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這是我看過「尺度最大」的印度片,又甩了國產片幾條街!

[複製鏈接]
匿名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匿名  發表於 2017-3-12 07:32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說到亞洲電影的「尺度」,

  大家最先聯想到的肯定是日韓兩國,

  一個X出了標誌性的島國文化,

  一個是出了名的懟天懟地懟政府,

  且不說電影質量,光是電影自由,電影思想,就甩了我們幾條街。

  而今天小編要說的是一部印度的「大尺度」電影,

  看完后,真覺得印度也快要甩我們幾條街了——

  《炙熱》

  Parched

  

  電影上映於2015年,爛番茄新鮮度94%,

  

  豆瓣評分8.4,評分的還不到500人,

  這樣的好電影,知道的人太少,實在是可惜。

  

  蟲哥說這部電影尺度大,不僅是因為它對性的展示,

  更是因為它的母題——「女權主義的反抗」,

  要知道,印度是一個極度男權國家,

  變態到2012年轟動一時的公交車輪姦案發生后,不少人都認為「被強姦是女孩的錯」。

  

  what the f***!!!

  去年口碑炸裂的女權電影《摔跤吧!爸爸》,

  也僅僅將關注點巧妙委婉地放在女性成長、教育上,

  

  而電影《炙熱》直接觸及到了印度女權問題的最深處:

  家暴!強姦!非人對待!

  簡直就是公開在捋整個社會的逆鱗,

  真勇敢!

  

  《炙熱》的故事圍繞著三個關係很好的閨蜜展開,

  主角之一,拉妮,是一個32歲的寡婦,卻有一個17歲的兒子。

  十來歲嫁人,丈夫家暴她,還在外面養情婦。

  

  丈夫車禍死後,她謹守男權傳統,15年沒有碰過男人,

  抵押房子湊彩禮,給兒子娶了個小媳婦詹琪,

  她將所有希望都寄托在兒子身上,

  可她兒子卻不學無術,每天偷錢吃喝嫖賭,

  還當著她的面罵她「婊子」。

  

  拉妮的好朋友,拉蕎,是個漂亮開朗的女人,

  卻因為沒有孩子,而被人不齒,

  丈夫一喝醉酒,就毒打她,幾乎以強姦的方式和她情愛。

  

  在他們的心中,沒有孩子好像就是女人的錯,

  甚至不知道男人也可能不育,

  

  她在朋友的幫助下,和另一個男人發生關係,

  平生第一次感受到了暴力以外的情愛,

  當男人滿懷崇敬地跪在她身邊時,她捂著臉哭了。

  

  拉蕎懷上了孩子,丈夫知道后將她一陣毒打,

  原來他早知道自己不育,卻一直將錯推到拉蕎身上。

  最後一個女主,碧琪麗,是個舞女,

  賣藝且賣身,

  

  男人對她百般獻媚,背後又唾棄她的低賤,

  參加拉妮兒子的婚禮,被所有人鄙視,

  看似真心愛她的男人,卻想成為她的新皮條客,順便佔有她。

  

  她嫵媚性感,生活著恣意坦蕩,

  其實卻是最受壓迫,最不自由的一個。

  在極度畸形的男女關係中,

  女人成了男人發泄性慾和憤怒的工具。

  

  受教育的女人,被人們視作魔鬼,

  為女人爭取權利的男人遭到村民群毆,

  女人能夠賺錢,能獨立生活,被丈夫視作恥辱。

  

  這些都不是最可怕的,

  最可怕的是,女人們默認了這些行為,甚至成為這些罪行的幫凶!

  片中有一個被夫家所有男人輪姦的婦女,她躲回娘家,

  

  最後卻被母親親手送上了回夫家的車,

  一個社會的畸形,絕不只是一個人或者一類人的錯,

  所有漠視,默認的旁觀者,都是罪人!

  而被禁錮者身上的枷鎖一旦出現裂痕,便會一發不可收拾。

  一無所有,且被壓迫最深的碧琪麗,最先意識到了深藏於她們潛意識裡的不公,和歧視。

  

  

  

  

  於是幾個女人站在高處大罵「去你爹的,去你兒子的」,

  這是反抗的開端!

  

  拉妮開始解放自己,接受手機認識的那個男人,

  面對兒子的頹廢、無賴,和對詹琪家暴,

  她不再無視,將兒子趕出家門,放詹琪離開,去和相愛的人一起生活。

  

  拉蕎懷孕被家暴時,終於指出丈夫的醜惡,

  

  當丈夫身上著了火,她拉住了想要去搭救的拉妮,

  目睹丈夫被大火吞噬,

  然後找到碧琪麗,三人連夜逃走。

  

  

  即使未來一片渺茫,但

  「從現在起,

  我將交由我的心來決定」

  拉妮的一句話,道出了女權(即平權)的真諦,

  不是將男人踩在腳下,也不是頂半邊天

  而是正視自己的心,正視自己的情感,慾望,需求,

  自我尊重,並被他人尊重!

  而這樣一部電影,如果拍的是國內,妥妥的是禁片,

  可天朝難道就沒有相似的現實嗎?

  有,但我們看到的是三觀盡碎的《嫁給大山的女人》,

  

  藝術,是社會的鏡子,

  當他人的電影藝術已經發展成社會的照妖鏡時,

  我們望著他們的鏡框,還在說「不必追」,

  電影的悲哀莫過於此……

  而如果說電影人是塑造制這面鏡子的工匠,那麼影評人就是磨鏡人,鏡子想要亮,兩者的良心缺一不可,這是蟲哥的信仰。

  如果一定要給這份信仰加上一個期限的話,我希望是至死方休。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3 04:23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