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從學區房熱潮看中國階層固化:東京與北京的冰與火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硨磲大爺 發表於 2017-3-25 05:48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徐瑾:學區房不僅是學票,更是階層晉陞的入場券;誰也不甘心、也不敢在這場資產盛宴中置身事外。

  

  FT中文網經濟版主編、首席財經評論員 徐瑾

  有沒有聽過一句話,讀了很多書,仍舊過不好這一生。

  不少人總覺得不好理解,目前北京學區房的熱潮大概可以作為現實版註腳,那就是上了北大清華,仍舊買不起北京學區房。

  根據中國房地產業協會數據,2017年3月北京房價已經連續17個月環比上漲,平均房價已經由5.25萬元/平,漲至2017年2月的6.07萬元/平,漲幅15.6%。其中,學區房更是搶眼,過去批判宇宙中心五道口學區房兩百萬太貴的看客腸子已經悔青,「15平方米的老房子,沒有上下水,沒有燃氣,總價170萬」已是老黃曆了,對比之下媒體報道了25萬一平米的學區房,一些高端學區房價格更高。比如金融街某小學,一位剛剛參加學區房大戰歸來的微信群友表示自己出價50萬一平,結果直接出局。

  中國房價的走高,讓出自一流學府進入社會主流精英也難以承受,也正因此,這些天最熱門的感嘆是為什麼學歷不值錢而學區房值錢?對此甚至網路段子手稱之為諾貝爾經濟學獎之謎。——這不是搞笑,房價在中國就是那麼重要,我3月在上海季風做《白銀帝國》新書發布會的時候,不少問題都圍繞著貨幣超發和房價走勢展開。

  這是中國中產階級的集體困擾,一邊是不斷攀升的貨幣數量,一邊是居高不下的房價,未來如何對沖?除了批判土地財政以及投機心理,這一輪房價熱潮背後的動力學原理,恰恰和我在《白銀帝國》中發現的白銀在中國的浮沉歷史不無類似。

  多數人都認為中國古代一直是銀本位,穿越劇中也總是捧出白花花的銀元寶。然而在《白銀帝國》中回溯中國貨幣史,我發現白銀作為本位歷史並不長,並且這一結果並非權力的選擇,而更多是市場的選擇。從宋、元、明三朝,皇帝最希望的方式是發行交子、會子、大明寶鈔等紙幣,直接獲取最大民間財富,甚至直到明代初年官方還是反覆重申對白銀的禁令,甚至不用紙幣有嚴厲懲罰,「阻鈔者追 一萬貫,全家戍邊」。經濟人一切從日本橋開始:東京房地產泡沫啟示錄徐瑾:中國的調控術,在外人看來或許猶如魔術界的拋球遊戲,但再高明的魔術師,也有失手的時候。

  

  然而,這種任性的權力並非可以永遠逃離市場的約束,隨著紙幣的濫發往往會遭遇挫折;紙幣不斷貶值之下,最終無法流通,原本不具備貨幣職能的白銀受到青睞,逐漸成為主流,而發鈔王朝往往也隨之毀滅。

  類似的邏輯在當下仍舊存在,現實的情況,當大眾恐懼財富縮水之時,即使專家反覆強調央行不是印錢,CPI 數據不高,寫了《印鈔者》的我也多次強調央行並不直接創造M2。但是多年的經驗使得一切理性準則失效,「錢發毛了」的恐懼仍舊驅使著大眾你追我趕地簇擁向「永不言敗」的住房,即使多數人認為房價過高,但誰認為自己不是最後一棒,投資房產仍舊成為主流選擇。

