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感受美國校園文化---Special!!!

[複製鏈接]

173

主題

183

帖子

183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新新移民(六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83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alna7788 發表於 2003-11-19 00:48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我想我在圖書館已經夠久了,出去換換空氣。外面的陽光空氣、草坪、鮮花使我從沉思中回到現實中來,成為這裡的一部分。

  非常幸運,在我從原武漢工業大學畢業五年後,被現公司選送赴美國夏威夷大學學習工商管理。夏威夷以其大自然賜予的蔚藍的天空,清澈的海水,細膩的沙灘和雄偉的山峰成為世界遊人嚮往的地方,被譽為 「人間天堂」 。

  在夏威夷大學,每天時間都排得滿滿的:選修MBA課程,參加課堂討論,聽著名教授的講座,看校園文化展,來往於教室、圖書館、宿舍之間,呼吸著夏大自由的學術空氣,日復一日,透過觀察、省思、分析,去體驗美國的校園文化。

  學習(術)風氣

  初到夏大,感受最強的是夏大學生的學習風氣,這股極大的力量瀰漫在校園內外的每一個空間。人行道上,無論男生女生,各種膚色,步履匆匆;校園與露天咖啡座,隨處可見閱讀的人,透過書中字裡行間,蘊藏著濃厚的人文精神,再看看其密密麻麻的筆記,認真與用心程度可見一斑;學習、經濟、就業的壓力,使學生更加註重自我完善,求知慾旺盛,對市場經濟急需的新知識、新技能反映敏感;教室外,師生同學之間的談話,其嚴肅神情宛如在開研討會,真是印證了「沒有永遠的教室,只有永遠的學習」。行萬里路讀萬卷書是智者所為。我想這好學、嚴謹、認真的精神正是美國人尊嚴、財富與智慧的源泉。作為夏大學生,我們深深感受到這種精神的脈動。由於「新經濟」給人以一種工作安全感和一片樂觀的感覺,在與美國學生的接觸中,大多數學生對自己的現狀和未來充滿信心,相信自己具有頑強的毅力、強壯的身體、敏捷的身體以及合作和競爭能力,並且相信畢業之後能找到稱心如意的工作。

  來美國之前,有人告訴我,美國大學課堂很隨便,可以吃東西,可以把腳翹在座子上,可以隨便進進出出。其實不然。在法學院,教授慎密地講解案例,學生們認真地記著筆記,課堂上鴉雀無聲,講到精彩處,學生們發出回心的笑聲。討論案例是整堂課的高潮,不亞於法庭辯論。案例教學在美國大學的法學院、商學院佔有很大的份量。夏威夷州州長卡耶塔諾在千僖之年的賀詞中提到,要在新的紀年增加對教育的投入。美國幾屆總統都宣稱要成為教育總統,柯林頓總統在2000年4月發表的國情講話中提出,首要的事情是確保所有的美國人都得到世界上最好的教育。由此我想,一個國家要夠強才會有這樣的教育;或者反過來說,一個國家有這樣的教育,國家才會強。有的人沉醉於生活,有的人沉醉於提煉生活,而經過提煉的生活一旦從教育的殿堂降落於民間,便成為一種國民素質。

  教育的本質,是培養人的社會文化活動。而現代大學的本質,則是傳遞、應用、融合和創新高深學問的高等學府。現代大學扮演了文化的先鋒,掀起一次次思想波濤,以筆為旗,獵獵作響。正因為如此,注重學術,闡釋思想,就成了現代大學的一個重要的辦學理念。在夏大,幾乎每天都有學術報告,即便是三兩人參加(當然這種情況極少出現),報告人照樣興緻勃勃,沉醉在學術和思想的殿堂里。有一次,我去小型學術報告廳聽一個學術報告,報告人是美國著名的斯坦福大學的一位著名法學教授,題目是美國宗教自由與憲法改革。講座是晚上7點鐘開始,我想7點準時到應該沒有問題。沒想到了報告廳大吃一驚:大門緊避,門外擠者二、三十個人。上去一問報告廳已經坐滿了,有規定那報告廳不得容納多於186人,否則萬一發生火災會有危險。美國這方面規定得相當嚴。這時候門外已經聚集了六、七十人,我就藉機與他們聊了起來,一了解,許多人來自社會上的,有企業、政府部門,當然還有宗教界人士,他們都是沖著講者和講題而來。由此我想,在中國,大學所能影響中國現代化進程的,主要在於其思想文化。而一種精神氣質的喪失,一種思想資源的枯竭,是其他具體的科技成就所難以彌補的。在一切講究實用的時代,我們需要一點理想主義的光輝,需要一種把握時空的長視眼光。

