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羅慰年:舉國經濟體制的迷津與出路

[複製鏈接]

984

主題

1084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治國之難,在於治吏;吏治之難,在於治腐。物慾無法根除,但腐敗

Rank: 5Rank: 5

積分
12462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中國改革開放前三十年,主體經濟是農村集體經濟和城市國有經濟,包括城市部分集體經濟和少量個體經濟。1956年完成的人民公社化,實現了農村的土地國有制;1982年憲法,又進一步將城市土地徹底國有化。中國建立了形式和內容統一的土地國有制。
   中國改革開放從農村開始,實行聯產承包責任制,並沒有改變農村的國有土地制度;改革深入城市,開始也未觸及國有土地制度。1993年11月開始實行的「分稅制」,才真正從結構上瓦解中國固有的形式和內容統一的土地國有制。
   分稅制按照中央與地方的事權,確立各級財政的支出範圍;根據事權與財政相結合的原則,將水中劃分為中央稅、地方稅和中央地方共享稅,分設中央和地方兩套稅務機構分別徵收和管理。
   分稅制啟動了地方政府的土地財政。土地財政的實質,是國有土地制度下國有土地所有權與地方政府的土地使用權的分離。這是形式上國有、實際上地方政府所有,所有權與使用權分離的「雙極土地制度」。中國從哪個時候開始,進入政治上中央集權、經濟上地方分權,中央政府財政和地方政府財政分離,各自為政、相互競爭的「聯邦時代」。
   在分稅制的新稅制下,中央政府通過小進大出的國際貿易加入全球化的經濟大舞台,央行獲取外匯收入,以人民幣支付出口企業;同時,中央政府也通過央企直接介入經濟,壟斷石油、電力、通訊、鐵路等關鍵行業,與地方政府和民間資本爭利;地方政府則通過分稅制開啟土地財政大門,直接介入地方經濟,並利用分稅制和雙極土地制度,通過土地財政急劇擴大經濟實力。這種經濟模式被稱為「舉國經濟體制」。
   不斷增長的中央外匯收入和地方政府土地財政的結合,造成了上個世紀90年代開始的中國經濟快速增長。中國經濟增長的秘訣在於城市國有土地資本化、金融化,農村集體土地所有權國有化並受地方土地財政裹挾被納入城市化、資本化、金融化軌道,二者結合,造成2二十多年的經濟持續發展。
   由於中央與地方法律許可權模糊不清,分稅制把國家和地方政府置於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利益許可權混淆的狀態。分稅制的首創者吳敬璉認為,分稅制實行上沒有清晰的前提,沒有劃分清楚中央與地方的事權和支出分配。這兩項本應清楚界定的法權,都被刻意地迴避了。
   分稅制從經濟結構上開啟中央和地方事權和稅權的分離。由於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事權和稅權的許可權沒有清晰的法律界定,造成中央政府利用外貿出口迅速賺取外匯,地方政府則利用土地財政迅速坐大,催生出中央層面的貨幣泡沫和地方層面的房地產泡沫和開發區泡沫。
   目前中國的泡沫經濟問題,源於半國家主義的政治體制與半資本主義經濟體制主導半市場經濟的「政府-經濟共同體」的「舉國經濟體制」。中國的經濟發展的動力,正是源於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直接介入經濟的舉國經濟體制;目前的經濟亂象,也是源於這個經濟體制。
   半國家主義與半資本主義政治經濟制度是國家主義和傳統資本主義在當今全球化經濟大形勢下結合的產物,這種國家取向的政府直接介入經濟而不是政府干預經濟的政策,在哈耶克的陳述中,被稱為典型「社會主義和帝國主義之結合體」。哈耶克的這種論斷,自然不為中國主流學者接受。不過,主流學界對中國社會經濟結構的基礎變革,尚沒有充分認識,因而無法建構一套可以清晰了解中國現狀並能夠前瞻性預測未來的理論體系。
   半國家主義半資本主義的政治經濟形態是一個政治經濟矛盾的綜合體。半國家主義半資本主義的政府主導經濟,土地國有,資本流通和人民巨大的財富慾望,把中國帶向傳統的經濟理論沒有辦法解釋的經濟模式。這種經濟模式像一個魔幻的泡沫,因為不受市場規律的制約,被越吹越大。
   在國際市場出現衰退的時候,這種制度沒有成熟的國內市場的支撐,只有憑政府投資來拉動經濟,經濟泡沫、貨幣泡沫不可避免;政府-經濟共同體的舉國經濟體制,使得泡沫的外表具有純粹市場經濟所不具有的彈性和剛性,政府與經濟「一榮俱榮,一損俱損」,泡沫破裂將會驚心動魄。