  可怕的是,越來越多的人內心也明白最後清算會到來,但是誰也不甘心、也不敢在這場資產盛宴中置身事外,一如去年的國家牛市一般。

  也正因此,房產不僅是居住所在,更是中國家庭最重要的金融資產,甚至被視為奮鬥的成敗標誌。按照西南財經大學中國家庭調查與研究中心2016報告,中國家庭戶均資產從2011年到2015年以8.8%的年均複合增長率增長,預計2016年將達103.4萬元,全國家庭可投資資產總規模達147.5萬億元。其中房產在在中國家庭的資產配置始終無可匹敵, 2013年和2015年佔比分別為62.3%和65.3%,2016年佔比近7成。

  其中,比起剛需、改善性住房等概念,學區房更像是當下中國社會的一個精妙隱喻。在資源不均等競爭激烈的情況下(比如教育),要拿到競爭資格(比如入學),就要更多資本。這一兩代中國人,在物質極大的改善的同時精神也空前焦慮,既見證了市場釋放了能力(學歷)的階段,也見證了背景(學區房)日漸重要的過程,他們從自身經驗而言相信自我奮鬥的可能,也看到了下一代成功難度的加大,也正因此,集體焦慮的擴散不言而喻。

  換而言之,學區房買的不僅是學票,更是階層晉陞的入場券。學區房搶手,不是因為學歷不重要,恰恰是因為好學歷由奢侈品變為必需品,因此家長們才不惜重金豪賭。

  有意思的是,對比北京學區房的熱潮,東京則基本沒有多少學區房概念,對比可謂冰火兩重天,難道東京的「渡邊太太」們不期待子女優秀?顯然不是。筆者當下客居東京,粗略了解之下,給大家彙報下情況,不對的地方也請方家指正。

  大體而言,日本中小學教育分為公立以及私立,公立學校資源比較平均,門檻較低,而私立學校自主性較強,因此好的私立學校要求較高,也分外搶手。公立學校中,中小學是義務教育學費免學費,而幼兒園以及高中等收費往往根據家庭年收入而定,意味著在相同區域,往往是高收入家庭多交費,低收入家庭少交費,而大家享受了同樣質量的教育,公立學校老師是公務員身份,調動很正常,大城市甚至地方城市的教育水準在公立學校差別不大。

  重要的是,日本沒有戶口概念,居民只要入住,一般就能就享受當地的福利以及入學便利。也正因此,日本其實沒有多少學區房概念,如果考慮接送便利等因素,在好的小學附近居住甚至買房也有一些必要。

  也正因此,關於房價尤其學區房的房價熱潮,其要點不在於房子這端,而在於分配那頭,包括教育資源分佈的不均等以及高門檻的戶口制度。

  當下悲劇學區房狂潮,不僅折射房價問題,更映襯出中國大眾對階層固化的集體焦慮。階層固化是社會發展陷入停滯的常態,階層流動則是發展社會的階段,中國社會三十年是一個攪拌的社會,未來情況階層狀態趨於穩定。不無悲劇性地說,今後階層固化的趨勢無可阻擋,寒門難出貴子逐漸是社會常態,即使在日本等國家也是如此。

  說起不平等,日本社會貧富差距雖然在發達國家中已經較為平等,曾經有「一億總中流」的說法,但隨著經濟放緩,日本大眾對不平等這些年也是感觸很深,也有了「下流社會」以及「格差社會」等流行說法。以教育為例,在日本如果要追求更高更好中小學教育,則可能需要選擇收費隨行就市的私立學校,私立學校對比公立學校多樣性與教育優勢明顯。

  以筆者訪學的東京大學為例,這是日本最為精英的學校,以成績擇優錄取學生,報名錄取比例大概一比三之間。然而進入東京大學的學生,其家庭背景中也是以中上家庭為主。不少數據表明,一半以上學生家庭收入接近1000萬日元,這水平大概接近普通家庭兩倍。這個數據說什麼?顯然很難說明富裕家庭的孩子更努力更聰明,更可能的解釋是他們得到更好的教育與培訓;從事實來看,如果要上東大,那麼選擇好的私校把握更大,然而如果沒有家庭背景作為支撐,一般家庭要上私立學校還是比較吃力。

