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莎士比亞書店為一些人提供溫暖的庇護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如果你年輕時有幸在巴黎住過,那麼你此後的人生中不論到哪裡,她都與你同在,因為巴黎是一場流動的盛宴。」1921年,年輕的海明威以駐歐記者的身份移居巴黎,在那裡結識了一幫文學同好,並經常到塞納河邊的莎士比亞書店聚會。後來,這群文壇新秀中的許多人和海明威一樣成為家喻戶曉的大師,莎士比亞書店也成了見證他們文學生涯的關鍵地標。

  從1919年到1940年,莎士比亞書店一直是美國文化在歐洲大陸的一片「飛地」,海明威、著有《了不起的蓋茨比》的菲茨傑拉德、意象派詩人龐德、喊出「失落的一代」的女作家葛楚德·史坦,都是這裡的座上賓,愛爾蘭作家詹姆斯·喬伊斯甚至把這家小店當做自己的辦公室。在回憶錄《流動的盛宴》中,海明威感嘆,彼時,物質生活並不重要,只要有時間寫作和閱讀,能吃到便宜的牡蠣和麵包,他便會感到無比愉悅。

  永遠向年輕作家敞開大門

  跟很多富麗堂皇的大書店相比,坐落在巴黎聖母院近旁的莎士比亞書店著實不起眼,要不是門頭上懸掛的莎翁頭像,遊客很難相信,這就是獲評「全球十大書店」的文壇聖地。

  從上世紀創立至今,莎士比亞書店始終保持著獨立書店的風骨。它的門臉不大,內部裝修也很復古,一架吱呀作響的板式樓梯通向二層,四壁都是與屋頂等高的書架,上頭密密麻麻擺滿了舊書,擁擠得看不到一絲縫隙。

  如上所述,莎士比亞書店不只是書店,更像一塊文學自留地。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書店滋養著塞納河畔的文學愛好者。1919年,出生在美國巴爾的摩的年輕女性西爾維婭·畢奇來到巴黎,在親友支持下開設了這家書店,從那時起,莎士比亞書店的經營理念和目標定位始終未變:一如既往地只賣英文書籍,一貫到底地支持文學創作者。

  海明威在《流動的盛宴》中回憶道:「在那條寒風凜冽的街道上,書店可是個溫暖舒適的去處,冬天生起一個大火爐,屋裡擺著桌子、書架……西爾維婭待人和藹可親,性格非常開朗,她說我們想借幾本書就借幾本書,可以等有錢的時候再交保證金……她表情生動,褐色的眼珠總是骨碌碌打轉,像小姑娘一樣充滿笑意。」

  為了儘可能幫助手頭拮据的文學青年,西爾維婭在二樓的角落搭起了床鋪。漸漸地,書店成了從英語國家初到巴黎、懷揣文學夢卻不名一文、還在迷惘中的年輕作家的棲身之所。

  莎士比亞書店最為人津津樂道的軼事,要屬西爾維婭幫助喬伊斯出版《尤利西斯》。當時,喬伊斯耗時多年的心血之作在雜誌上剛一發表,即被輿論貼上了「有傷風化、不宜出版」的標籤,眾多出版社對其敬而遠之。就在此時,並無出版經驗的西爾維婭自告奮勇,提出以莎士比亞書店的名義幫助喬伊斯出版該書,兩人一拍即合,《尤利西斯》終於得見天日。

  令「道德批判家」們跌破眼鏡的是,《尤利西斯》在出版后大受追捧,不斷加印,莎士比亞書店熱心幫扶文學創作者的美談也日漸深入人心。不單是歐洲,來自世界各地的作家、藝術家、知識分子乃至流浪者,源源不斷地前來莎士比亞書店汲取精神養分。

  兩代掌門均信奉與人為善

  1941年,開業22年後,莎士比亞書店被肆虐的戰火波及。當時巴黎淪陷、納粹囂張,美國大使館出面安排西爾維婭返回祖國,但她執意要求守護書店,與一幫同好共患難。

  終於有一天,一名不請自來的德國軍官點名要買《芬尼根的守靈夜》,遭西爾維婭斷然回絕,跋扈的侵略者隨即逮捕了她,書店也遭到查封。時年54歲的西爾維婭在集中營被囚半年,精神和身體備受創傷,於1962年在她的第二故鄉巴黎去世,終年75歲。

  創始人的離去並未令莎士比亞書店敗落。1951年,同樣來自美國的喬治·惠特曼在書店原址附近開了一家店,完全按照老店的模樣打造內外裝潢。1958年,西爾維婭同意將莎士比亞書店的名字授予惠特曼使用,惠特曼也表示會繼承西爾維婭的理想。

  惠特曼主持莎士比亞書店的近半個世紀里,一直堅持每周一晚上在書店旁的小公園裡舉行戶外詩歌朗誦會,周日下午則在書店的二樓舉行文學講座。繼承先輩與人為善的理念,惠特曼繼續為在巴黎遊盪的落魄作家提供安身之處。

  20世紀20年代,這家書店招待過海明威等人,到了20世紀60年代,書店又迎來亨利·米勒、金斯堡等文學大師。店內共有13張床鋪,而根據近年來書店公布的數據,莎士比亞書店誕生近百年來,共收留過3萬多名需要幫助的人。由於惠特曼的慷慨和熱心腸,人們親切地叫他「拉丁區的堂吉訶德」,《泰晤士報》評價他是「一位善良的、有魅力的父親」。

  2011年,惠特曼以98歲高齡在書店頂樓平靜離世,他的女兒接管了這份產業。值得一提的是,惠特曼非常敬重西爾維婭,為愛女取名西爾維婭·畢奇·惠特曼。

  美國新聞網站「每日野獸」提到,惠特曼的前半生基本上在世界各地旅行,他孤身一人跋山涉水,最終在巴黎停下了腳步。他說過,自己想開一家書店,因為經營書店就是經營生活,「身體到不了世界上所有地方,但閱讀能讓靈魂插上旅行的翅膀」。

  地利、人和讓傳奇延續

  即便在傳統出版業不斷遭受新媒體衝擊的年代,莎士比亞書店的名氣依然與日俱增,伍迪·艾倫的電影《午夜巴黎》在莎士比亞書店取過景,美國導演理查·林克萊講述重逢戀情的《日落之前》中,男女主角見面的地點被設在莎士比亞書店。

  去年11月巴黎遭受恐怖襲擊時,身處漩渦的莎士比亞書店再次「挺身而出」,為20多位陌生遊客提供臨時避難所,直到警察表示他們可以安全離開。美國新聞網站「BuzzFeed.com」表示,莎士比亞書店一直以來的傳統便是「為一些人提供溫暖的庇護」。

  在電子書來勢洶洶的當下,不少傳統書店的前景讓人擔心,但包括莎士比亞書店在內的諸多老店「活得依然不錯」。書店現任主管霍根告訴英國《泰晤士報》:「在如此艱難的背景下我們境況還不錯,確實很走運,原因之一可能是因為我們坐落在世界上最美麗的城市的中心,而且我們堅信自己提供的產品比對手更優質。莎士比亞書店的信條是,在網路書店你只能買到普通的書,但如果你想給朋友一件特別的禮物,我們會幫你辦到。」

  莎士比亞書店的傳奇延續至今。如今,它不僅是巴黎最大的英文書店、法國文化部承認的文化學院,也是不容錯過的重要旅遊景點。無數人懷著對傳統實體書店微妙的思慕到此一游,或靜坐看書,或拍照留念,同上世紀的海明威和喬伊斯等人一樣,從書海中獲得慰藉。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5 03:46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