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媽媽不肯放手,孩子會長成啥樣?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硨磲大爺 發表於 2017-3-14 03:49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作者丹媽,授權轉自公眾號經典圖畫書

  (ID:jingdiantuhuashu)

  上周丹媽分享的 ☞ 到底幾歲和孩子分開睡?知道晚了真的會後悔!一文中,談到了孩子獨立性的問題。

  我在碎碎念中有提到:分房睡絕不是衡量孩子獨立性的唯一標準。

  真正的獨立是建立在安全感被充分滿足的基礎上,是孩子主動進行的探索性嘗試。

  而當天被置頂的那則留言,卻深深的引起了丹媽的反思:

  

  一個孩子願不願獨立源自於「安全感」,可影響孩子獨立的另一個關鍵,還在於父母肯不肯放手。

  

  每一個不獨立孩子背後

  都有一個不肯放手的媽媽

  丹媽上周回老家,鄰居家的孩子已經9歲。可每次路過,我就看到他媽在門口追著喂飯,聽我媽說,他們家為了孩子吃飯這事,每天都上竄下跳。

  我還記得幾年前,我們去她家串門,當時孩子才2、3歲,我們好心勸他們放手讓孩子自己吃,卻被孩他媽一口回絕:「不喂他能好好吃嗎?自己吃弄得一身都是,還不得我收拾!」

  當時的我,對育兒還只是略懂一二,被她這麼一嗆,我也被洗腦了:「對啊,這麼小,估計連勺子都使不好,自己吃,還不得吃成個大花臉。」

  雖然之後也在無數育兒書里,看過讓孩子自己吃飯的重要性,但對於當時還沒親身經歷過孩子吃飯這事的我,還是有些半信半疑。

  直到有一天我看到了小蠻的視頻,一個靠吃飯就火起來的小胖妞:

  這是剛滿一歲不久的小蠻

  手勺並用又如何,吃到臉上又如何,劉海都淹到了西瓜里如何?

  當一大波媽媽都在羨慕:這娃吃飯真省心!卻又有多少爸媽能真的願意這樣完全放手讓一個一歲多的孩子自己去吃。

  

  不肯放手,是因為我們忽視了「體驗」

  不肯放手的父母,似乎一直不明白一個道理——孩子的一切發展,是來自於孩子自己的體驗,而非父母的說教。

  《愛與自由》一書中的這樣一個案例:一個2歲多的孩子嚷著要自己剝紅薯,媽媽不讓,說她沒洗手,結果,紅薯剝好了,孩子卻不肯吃,媽媽大罵孩子「折騰人」

  孫瑞雪的評價令丹媽印象深刻:孩子要的其實是自己剝紅薯的那個動作,那個過程,那個體驗和感覺,那是孩子內心的需要,是孩子心智發展的需要。

  她必須從剝一個紅薯開始練習如何自己做事,學習如何依靠自己,體驗如何走向獨立。

  可我們卻總是將孩子這些看似幼稚的嘗試看作是「折騰人」的無理取鬧。

  小蠻吃飯吃得這麼好,並不是來自於他爸媽有多會教,而是來自於她自己一次次看上去手忙腳亂,卻充滿好奇與成就的體驗。

  我想對於小蠻來說,吃飯在她眼裡從來就不是一件痛苦的事情,每一次成功的將眼前的食物放進嘴巴,都是一次超有成就感的嘗試。

  她也從來沒想過別人喂,因為即使自己吃的滿桌都是,媽媽也會用不干涉的做法,告訴她:吃飯是你自己的事。

  兒童的成長本就並不完全依賴父母的精細操控,他們對於自己的行為,本身就有調整完善的本能。

  一個智力正常的孩子,你放手讓他自己吃飯,過不了多久,他就會像小蠻一樣,自己學會如何使用勺子,讓父母越來越省心。

  而我鄰居家的孩子,同樣智力正常,卻因為從小被剝奪「自己吃飯」的樂趣和體驗,成了吃了一個厭食,拿起飯碗就犯愁的孩子,讓父母越來越操心。

  尹建莉曾說,檢驗教育手法是否得當的標準之一就是:你的教育對於孩子的自由意志和主動意識,最終是削弱了還是加強了;你作為家長是越來越輕鬆了,還是越來越脫不了手了。

  

  

  不肯放手,是因為我們誤解了「挫折」

  不肯放手的另外一個原因是,我們總把孩子那些不成功的嘗試,理解成了挫折。

  我們似乎總希望用我們的包辦替代,去讓孩子少走一些彎路,希望孩子事事順利。

  可這世界上,哪有什麼事能一做就會:哪個孩子學會走路之前不得摔幾跤;哪個孩子學會吃飯之前,不得弄髒幾身衣服;哪個孩子在交到朋友的之前,不得受幾次欺負,哪個偉人在成功之前,不得經受無數次失敗!

