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中國「90后」作家把純文學丟了?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硨磲大爺 發表於 2017-3-24 03:51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曾浩 作家網

  

  

  

  

  「90后」作家把純文學丟了?

  2015年,北京大學張頤武教授的一個論斷引起熱議,他表示「90后」作家群體里沒有純文學作家了,兩年後,《人民文學》的「90后」專欄有意無意地對張頤武的這個論斷給出了回應。李唐、鄭在歡等一批「90后」作家,用作品在《人民文學》這樣的老牌純文學陣地上來了一次集體亮相。他們筆下所書寫的也並非人們刻板印象中的青春感傷、勵志、奇幻這些關鍵詞,而是開始直面現實和歷史。

  「90后」是純文學的斷崖?

  與傳統的「60后」「70后」尤其是「80」後作家相比,「90后」作家群體像是悄然出場的一代。之前以年代劃分的作家群體,基本都是先通過傳統出版物發表作品,隨後在文學評論家們的推波助瀾下為世人所知,「90后」們作為網際網路的一代,他們中的大多數都是先以網路為主戰場。以韓寒為代表的 「80后」作家們則介於其他幾代之間,他們通過傳統出版橫空出世,隨後在網路上持續釋放著自己的影響,而「90后」作家們則先在網路上耕耘自己,從主流文學界很少對其關注和批評發聲,「過渡」到近年來逐漸被傳統文學出版物和評論界接納。

  2014年,中國作協、《人民文學》等推出「90后」作家排行榜,到現在這個排行榜已經公布了3次,位列其中的是后博寒、張皓宸、蘇笑嫣、陳昂等一批此前鮮見於主流文學界的名字。

  2015年,一批「90后」作家在圖書市場上成績斐然,大冰、盧思浩、張皓宸、沈煜倫、苑子文、苑子豪等年輕暢銷書作者的新書,在短期內佔據了噹噹、京東等圖書銷售排行榜的半壁江山,這也引起了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張頤武的關注,對此他的觀點是,「 90后 群體里沒有純文學作家了」。在文章《「90后」寫作的興起與文學的新變化》中,張頤武進一步表示, 「90后」作者很多都是以篇幅短小、語言幽默與溫和的小感傷相結合的方式來表現日常生活,這些作品有一點像過去的所謂「小小說」,但他們的寫作很接近短小的段子,用一個小故事來表現溫情和感傷的混合複雜的情緒,很多「90后」寫的作品,是青春文學、網路文學等的類型文學,雖然擁有了一大批讀者群,但當下這些年輕暢銷書作家寫的短小故事和段子,跟傳統文學的結構模式不一樣,而且傳統的純文學在「90后」當中也沒什麼影響力。因此張頤武認為,當下的「90后」作家和純文學沒有多少關係。

  暢銷的「90后」溫情故事

  如果只看那些暢銷的「90后」作家們的作品,或許張頤武的這個論斷是成立的。

  2016年,位列「90后」作家排行榜榜首的張皓宸第一部作品是《你是最好的自己》,這本書有21個故事,150張攝影和10組創意插圖,構築成一本給所有年輕人看的勵志故事集。作為一本暢銷書,它是成功的,首先書的文圖並茂非常符合年輕人的閱讀審美,其次書中的那些故事都帶著點心靈雞湯味道,《喜歡你,是一場漫長的失戀》是描述一場青春感傷,《世上所有的堅持,都是因為熱愛》則是講述奮鬥與堅持,這些故事都很年輕,很溫情,所有的故事最終匯成一句話「你是最好的自己」。

  張皓宸的另一部作品《我與世界只差一個你》,則是12個溫馨治癒的情感故事集,書名加上內容讓人難免想到寫過《從你的全世界路過》的張嘉佳,豆瓣上的一個差評如此評論:學張嘉佳都學得這麼無力。

  相比張皓宸而言,后博寒則格局要大一些,他的《這是誰的90》借個體來描述一代人的青春,在寫作手法上他也做了一些新鮮的嘗試,採用第一人稱與第三人稱相互交替的寫作方式,但后博寒顯然不具備駕馭這種題材的能力,也做不到像韓寒寫《三重門》中的有趣。

  除了張皓宸與后博寒,相當多的「90后」寫作反叛性不強,就是生活的平常性,人物也是不好不壞,有點小感傷、小同情,夾雜些調侃,寫的就是生活中戀愛失戀等小波瀾。

  寫潛意識,也寫成長和時代

  並非所有的「90后」作家的寫作都這樣浮於生活表面和得不到主流文學界的關注。

  從2016年開始,《人民文學》就開始策劃「90后」欄目,並於2017年年初開始推出。《人民文學》主編施戰軍表示,「90后」將成為常設專欄,年輕作家的小說、散文、詩歌都會陸續亮相,「這一代年輕人的創作剛剛露出端倪,希望文學刊物的版面就像豐沃的土壤,讓更有特色、更具分量的文字能從中生長出來」。

