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不要讓色彩斷層毀了您的照片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硨磲大爺 發表於 2017-3-8 06:06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在學習如何處理圖片色彩斷層之前,我們要先了解什麼是色彩斷層,對圖片帶來了什麼樣的影響。接下來再來學習如何進行處理。

  1什麼是色彩斷層

  通過下面這張圖片,我想大家應該可以直觀的了解何為色彩斷層。可以看到畫面中本來應該過度均勻的湛藍天空出現了一條一條的分離明顯的色彩帶,這就是我們所說的色彩斷層。

  

  色彩斷層多發生在純凈的漸變物體中,比如黃昏天空,棚拍背景,光線投影等等。

  色彩斷層的原因,是圖像的色彩深度不足以表現微小的漸變,因此本該平滑的漸變變成了下圖般一塊一塊的斷層。

  

  打個比方,本來平滑的漸變應該是

  0,0.25,0.5,0.75,1,1.25,1.5,1.75,2,2.25,2.5。。。

  但是由於圖像色深不夠,導致小數無法顯示出來,所以上面一串數字就成了

  0,0,0,0,1,1,1,1,2,2,2。。。

  色彩斷層有時在小圖中還不明顯。

  

  但是在大圖中它就會變得特別引人注目。列印過程更會突出這種色彩斷層現象,毀掉一張攝影作品。

  

  為了更好的觀察色彩斷層現象,我們一般會建立一個solar curve觀察曲線。這種曲線長得很像正弦函數,可以誇張的突出局部變化,讓攝影師發現很多不容易觀察到的瑕疵。

  比如這張圖片建立正弦觀察曲線后,就突顯出了好幾個很難察覺的臟點。

  

  正弦觀察曲線下的照片天空,漸變斷裂的情況非常明顯。

  

  2如何盡量避免色彩斷層

  上面提到過,色彩斷層的成因主要是圖像色彩深度不夠。色深越低的圖像,原始信息越少的圖像,比如8位的JPEG,運算時越容易出現斷裂的漸變帶。

  因此我們前期應當盡量使用無壓縮或者無損壓縮的raw格式拍攝。光比很大的時候,盡量包圍曝光再後期合成,而不是單張高光-100。

  後期處理時,能在ACR、Lightroom等Raw處理器中進行的調整,就不要推遲到Photoshop中再操作,盡量利用raw文件的強大信息量。

  Raw處理器進入PS時,使用16位的色彩深度。在ACR中,你只需要點擊界面最下面的一欄字,然後在彈出的設置面板中,把色彩深度調整為「16位/通道」。

  

  這樣我們在從ACR進入PS的過程中,raw文件會被轉化為16位的圖像,標題欄最後會顯示「RGB/16」,而不是8點陣圖像的「RGB/8」。

  

  在raw文件和16點陣圖像中操作,可以大大減緩色彩斷層的發生,卻也無法完全避免。有的時候後期壓暗提亮、HSL調整、降噪等操作,無可避免的還是會產生斷層,只有再用其他的辦法修復了。

  3如何修複色彩斷層

  圖像領域我們可以用仿色(Dithering)的辦法來掩蓋色彩斷層。

  所謂仿色就是仿造顏色,主要目的是用較少的顏色,來表達較豐富的色彩過渡。仿色使漸變中的各種顏色不再是一個個生硬的色塊,而是互為交融滲透,這樣在人眼的整體視覺效果中就會形成平滑、自然的過渡,就像是自然條件下人看到的顏色一樣(百度百科)。

  

  比如上面的漸變,右邊的圖像和左邊一樣,都只使用了4種顏色。但左邊各個顏色間邊界分明,過渡斷層就很明顯。右邊由於我們在過渡帶把幾種顏色混合在了一起,視覺上看起來就平滑多了。

  那麼我們如何在Photoshop中模擬仿色運算呢?

  大家仔細觀察一下,仿色過渡中的一個個小顆粒,是不是有點像攝影師們的一位老朋友?

  

  沒錯,那就是噪點!

  所以聽起來有些不可思議。要解決色彩斷層問題,我們只需要往照片中相應的區域,加入顆粒噪點就行了。

  模擬仿色的加噪方式有很多。包括「濾鏡 - 雜色 - 添加雜色」、「濾鏡 - 濾鏡庫 - 噴濺」,「濾鏡 - Camera Raw濾鏡 - 顆粒」等等。我比較喜歡用最後一種方法。

  首先按住Ctrl+Alt+Shift+E(蘋果鍵盤Command+Option+Shift+E)蓋印可見圖層,然後打開「濾鏡 - Camera Raw濾鏡」。

  

  打開第七個面板 - 「效果」面板,找到「顆粒」一欄,往右拖動「數量」滑塊。拖動時密切注意圖像,你會發現照片中顆粒越來越多,慢慢的色彩斷層就幾乎消失了。這張圖像,我的增加顆粒數量大概在20左右。

  

  點擊完成後放大圖片,你會發現原來乾淨的天空中多了很多顆粒。

  

  不過好在色彩斷層幾乎看不見了,即便在正弦觀察曲線下,天空過渡也很平滑。

  

  當然天空中的顆粒感太突兀了一點,我又打開「濾鏡 - Camera Raw濾鏡」,然後在第三個細節面板中,增加「減少雜色 - 明亮度」滑塊的值到60,讓照片中的顆粒不要太明顯。(這步並不是要消除顆粒,否則我們的色彩斷層又會回來了,而是讓顆粒更好的融合在天空中,不要太明顯。)

  

  完成之後的效果(觀察曲線下)。左邊是處理前的斷層天空,右邊是處理后,過渡看起來平滑多了。

  

  最後一步,建立蒙版,讓剛剛的操作只作用在有色彩斷層的天空上,而不影響地面的細節。

  

  下面是另外一張類似的照片。

  

  添加顆粒前的天空(觀察曲線下),斷層慘不忍睹。

  

  添加顆粒之後(觀察曲線下),過渡看起來自然多了。

  

  4總結

  1. 後期處理時,天空、背景等漸變區域很容易出現色彩斷層現象。

  2. 使用Raw格式拍攝,盡量在Raw處理器中修圖,以及使用16位色深,可以延緩色彩斷層的發生。

  3. 我們可以用Camera Raw濾鏡-添加顆粒的辦法,後期掩蓋住色彩斷層。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7 03:56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