  個性發展的教育思想

  人是萬物之靈,可貴之處在於他的想象。他能回顧過去,分析現在,預測未來。於是思想是人的特徵,是歷史和文化、哲學和知識的來源,也是政治和經濟活動、社會組織和生活方式的根據,思想是人的智慧的表現。正因為如此,美國大學極其強調個性發展的教育思想,課堂上,學生可以隨時舉手發言,反駁教授的觀點,發表自己的意見。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大約佔這門課分數的15%。上課時的發言,不僅能與教授及其他同學做多向交流,也能充分表現出學生的參與感,進而在教授的心中留下好印象。美國學生最大的特點是極具個性化和想象力,這從他(她)們的衣飾、髮型、談吐可以得到印證。不從眾,不跟風,努力做自己。在法學院,我被一個衣飾怪異,臉上蓄滿鬍子,年約五十的學生所吸引,與之交談。他告訴我,他還年輕,畢業后打算做律師。以他這樣的年紀在大學課堂里學習,從頭做起,在中國乃至其他一些國家是無法想象的。我想這與西方文化不無關係。我們知道,西方文化其實來自三個文化傳統,即希伯萊(猶太)文化的宗教,希臘文化的哲學,羅馬文化的法律,三者可稱之為西方文化的內涵和精神。希臘文化衰退後,重心轉向羅馬;羅馬衰退後,其法律傳統,轉移到歐洲各國。英國繼承羅馬帝國傳統興盛一時,英帝國衰落,今日政治、經濟和軍事重心轉移到美國。從一個中心轉移到另一個中心,如果說中國文化是好靜的文化,那麼西方文化則是好動的文化。好動的文化往往是好進取的文化,同時也是好強好鬥好侵略的文化。在課堂上,亞洲留學生很少發言,而美國學生則滔滔不絕,暢所欲言,當然這與語言有一定的關係。許多中國留學生擔心自己英語不夠好,害怕出洋相而不敢發言。

  更重要的是,我注意到,在美國社會,人們從小就參與許多互動的活動。美國小孩自小就熱衷於大量的課外活動,比如打少棒、參加音樂課程、加入男女童軍、參與戲劇製作、到朋友家過夜等,花樣繁多。他們無比的主動、投入,而且更顯著的是,他們從中發展社交技巧,同時樂在其中。華人或亞洲學生就知識層面和參與活動的廣博來說,均比不上美國學生,儘管他們考試分數不低,這個特質會使他們難於融入美國社會。

  美國的教育思想一方面鼓勵個性發展,另一方面也注重團隊精神、群體意識、社會倫理道德的培養。美國人向來以義工精神為傲,孩子從小就學習要為社區和個人作各種義務服務。現在大學的一項新趨勢是把義工精神跟正規課程結合,學生們一面當義工,一面拿學分。全美的大學正流行把教室擴展到社區。例如心理學系的學生幫助當地醫院為腦傷病人做康復,主修呼吸道治療的學生指導有氣喘病的青少年辦夏令營,語言系的學生協助當地小學生提供閱讀能力。根據統計,1999年夏威夷大學有30%的大學生修了所謂「服務學習」的課程。這股風潮部分來自盛行於高中的義工服務。過去十五年來,美國的高中生當義工的比例增加了三十六倍之多。1999年的一項調查表明,有75%的大學新生曾有過義工服務的經驗。許多人在申請大學時,除了考慮學校的聲譽和學生社交生活,也把義工和學習結合作為考慮條件之一。研究報告顯示,如能把服務與課程結合,在課堂上經由寫作和討論來反省義工經驗,有助於學生消化吸收課堂上學到的知識,而且寫作能力和成績都會進步。有的學校不只把社區服務與課程結合,甚至把社區服務列為畢業的要求之一。很多教授允許學生以社區服務取代傳統的研究工作。實踐證明,跟社區服務結合的課程不但給他們信心和努力的目標,也磨鍊他們的專業,為他們日後開啟更多的機會之門。

