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最後的大儒」梁漱溟瑣記

[複製鏈接]

5661

主題

2萬

帖子

1萬

積分

版主

倍可親無極天淵(廿十萬級)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15732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Blue Ivy 發表於 2005-2-27 02:35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最後的大儒」梁漱溟瑣記
炎黃春秋
池南
------  
            R.M.里爾克在一首詩中寫道:每當時代想最終總結自己的價值時,這個人總會生還。
          他舉起時代的全部重任,擲入自己的胸淵。
            用這段話作為對梁漱溟先生在已經成為過去的那個時代的地位的評價,是再恰當不過
      了。
            梁漱溟先生的一生,幾乎經歷了20世紀中國的所有重大事件。關於他的富於傳奇色彩
      的一生的是與非,歷史自有公論,非本文所要涉及。在這裡,我想要提供給讀者的是梁漱溟
        先生生活中的一些瑣事,以便我們可以更全面地審視這位人稱「最後的大儒」的哲人的品性
      和人格。
            桂林梁氏梁漱溟的一家原是桂林城內人。從祖父開始才離開桂林遷至北京。從血統上
------  說,梁氏一族本是元朝宗室。梁漱溟的曾祖、祖父、父親三代都是從舉人或進士出身做官。
        外祖父也是由進士而入宦的。他的祖母、母親都讀過不少書,能為詩文。從這樣的意義上,
      可以說梁漱溟是出身於一個「世宦之家」。但因他的祖父,一個著名的詩人和將領,過早地
        故去,使得他的家道從此中落,備經寒苦。
          對梁漱溟的一生影響最大的莫過於他的父親梁濟。1918年11月8日,梁濟自沉於積水
        潭凈業湖,在他的遺書里如是寫道:「梁濟之死,系殉清朝而死……殉清……非以清朝為本
      位,而以幼年所學為本位。吾國數千年,先聖之詩禮綱常,吾家先祖先父先母之遺傳與教
        訓,幼年所聞,以對於世道有責任為主義。此主義深印於吾腦中,即以此主義為本位,故不
      容不殉。」梁濟的自殺,在當時引起了很大的震動,新舊兩派的人物都對他為道德理想獻身
        的精神表示極大的敬意。這種精神,在梁漱溟的身上有著完整的體現。
------      在梁濟的影響下,梁漱溟從14歲以後,便漸漸開始有了自己的思想見解。他後來能在
        任何場合堅持自己的見解,從不動搖,與他從小所受的教育是無法分開的。
          少年師友1906年,梁漱溟第一次離開家來到北京城另一端的順天中學。在順天中學
        里,他是一個特殊的學生。國文課上的作文,他總喜歡做翻案文章,不肯落俗見,以至一位
      教師警告他:「好惡拂人之性,災必逮夫身。」
            當時的順天中學是一所新式學校。在這所新式學校里,梁漱溟很早就成為各種學生運動
      的中堅。在1907年抵制美貨運動中,梁漱溟甚至還和同學們衝進附近店鋪查尋過違禁美
        貨。
          在梁漱溟的眾多同學中,郭曉峰是一個很有抱負和才氣的人。他是後來共產黨創始人之
        一的李大釗的朋友,並且曾和毛澤東、李大釗一起在北大圖書館工作。那時,郭曉峰對儒道
------  兩家的經典以及《易經》已頗有心得,並且是譚嗣同《仁學》的熱情宣傳者。為此,梁漱溟
        非常崇拜郭曉峰,他將郭曉峰的談話逐字記在專門的本子上,並題名為「郭師語錄」。這種
      亦步亦趨的行為很快受到了同學們的譏笑,稱他們倆為「梁賢人、郭聖人」。從這件小事上
        我們也可以看出梁漱溟早年的志向和抱負。
