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袁剛:國家治理現代化離不開政治體制改革

[複製鏈接]

984

主題

1084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治國之難,在於治吏;吏治之難,在於治腐。物慾無法根除,但腐敗

Rank: 5Rank: 5

積分
12462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全面深化改革」,規劃了60多項改革任務,提出國家治理體系和能力的現代化,政學界將其稱之為「第五個現代化」。但我們也發現,先前經常提及的政治體制改革,自后就不怎麼再提了。
   只提國家治理現代化,不提政治體制改革,是否妥當?國家治理現代化是否包含政治體制改革?如果包含,如何界定?為什麼不提了呢?也或許是存在某種誤區,認為政治體制改革既改不動,還是不提為好。
   我們知道,鄧小平對政治體制改革講得最多,改革開放雖然採取了先經濟后政治策略,但鄧小平說過,改革最終是否成功,還是取決於政治體制的改革。鄧雖然強調中國不搞西方三權分立那一套,但也說50年後中國要象香港一樣進行「普選」。注意,普選制馬克思早就說過。鄧小平在世時,農村基層廣泛進行過民主實踐,搞村民「海選」,當時譽為「草根民主」。有一種說法是先選舉村民委員會,成熟後上升到鄉、鎮,再到縣或更高,自下而上實踐民主,走中國特色的民主化道路。
   鄧後的三、四代領導集體,在民主實踐方面雖做得少了,但口頭上還是說政治體制改革的。現在不提了,有何深意?「草根民主」也不搞了,其意何在?是不是換了說法,有新的舉措,統一都包括到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裡面去了呢?這是值得思考的問題,也需要說清楚。
   鄧小平對政治體制改革的前景講得較模糊,但改革的對象是蘇聯模式,則講得很清楚。前幾天我參加了一位學生的碩士論文開題,他寫蘇聯農業體制改革,說中國農業改革成功了,蘇聯失敗了,敗在沒有向中國學習,「幹部執行不力」。我不同意他的論點,中國農業改革只是初步成功,現在的問題仍然很大。蘇聯農業其實就是蘇聯政經模式的縮影,計劃經濟和官僚政治相疊,通過行政命令搞經濟。蘇聯集體農莊有3千萬農民,3百萬幹部,糧食收成從未達到革命前1913年的水平。美國只有3百萬農業工人,沒有幹部,打的糧食卻多得要大量出口,美國農業高度市場化,有種子公司、儲運公司等做專業化的服務,不設行政幹部,反而效率頗高。蘇聯那麼遼闊的國土,廣袤的黑土地只要把種子撒下去,就會有收成,卻糧食不夠吃餓死人,說明蘇聯體制的確很壞!我國以前學蘇聯搞人民公社也餓死人,改革也首先從農村突破,取消人民公社,實際上就是破除蘇聯模式。
   蘇聯模式兩大扛桿,即計劃經濟和黨政幹部官僚體制。計劃經濟因餓死人是被批臭了,但黨政幹部官僚制治理,近年來在我國反而有強化的趨勢。我國的黨政幹部多如牛毛,改革之初對於蘇聯模式的以黨代政、黨政不分、政企不分、高度集權的官僚主義,有過批判,十幾輪精簡機構的改革,也壓縮了黨政部門機關,現在又搞簡政放權,但幹部數量始終未見減少。所謂國家治理體系的主體,始終都是幹部,不管現代化不現代化,依靠的還是黨政幹部,如今農村甚至有了「大學生村官」,應該說還是官,說穿了還是「官本位」,是人治而不是法治。先前有一首歌:「蘇區幹部好作風,自帶乾糧去辦公」,其實中國農民種地幾千年,自己種得好好的,無須幹部來「辦公」,管你作風好不好,帶不帶乾糧,還是少來為好。我們看到,現在農村不再提村民自治了,也不搞「草根民主」了,反而在加強黨支部建設,村支書管事,成為準幹部,且是有工資補貼的。所謂加強執政能力,也變成了強化黨政幹部官僚制治理,是強化舊體制機制,仍然是官本位的邏輯。
   國家治理體系和能力的現代化,重在加強執政能力,不提政治體制改革,難道就只是強化國家能力,強化黨政幹部的掌控力嗎?這到底是改革還是走回頭路呢?學術界對此討論,不能流於空談,不能坐而論道不接地氣,無視黨政幹部多如牛毛只增不減的事實,蘇聯模式黨在國上體制,到底應該強化還是弱化,所謂簡政放權,能不能落到實處,加強執政能力搞成高度集權,能說是深化改革嗎!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2 20:28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