  日本社會這些年對於不平等有更多呼聲,但有人對此不以為然,理由是對比其他國家,日本的不平等「太溫柔了」,表面看起來確實如此,但是日本民眾感受未必全然如此,有當地日本朋友對我講述對此的痛感,甚至半開玩笑地揮舞著手臂說,「我都想革命了」。

  幸福基於比較。典型地如中日,可以作為一個不平等國別比較的案例,雙方民眾的相對感受耐人尋味。不少中國人往往覺得日本已經很平等了,為什麼還不滿意,而一些日本人會奇怪中國人怎麼能夠忍受那麼大的貧富差距。

  不少人都喜歡從文化角度解析,作為經濟研究者,我覺得文化差異不是主要原因,人性接近,表現不同關鍵是社會發展階段的不同。從經濟改善而言,中國人基於過去三十年經驗認為明天會比今天好,不平等狀況會改善,而且個人很可能是贏家,這也是這一波房價中,比起公開抱怨聲音,更多早點上車的暗地慶幸;而日本人這二十年普遍經驗則是明天還是和今天差不多,不平等狀況至少改善不大,如同緩慢下沉的泰坦尼克號。也正因此,幸福感基於比較,從過去到今天的,導致對於未來判斷的不同,對當下的心態也有不少影響。

  時移事往,這是過去的情況,現在情況則也在悄然變化之中,中國的未來會不會成為日本的今天?學區房走俏,或許成為側面說明民眾對於未來社會流動性降低的潛在擔憂。說了那麼多年的消費升級,恍然回頭最大核心還是房地產。從剛需到學區房,買入賣出之間,誰是最大受益者,誰又是最大的失意者?

  這也類似經濟學家赫希曼所謂的隧道理論,中國還在過高速增長的漫長隧道的過程中,雖然暫時黑暗卻對未來含有期待,日本則已經過了增長的渠道,眼前一片光明的同時對前方已經沒有驚喜,「需求的形成」和「需求的滿足」 之間差距會使人產生 「社會挫折感」 ,當預感改善的可能性變小或者消失的時候,公眾的挫折感不言而喻。這時候需要社會提供流動的機會,哪怕這種機會只是一種可能。

  實際上,即使房價下跌多年,東京房價對於東京人來說也不便宜,尤其好地段。有人的地方就有階層,東京的階層感,在居住地段中也有體現,新錢老錢在不動聲色之間,同樣拎得清清楚楚,不過多數情況下也僅止於此,畢竟人人平等的觀點隨著戰後民主主義運動深入人心。

  比如東京人在都心偏好港區等區域,入住者往往是多一分身份暈環,這些地方學校等公共配套也不會差勁,但是這並不意味著旁人無法進入,港區不少高檔公寓往往用於出租,外國人比例不低。港區有個比較著名的居住區叫白金台——剛寫完《白銀帝國》的我不忘考證一下,所謂白金,和中國古代一樣,不是說黃金或者鉑金,是說白銀。這裡區域以前比較普通,泡沫經濟之後應運而起,逐漸成為比較吸引人的居住區。

  日本社會講求平等,不妨礙華人之間明裡暗裡比較,東京沒有學區房概念,也不妨礙同胞把學區房的熱情帶入東京。最近見了一位,來日十年在日本大公司混到小中層,剛剛入手一處港區白金台的房產,對於地段絲毫沒有擔心身份不登對的違和感,「地段是不錯,關鍵我看重學區」,至於價格嘛,因為不是新房子,價格是7500萬日元,換算成人民幣大概400萬左右。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那麼有國人的地方可能就有學區房。說到底,學區房,或者望子成龍,其實也是把自身成功慾望的白銀枷鎖溫柔地套在下一代身上。我們中國人,到底是不太認命,因此總期待下一代活得更鮮亮,也更相信能夠攥在手上不被輕易奪走的實物,無論銀子還是房子。作者近期出版《白銀帝國》,微信公號《徐瑾經濟人》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0 23:23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