  挫折,一直是每個孩子成人成才的必經之路,而我們卻自以為是帶著孩子繞開。

  一直處在父母的保護中,走在父母安排中的孩子,他們很少有機會嘗試自己的想法,表達自己的觀點,感受自己的力量。

  他們跟隨著父母過度焦慮的態度,將未知都看作是危險的,將自己看作是弱小的。

  未來,當他們獨自面對困難,內心便有一個聲音悄悄念著:「你不會的,你不行的,你搞不定的,算了,還是逃避吧。」——這種心態,會比挫折的本身更傷害孩子。

  可是我們真能伴孩子一輩子,罩孩子一輩子嗎?

  母愛,並不是為了佔有,而是得體的退出。為了將來能退出的得體點,我們必須從現在就開始學會放手。

  咱們常常說放手放手,卻總覺得孩子還太小,放不下手:

  你今天操心他還不能自己好好吃飯,要親手喂,放不了手;

  明天你就會操心他不能自己完成作業,你要陪著寫,依然放不了手;

  未來,你還會操心他娶不到老婆,帶不好孩子,你還要給他安排相親,帶孩子……

  明日復明日,這一輩子你都放不了手。

  最後,不是養出個離不開父母的可憐孩子,就是成了離不開孩子的可憐父母。

  我們可以替孩子做所有事情,卻不能替孩子獨立。

  學不會放手的父母,最終可能會讓孩子成一個巨嬰,心理上的巨嬰。

  

  

  最後,丹媽想給大家再次分享一下這部皮克斯動畫短片,可能這個視頻在朋友圈流傳很廣了,但我每看一次感動一次:

  短短的六分鐘,卻對「放手」二字,進行了最完美的詮釋。

  孩子的成長,需要父母狠心的在身後輕推,也需要父母勇敢的在前面帶路。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放手讓孩子成長。我們總有一天會離開,在離開之前,讓孩子盡情體驗,適應挫折,練習獨立。

  在艱難險阻中生根發芽,那被挫折戳傷的傷口是他自己的,他那傷口長出的枝丫,是他自己的,那之後的枝繁葉茂,頂天立地,也會是他自己的。

  丹媽碎碎念     關於放手,有件事特別有感觸。上周叮噹一歲生日,老家還有兩個小男孩,只比叮噹大幾天,生日那天三個娃娃湊在一起玩。叮噹好動,滿屋爬個不停,上下樓梯完全不在話下,小屁股一挪一挪的特別靈活,摔倒了也能馬上爬起來,一個人能獨自玩上好一陣。這讓另外兩個孩子的家長很羨慕,但還是把孩子安安靜靜抱在懷裡,我問家長,為什麼不放孩子下來爬?結果得到的答案下是:地下臟、怕孩子磕碰不安全、不用爬到時候直接走就行了(但其實走之前是要爬滿500小時最好啊)。

  關於放手,種種道理我覺得大家也懂。對於孩子,說實話,我也有軟肋,做不到事事放手,比如孩子的吃飯,大多數時候我都是讓叮噹自己吃,吃得滿地狼藉,不過也會擔心孩子吃不飽,而忍不住去喂。雖然時刻警醒自己,要給孩子去犯錯去體驗的機會,但是當媽的,能忍住不操心,那才真是最厲害的啊。這點我們一起共勉!

  馬上過年了,這周會是我們最後一次團購,照例有兩套新書推薦給孩子們,另外,想問下,之前咱們團過的書,大家有沒有興趣做一次大補團?有的話我就儘快去聯繫出版社,爭取有貨的咱就補,寒假裡,讓孩子與書香為伴!

  本文作者丹媽,她是一名兒童教育心理諮詢師,同時也是一名擁有10年工作經歷的資深童書編輯。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26 14:06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