   目前中國的主流學者全面肯定舉國經濟體制,而不總結其得失。半資本主義是不是更有效的資本主義,要從歷史的、未來的角度看。半國家主義半資本主義是國家主義和資本主義的變體,它會不會超越傳統的資本主義,成為一種更新的、更有效率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或者回到國家主義的老路。半國家主義半資本主義會把中國帶到什麼境地,是值得思考的嚴肅的問題。
   國有土地所有權和地方政府使用權的兩極土地制度,是半國家主義半資本主義發展的制度基礎,同時,也是經濟持續發展的障礙。地方政府作為土地的使用者和地租的收取者,出於財政利益的需求,大興土地財政,固然推動了經濟的快速發展,也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然而,也同時帶來不受制約的政府官員迅速被財富腐化的政治問題和社會貧富急劇分化的社會問題。
   黃生認為,「目前的國有企業經濟,已經完全喪失了活力,已經找不到任何的出路了。中國繼續發展國有經濟,那麼經濟一定沒有任何前途。國有經濟只能靠壟斷才能生存,而壟斷一旦遇到產能過剩,那麼就會面臨生存危機。」 (《東北告急,中國告急!》)
   一些學者,把中國的半國家主義半資本主義歸類為當年把美國帶出大蕭條的凱恩斯主義經濟學。一些學者把一度美國採用的凱恩斯理論的資本主義歸入國家資本主義。凱恩斯主義是不是國家資本主義?它跟中國的半國家主義半資本主義有何異同?只有通過橫向對比,通過差異性比較,才能找到二者之間的本質不同。建立在自由資本主義制度基礎上的凱恩斯主義經濟學與戰前德日的國家資本主義制度有著本質上的差別。
   國家資本主義強調國家直接介入經濟,經濟基礎不是私人所有制而是國家所有制。凱恩斯主義經濟學則是在自由資本主義基礎上的國家對經濟的適度干預,通過社會財富的再分配對社會經濟實行調控,以減少貧富分化、經濟危機和社會矛盾。
國家資本主義,得益於舉國體制,促進經濟短時期迅速超過傳統自由資本主義的發展速度。而為了滿足社會需求,國家資本主義甚至通過領土和資源擴張的方式擴大經濟發展,走上對外侵略道路。張建剛認為,由國家壟斷的集權資本主義是對人類文明具有潛在威脅的政治經濟制度。(《國家資本主義的模式及其發展狀況》)如果說傳統資本主義因貧富嚴重分化造成人力資源萎縮、經濟無以為繼,國家資本主義則因經濟過渡膨脹造成資源透支,經濟也無以為繼。兩者都不能維持內生的經濟可持續發展。
   在國際市場繁榮的時候,半國家主義半資本主制度可以借著國際市場的巨大購買力,藉助重商主義,到國際市場獲利,並藉助國家金融管制,將外匯放在中央銀行的蓄水池,而不用於孵育國內自由市場經濟,使國民真正富裕起來。這種經濟模式是一種「不完全的市場經濟」或「半市場經濟」。這種經濟不是建立在自由經濟和私有財產的基礎上,是一條不可持續的經濟道路。同時,由於政治與經濟深層結構的衝突、新的經濟細胞與原來政治組織的衝突,必然發生內生型的制度不兼容問題。
   半國家主義半資本主義的發展過程,也是內部矛盾生長的過程。矛盾就是裂縫。這個裂縫,有社會的斷裂,上層領導精英和下層民眾斷裂;有經濟的斷裂,國有企業與民有企業的斷裂;文化的斷裂,傳統文化與普世價值的斷裂;政治的斷裂,左中右三股力量互不相讓。目前中國出現的普世價值派和毛左派的意識形態分裂,就是源於半國家主義半資本主義的內在矛盾。前者是毛左的土壤,後者是普世價值派的根源。政治制度與經濟制度的斷裂不修理,會造成無法彌合的社會族群的分裂。
   概言之,中國改革開放引進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上個世紀九十年代的分稅制,進一步解構建立在單極土地制度基礎上的國有工業和在集體所有制名義下的國有農業。通過分稅制改革,中國土地制度完成轉型,變為土地所有權和使用權分離的雙極土地制度;形成在雙極土地制度基礎上的半國家主義半資本主義的舉國經濟體制。在全球化的大形勢下,以這種舉國經濟體制,跟有著幾個世紀的自由資本主義進行大規模的經濟博弈,演出最不可思議的一場經濟大戲。
   舉國經濟體制的道路,既是捷徑,也是迷津。半國家主義半資本主義舉國經濟體制固然帶動了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同時也帶來貨幣泡沫、房地產泡沫和開發區泡沫,帶來財富分配不均、貧富兩極分化等社會問題;雙極土地制度開啟了徹底改變中國社會制度結構的「基因改造工程」,也給中國的未來帶來極大的政治風險和變數;後退是沒有出路的,如何繼續擴大這個工程,通過改革找到社會和政治改造的路徑,而不是被急速發展帶來的一系列經濟、社會和政治問題所壓垮,是一項嚴峻的任務。
   (本文摘自《半資本主義與中國的未來》一書)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3 19:48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