          企圖自殺1912年6月,梁漱溟的母親在長期病痛之後去世了。在這一年年底梁漱溟曾
        屢次萌生自殺的念頭。梁漱溟之所以產生自殺的念頭,主要源於他對現實世界的黑暗的認
      識。梁漱溟在後來回憶他的這段經歷時說:我漸漸曉得事實不盡如理想。對於「革命」、
        「政治」、「偉大人物」……皆有不過如此之感。有些下流行徑,鄙俗心理,以及尖刻、狠
      毒、凶暴之事,以前在家庭、在學校遇不到的,此時卻看見了;頗引起我對人生感到厭倦和
        憎惡。
------      另有一次,梁漱溟在北京街頭閑走,看見一個拉人力車的白頭髮老頭,勉強往前拉,跑
        也跑不動,而坐車的人,卻催他快走,他一忙就跌倒了,白鬍子上面都沾滿血。這件事對梁
      漱溟產生了極大的刺激,他當時便流出淚來。種種的黑暗現實,造成了他對人生的厭棄。
            梁漱溟的這種社會關懷,很可以和他以後的種種行為聯繫起來。30年代初,梁漱溟在
      山東鄒平搞鄉村建設試驗區的時候,他長期在農村生活,只有過年才回家住幾天。在過年期
        間也絕不看戲,並且不許他的家人去看。他體會了農村的種種苦楚,認為看一場戲就花去幾
      塊錢,實在是一種罪惡。
            兩次婚姻1912年,梁漱溟開始信奉菩提,併發誓一生食素、終身不娶。這一決定甚至
      在他母親臨終前的殷切叮嚀下也並未有所動搖。然而,1918年梁濟的自殺卻使他的心靈受
        到了極大的震蕩。他在文章里公開責備自己說:「嗚呼!痛已!兒子之罪,罪彌天地已!」他
------  為自己忽視了中國文化和父親的教誨懺悔不已。
            1921年5月,當梁漱溟表示要獻身儒學時,他隨即決定要改變自己的生活方式,由一
      個虔誠的佛徒變成一個虔誠的儒者。而對於梁漱溟來說,結婚是一個顯著的標誌。梁漱溟一
        生經歷了兩次婚姻,這是兩次風格迥然不同的婚姻。
          1921年冬天,梁漱溟在軍界的朋友伍庸伯把他介紹給自己的妻妹,一位姓黃的滿族姑
        娘。這個姑娘並不十分動人,同時也並不聰明,為人似乎也缺乏熱情。
          而且由於出身貴族,從未學習過烹調和理家。梁漱溟也並不特別傾心於她;但他顯然不
        想讓伍庸伯為難,同時也不想多費周折,於是毫不猶豫地娶了她。這一年冬天,他終於成了
      一個孝子:「率新婦拜公遺像而哭」。梁漱溟的第一個夫人於1934年在鄒平去世。梁漱溟
        為此寫下了一首平淡之中透著哀婉的詩:我和她結婚十多年,我不認識她,她也不認識我。
------      正因為我不認識她,她不認識我,使我可以多一些時間思索,多一些時間工作。
            現在她死了,死了也好;處在這樣的國家,這樣的社會,她死了使我可以更多一些時間
      思索,更多一些時間工作。
            梁漱溟的第二次婚姻與前一次有著顯著的不同。
          1943年夏季,梁漱溟偶然遇到了比他年輕6歲的桂林教員陳淑芬,梁漱溟深深地愛上
        了她。他們的愛情成了一件聞名廣西全省的事情。桂林的報紙以幽默的口吻大量地報道這段
      頗具浪漫色彩的戀情。
            「究竟誰追求誰?」這個問題成了輿論注意的焦點。記者們為此往來穿梭於陳淑芬和梁
      漱溟之間。當人們向陳女士祝賀她贏得了梁漱溟的愛情時,她回答說:是他深深地感動了
        我,「敲開了我心靈的大門」。由此引出了這樣的報道:「新雙城記?」當時滿城都風傳梁
------  漱溟正在留鬍子,以便能在他的愛人面前顯得更像個男子漢。梁漱溟否認了這些謠傳,他
        說:「一個老新郎在婚禮之前總是要刮刮鬍子的。
          」梁漱溟的朋友們也對此事大事渲染,他們打趣說:梁漱溟「為我們這些中年夥伴們贏
        得了榮耀」。
          1944年1月,梁漱溟和陳淑芬在友人家中舉行了傳統的婚禮。當時在桂林的文藝界和