  第一期推出的是作家李唐的《降落》。這個1992年出生的北京作家從14歲就開始創作詩歌和小說,寫作風格和題材多變。在《降落》中可以看到魔幻現實主義的影響,這也許是因為作者缺少生活經驗或歷史感,所以往奇幻的方向摸索,但也許正如作者所言,「我所迷戀的電影導演大衛·林奇也秉持著這樣一個理念,在他的訪談中我們可以得知,他的電影中那些光怪陸離、恐怖迷人的場景,很多都是一種潛意識的體現,如果讓他一五一十地解釋清楚,恐怕他也只能聳聳肩,無能為力」。

  第二期亮相的「90后」作家鄭在歡,上個月剛剛出版了短篇小說集《駐馬店傷心故事集》,「駐馬店」是河南省的一個地名,鄭在歡出生、成長在這裡,最終離開。鄭在歡用小說書寫了他成長過程中出現在他生活里的人們。小說集分為「病人列傳」和「cult家族」兩部分,在虛構與非虛構間取得了巧妙平衡。把這些故事統稱為《病人列傳》,鄭在歡在後記里說他沒有任何不尊重他們的意思,就像把自己家的故事稱為《CULT家族》,也沒有任何冒犯的想法,這是鄭在歡寫作時最直觀的感受,也許這也可以從側面反映出那個地方、那裡的人們是怎樣的生活狀態。「我不喜歡把故事講得像社會調查,也不想過多地闡釋時代帶給人的副作用,時代與命運,都藏在故事裡,人逃不過環境的局限,卻能活出千奇百怪的樣子,這就是寫作讓我著迷的地方。」在當代網路語境中,駐馬店已經不僅僅是一個地名,更是一個用於指代當下中國三四線城市生活的重要名詞和地理概念,鄭在歡用小說解釋了在他成長的過程中出現在身邊的人們,某種程度上也解釋了自己,解釋著這個時代。

  「90后」的詩歌想象力

  除了小說,「90后」在詩歌上也有出色的作家。「90后」四川詩人余幼幼從13歲開始寫作,14歲開始寫詩,她的詩簡單又尖銳、大膽而新奇,先是在網路上受到爭議與熱捧,後來在國內詩歌刊物上頻頻發表作品,2009她榮獲年度詩選刊「中國年度先鋒詩歌獎」,2010 年在「90后」中國十大先鋒詩人評選中名列榜首。詩人伊沙說他在編《被一代》時十分留心冒出來的「90后」詩人,「余幼幼是唯一的收穫,因為她是唯一得現代詩要領的 90后 詩人」。 詩人楊克則評論說,「當女孩子們把詩的意念、情緒和節奏控制得恰到好處時,她秉承了以往女性詩歌刻意桀驁狂妄的姿態。」

  2012年,余幼幼出版了詩集《7年》,收錄了她2004年到2011年七年的精選詩歌150首。她說她是個不喜歡傳統老套寫作方式的人,喜歡嘗試新鮮和陌生化的表達,寫詩滿足了她對於語言和精神方面追求極致的抒寫和想象。她的《夜遊症》組詩充滿了各種光怪陸離的可能性,有著無法預測的變數之美。而在《美》這首詩中,她寫道,「等我老了/便和衣而睡/此時我最接近美/也最接近天真」,能看到杜拉斯的影子和與其文學才華匹配的心志。

  與眾多「90后」作家作品中的單薄不同,余幼幼覺得「90后」面對的社會更加多元和複雜,心智成熟得比較快,思維方式也更獨特和細密,因此她的詩無論是題材還是風格的變化都更豐富,用她的話說,「成長經歷、自然意識、自我意識、女性意識的形成都會影響到我的寫作,還有知識結構,還有戀愛,還有閱讀。說到底,這些影響來自生活的方方面面,是立體的、豐富的影響。

  現在回過頭來看兩年前張頤武教授有關「90」後作家的批評,不可否認張頤武對大多數「90后」作家的批評有準確的地方,但整體論斷不夠嚴謹。即使是現在,這些從事純文學寫作的「90后」作家也存在稚嫩的地方,但他們的文學敏感、感悟能力、敘事靈氣都不可忽視,只要他們有足夠時間,生活在這個多元化時代的「90后」作家們就充滿可能性。

  來源:現代快報(南京)

  作者:曾浩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3 17:16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