暢遊在現實的空間里

夏大校園文化健康、自然、樸實,從求租、求購的牆報廣告,到學生中心搖滾樂隊的表演,給人的感覺是那麼真實、現實,貼近生活。校園中,有人曬太陽,有人沉思,有人用餐,有人閱讀,三三兩兩的男生女生圍在一起吸煙。但每個人看起來都很認真、投入,各種組合的比例又很和諧,構成一副很自然、很美的校園風光。我喜歡這裡的寧靜、平和的氣氛,喜歡這裡兼容氛圍的學術論爭,喜歡每個人臉上那友善的神情,喜歡校工那誠實的態度,喜歡從人們臉上、身上感受到的強有力的內在節奏,喜歡路燈下悄悄滴落的小雨點,喜歡靜謐的夜。

對於我來說,在美國兩年的學習時間非常寶貴,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不僅僅是那些課程,那些大學排名榜的名次,還有那些「人」、學生、教授、管理人員,這些對我這一年有相當大的影響,而恰恰也是大學指南所反映不出來的。一所真正的好大學並非只有歷史,它每一分鐘都生活在現實中。富國不養懶漢,見不到怨天尤人的年輕人,也見不到高談闊論的逍遙派。在吃苦中長大的美國大學生們,沒有中國大學生們從小在父母的呵護下養成的嬌氣。除非上課的時候,否則很難見到成群結隊的大學生,他們大多住在校外,房租大多來自勤工儉學的收入。給我們上 >的老師約翰是一位不到三十歲的年輕人,他正在讀計算機專業。課餘我們閑聊,他告訴我,他的父親是一位農場主,很小他就鑽進玉米地幫父親幹活。上大學的開支全部靠銀行貸款,從銀行支取款額每簽一次名,都使他感到肩上的責任,同時又有自食其力的自豪。務實,似乎成了美國大學生們的學習準則。世界上的知識永遠學不完,首先學點實用的東西好生存。

同樣,大學教育只有貼近現實,反映最新科技成果,把握時代發展趨勢,才具有生命力。面對「網路經濟」時代,大學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如何創新?美國的大學進行了有益的、卓有成效的嘗試。一股強音,信息化強音,震響在時代的上空,激蕩於古老而青春的大學校園。自以電子計算機誕生為標誌的現代信息技術在大學校園逐步得到應用以來,信息化就一直伴隨著大學校園的成長過程。致力於信息化校園建設成為現代美國大學的重要任務。由於校園網路將行政管理、信息管理、教學服務、研究開發等各類系統連接起來,實現這些系統之間的信息交換和信息服務,給教師、科研人員和學生帶來極大的方便。比如,每學期的課程註冊,學生只要打開電腦進入校園網就可以知道這學期開的課程、開課教師、學分以及該課程的教學要求。開課教師的資歷在網上也可以查到,學生可以通過電子郵件與老師聯絡,註冊他的課程。在網際網路的用戶人數中,美國大學生的用戶人數遠遠高於其他群體而高居第一。電子郵件成為最有效的聯絡方式之一。如果男生(男士)對某位女生(女士)有興趣,想進一步溝通,最通常的方式是向對方索取電子郵箱,而不是索取電話號碼。至於教學方式,各個學院都普遍結合計算機網路,使用多媒體方式教學。由於多媒體是一種嶄新的前所未有的傳播媒介,代表著數字化媒體時代的媒介傳播特色,其已超出傳統平面靜態或動態的單一媒體形式,而成為多數形式媒體重組而成的互動性的作品,因此在教學上能夠達到形象逼真、充分利用數字資源的效果。