        學界名流大都參加了慶祝儀式。李濟深將軍是宴會的主持人,著名的劇作家田漢還為此寫了
      一首極富幽默感的長詩。
            當時的一位名流白鵬飛在宴會上講了一段很精彩的話:梁先生原籍桂林,……抗戰開始
      後方歸故里。但他在桂林並無家室。既無家室,何言回家。那麼最好就是著手建立家庭。敞
        開的心扉自然容易被人佔據。陳女士出閣甚晚,因為她一直要嫁給一位哲學家……於是她就
------  乘虛而入了。
            來賓發言結束以後,紛紛要求梁漱溟報告戀愛經過。梁漱溟答應了大家的要求:現在,
      我聽說談戀愛要花很多錢,下館子、看電影、看戲等等。但我卻沒有花過一分錢。我羞於談
        及此事,但的確連出去散步也沒有過。我也曾給她寫過信,約她在天氣好時一起去經山村的
      河邊散步。但那天恰逢陰天小雨。她是否會應約前來呢?我猶豫了一會兒,拿了把傘就出門
        了。如我所料,在半路上遇見了她。因為還在下雨,我們仍然無法去散步,於是我們終於只
      是在路邊的小亭子里坐了一會兒。
            梁漱溟說這樣的話,在他的一生中,怕是絕無僅有的了。由此可以想見這次戀情對他的
      影響。
            在婚禮上,梁漱溟還當場唱了一段「黃天霸」。而後對來賓說了聲「我去也」,便挽著
------  新娘興沖沖地走了。梁漱溟的第二次婚姻在相當的意義上可以說是十分完滿的。
            佛還是儒梁漱溟是一個很矛盾的人,但是他的行為卻又自始至終表現得超乎尋常的一
      貫。梁漱溟曾經自稱自己是:1.最討厭哲學,結果自己也講了哲學;2.在學校里根本未讀過
        孔子的書,結果講了孔家哲學;3.未讀過大學,結果教了大學;4.生於都市,長於都市,而
      從事於鄉村工作。
            儘管梁漱溟一生以承繼儒家的道統自任,但當人們把他作為儒學第三期復興的象徵而與
      熊十力並提時,他卻又極認真地將自己與熊十力加以區別:我與熊先生雖然同一傾心東方古
        人之學,以此相交遊、共講習者四十多年,蹤跡之密少有其此,然彼此思想實不相同。熊先
      生應歸屬儒家,我則佛家也。
            在這裡,我們無法對他的深層思想背景加以分析,我們只想說,無論梁漱溟如何地傾心
------  於佛家思想,從他一生的行跡看,他最終還是一個「志伊尹之志」的真正的儒者,這從下面
        兩件事中,可以清楚地看出。
          1941年聖誕節,日本軍隊襲入香港。經過九死一生的掙扎,梁漱溟終於逃脫虎口。他
        乘船逆西江而上進入廣西。在安全抵達國統區以後,他在給兒子的信中寫道:前人云:「為
      往聖繼論學,為萬世開太平」,此正是我一生的使命。《人心與人生》等三本書要寫成,我
        乃可以死得,現在則不能死。又今後的中國大局以至建國工作,亦正需要我,我不能死。我
      若死,天地將為之變色,歷史將為之改轍,那是不可想象底,萬不會有的事。
            這一番話,遭到了包括熊十力在內的許多的人譏評。而梁漱溟卻回答他的朋友說:「狂
      則有之,瘋則未也。」
            1973年,梁漱溟出席政協的小組會。小組裡的同事們不斷督促他發言或寫文章批判孔
------  子,而這正是梁漱溟堅決拒絕的。連續幾天,組員們對他那令人惱火的沉默進行指責,並嚴
        令他以某種方式表達。終於,梁漱溟同意公開表態,但他迸出的只有一句話:「三軍可以奪
      帥,匹夫不可奪志!」這難道真的如某些學者所認為的,是儒家傳統最後一次有意識的公開
        表現了嗎?梁漱溟真的竟是「最後的儒家」?這看來只有等待時間來回答了。
※人生有三件美事,讀書、交友、穿行於山水之間※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4 22:45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