甚且能夠獲得超過目前科學所能了知 的孫宙生命真實智慧。

  三量任缺其一,皆可能於佛法和禪法的判攝上產生嚴重的錯誤。譬如現代的佛學 研究,尤其缺乏實踐所得之實證「現量」,完全以臆想解讀經論;以及自古至今不乏 「錯悟」之修行人,由於其「現量」是錯誤之體驗;遂使兩者論述之「比量」(應為 「似比量」)皆成為「非量」,如蕭平實老師所說:

  宗通首重實踐者,意謂必須親證自心藏識々若人不知自心藏識之體性,不能 現前觸證領受自心藏識,不能比對三乘諸經一一符契者,即不可謂為通達大乘宗門者。……

  大乘法中錯悟之人,以未親證如來藏故,墮於比量,於二轉法輪般若無分別 智未能證得,遂以臆想而生誤解,乃謂般若經所說者是一切法空々如是比量 墮於非量,違遠般若真義,無有般若中觀之證量,所說所著難免證悟者之檢 點,而不能置辯。……

  複次,大乘法中錯悟之人,以未親證如來藏故,因於比量而墮非量,誤解初 轉法輪阿含諸經真義,墮於我見之中,欲以無妄念之覺知心(此乃意識),於 舍壽時而入涅槃,自謂已證有餘涅槃成阿羅漢,違遠阿含正義, 尚非聲聞初 果,何況能成菩薩初果?……如是之人,於四阿含中佛之顯意(蘊處界空) 尚不能如實踐履,何況四阿含中佛之密意(識緣名色之識)何能如實踐履? 而奢言已知已解阿含?

  初轉法輪二乘法,如是必須真實踐履. 二轉法輪般若中觀,亦復如是, 必須實 際踐履. 實際踐履者謂:親證中道心—第八識如來藏—而發起般若之根本無 分別智。三轉法輪之法無我智,絕非單依唯識佛學名相之熏習而可證得,必 須以二轉法輪所悟自心藏識之根本無分智為基礎,方能修證々此是菩薩相見 道位之修證,必須雙俱虛妄唯識門及真實唯識門之實際踐履,方可成尌,非 唯虛妄唯識門之踐履而可成尌,亦非未證如來藏者之所能臆想也。故說大乘 宗通首重實踐,若未如實踐履,必因比量臆度而墮非量. 以無證量故,不解 聖教量,處處誤解,以是緣故說法有差,難免誤導眾生之惡業。……

  譬如唐時圭峰宗密禪師,頗負盛名,該通禪講,著有《禪源諸詮集、原人論、 圓覺經疏、注法界觀》等. 裴休相國雖亦重之,一一為之造序,而僅為友為 護,終不肯拜之為師,時黃櫱希運禪師初悟已,混跡勞神於大孜精舍洒掃殿 堂,默默無聞. 然裴相國竟於初晤之時,即予迎請歸府,留之供養,並執弟 子之禮,拜以為師。裴休所以致此者,乃因具正知見,洞悉圭峰宗密之墮於 意識,於宗門意旨未有如實踐履. 初晤之際已知黃櫱希運之於宗門如實踐履, 是故毫不猶豫,拜以為師。佛子亦當以此為監,於大乘之宗通,必以實踐為 首要。

  以上是說,於佛法未得實證,以意識思惟研究佛法極可能產生誤解,不但無法正解三轉經論的宗旨,以之為修證之指導,也無法得到解脫道與佛菩提道之實證。即使 聞名於世的華嚴宗祖師圭峰宗密(據自稱是南宗荷澤神會禪師的傳承)雖倡導「禪教 一致」、三量並重的實證佛學,然而蕭平實老師判定他「於宗門意旨未有如實踐履」— 亦即現量的實證錯謬,難免於禪法之判攝詮釋有所誤差;何況是完全依於臆想之 佛學研究解讀佛法和禪法所得的結論可能導致的重大偏差.

摘編自張志成 "以實證佛學探究中國禪宗的禪法傳承本質"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6 19:52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