留學生群體

據一份資料統計,出國留學已成為當代大學生的一種主要選擇,大學生的首選之地是美國。在夏威夷大學,中國留學生大約有300名。中國留學生學慣用功、生活節儉以及濃郁的思鄉戀國之情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們大約在上午九、十點用早餐,基本上都是吃幾片烤麵包,喝杯牛奶。晚餐大約在晚上八點鐘。他們普遍習慣了每天只吃兩頓飯。到商場購物,他們十分注意降價的商品並精心計算價格,每到周末,他們都會到唐人街去購買一些便宜新鮮的蔬菜以及中國的食品。哪家商店的東西便宜他們會互相傳遞信息。課餘時間除了買菜做飯外,業餘生活簡單又貧乏。生活壓力和精神孤寂(特別是在節假日)是我們出國之前所不曾料到的。2000年的春節我們是在異國它鄉度過的。除夕夜,許多留學生從唐人街買會來「恭喜發財」、「福」貼在房間里,把房間布置得有中國過節的氣氛,反映出他們拳拳愛國之心。

客觀地說,能遠赴重洋到國外留學的中國留學生們,他們中的絕大部分是同齡中的姣嬌者。正因為如此,國家出台了許多鼓勵留學生回國的優惠政策。一些留學生也向我們諮詢,了解回國工作的具體政策細節。我們也注意到,美國各大學在中國招收留學生,有從研究生、本科生向中學生滲透的趨勢。我國相當一部分在國際國內大賽中獲獎的優秀中學生先後被美國的大學錄取。在與美國的人才爭奪戰中,面對這嚴峻的形勢,我們應當樹立憂患意識,努力為優秀人才營造一個良好的學習、工作、生活、創業環境。

夏大商學院的MBA課程在亞洲享有一定的聲譽,法學院也是美國律師協會承認和推薦的,其東西方中心更是美國國會重點投入的研究亞洲事務的專門機構。每年大約有200名來自亞太地區的專家、學者、政府和企業領導人、記者、教育工作者在這裡從事研究、講學、交流,與中心的大約80名研究人員一道,就政治經濟、社會和文化變革、人口變化、環境保護、能源開發等方面交換意見,進行合作研究,架起了東西方友誼之橋。中心每年還為美國和亞太地區的研究生提供全額獎學金到夏威夷大學攻讀學位。友誼、和平、避免衝突成為夏威夷人的精神和文化之一。文化的真正本質和意義在於從心裡厭惡一切骯髒的、卑鄙的、虛偽的、粗俗的東西,一切貶低人和迫使人的東西(高爾基語)。即便如此,當你同某些美國人的目光相遇時,你仍然能感受到一種擋不住的高傲和冷寞,那似乎是一種融貫在血液里的東西。大概我們缺的就是這個。

同美國的其他大學一樣,夏大也面臨著社會快速變遷帶來的危機,包括公立學校的人浮於事,效率低下,以及課程跟不上時代,老師忙於校外的事務,MBA知識面過窄等問題。面對這樣嚴峻的事實與挑戰,夏大進行了一系列的教育改革,包括多樣性的教學方法,更新教學內容,開設人力資源,企業道德等深受學生歡迎的課,重塑MBA精神,崇尚冒險與創業,鼓勵創新和團隊精神。面對來自各方面的壓力,夏大有著刻骨銘心的經驗感受:創新很重要,只有創新,才能在某些領域有所突破;團隊精神更重要,只有發揮團隊精神,才有可能在學術中形成大的學派,在高新科技中形成整體優勢。這種正視問題的勇氣和改革的舉措,贏得社會各界的讚許。作為夏大的學生,我衷心地希望她的改革獲得成功,在美國大學的排名靠前,再靠前些。
Life needs colorful spots.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4 21:39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