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AMD欲借Ryzen血洗晶元市場,你怎麼看?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硨磲大爺 發表於 2017-3-3 22:35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吳紫磨 ZOL中關村在線春秋四大戰役——齊晉鞌(音an)中之戰曾閃現過熱血爆棚的畫面——面對三郤統領、如日中天的晉國大軍,齊頃公姜無野縱馬馳騁語出豪邁:「兄弟們餓了嗎?把對面的廢柴都殺光,咱們好好吃TMD一頓早飯啊!」(余姑翦滅此而朝食)。雖然小姜同學最終戰鬥失利,但滅此朝食的成語卻流傳了下來,兩軍對壘之日,鬥志更強一方如果冀圖畢其功於一役「秒殺」對手,往往就會成為這個辭彙的描述對象。

  在我們年輕人熟悉的科技界,這種意氣風發、「滅你全家」的心態也是常常出現的,早年Zip格式的創始人一己之力拿下ARC,創造了單槍匹馬消滅一個行業的歷史;近年來Nvidia對ATI(品牌)、微信對米聊,也是剛剛逝去仍然新鮮的過往。就是我們今天的主角——AMD,在K7\K8時代也曾如此驕傲。酷睿2普及后,在桌面CPU領域,AMD曾經經歷了長期的沉淪。十年生聚,十年教訓,2017年 Ryzen銳龍處理器正式發布,在性能相近甚至更有優勢的前提下,產品性價比極為強勢。AMD此次捲土重來,引起了整個科技界的震動,其自身當有同樣的願景。

  

  絕地反擊滅此朝食?AMD Ryzen蕩滌晶元界 君子報仇 十年不晚

  十一年前的夏天,英特爾「扣肉」架構Core 2 Duo系列橫空出世,對彼時佔據市場領導地位的AMD Athlon X2系列處理器構成了極大的技術優勢。2006年年底,充滿爭議的「膠水」四核Core2 Quad 6600發布,讓AMD多年來再一次處於標誌性技術明顯落後的境地。依靠擁有一定進步的兩代翼龍架構,AMD在接下來的前五年還能贏得一定市場空間。在距離我們最近的五年中,AMD錯點了推土機、打樁機系列架構的科技樹,產品毫無競爭力,被媒體、用戶一致看輕,收穫了百般嘲諷,辛酸苦辣一言難盡。

  

  Ryzen系列處理器官方發布的數據非常亮眼

  再過十幾個小時,AMD Ryzen系列八核心處理器的首批媒體評測即將解禁,但在此之前,從官方發布會、各種民間用戶偷跑和「搞事情」的外國媒體三方渠道流露的信息已經基本可以描摹出他們的面貌。Ryzen 系列中八核CPU R7 1800X、R7 1700X、R7 1700都有與Intel同核心酷睿i7 6900K、i7 5960X正面對抗的性能實力,定價卻只有後者的幾分之一,功耗上甚至佔有相當的優勢,市場競爭力之強為十二年來桌面高端CPU所罕見。

  「打蛇要打七寸里」,AMD 卧薪嘗膽準備的Ryzen架構,有的放矢地瞄準了Intel憑藉優勢市場地位控制的中高端市場,將實力不俗堪與一戰的八核心處理器下放到對手四核到六核價位的價格區間,其目的顯然在於重振市場信心。八核R7系列的定價從上游也決定了整個Ryzen系列處理器的高性價比——即將到來的R5、R3系列處理器幾乎在每一個細分市場區間內都對Intel的i7、E3、i5系列處理器構成了極強的競爭優勢。Ryzen系列如若沒有在目前宣傳中未能顯示的其他重要性能項目中出問題,那麼將成為AMD 絕地反擊,滅此朝食的復興利器,勢必攪動多年來一潭死水的PC晶元領域。充分的市場競爭,既有利於技術的絕對進步,也有利於先進成果的相對普及,無論對於熱烈期盼的電腦發燒友還是依然緩慢前進的信息社會,都是重大利好消息。沸反盈天 滿城皆狂

  「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山」,第二次衣冠南渡后,南宋詞人對於「長安」「洛陽」意象的使用陡然上升到了一個高峰。在現實歷史上,南宋政權端平入洛、據關守河、克複三京的軍事行動就以洛陽等故都為目標,最終功敗垂成,直至滅亡也未能再度進取,令人遺憾。

  十年前AMD一敗塗地,是從單核性能被酷睿趕超開始的。十年來AMD之所以被網友戲稱為「農企」,除了他自身產品命名外,缺乏進取,無法在單核性能上獲得突破,就是最大的罪狀之一。十年來AMD在CPU市場上苦苦掙扎的現象,正如南朝諸多小朝廷曾經的頹廢一樣令人悵惘,AMD處理器恢復優勢單核性能的目標也正如南朝文人心中的「長安」、「洛陽」一樣可望而不可及,被視為勢必登天還難。

  

  洛陽不只有龍門石窟 也是兩宋「西京」  宋朝人扯淡怨念的目標

  筆者的一位朋友坐擁雙路E5 2689 V4至強處理器,曾感慨過——「AMD要追上Intel 五代i7的單核性能,IPC指令單核性能少說要提升百分之五十,困難的話要百分之七十,你覺得可能么?」然而事實就是這麼充滿戲劇性,在前幾天的北美髮布會上,AMD官方宣布Ryzen架構的IPC指令性能提升百分之五十二,大大超乎預期,幾乎追平了目前Intel高端i7 Broadwell架構實際水平。單核性能的攻守易勢,代表著處理器市場上的江山鼎革,大勢逆轉。AMD在科技媒體和民間網友心中的形象,也一夜之間從苟延殘喘的小朝廷變成了元末明軍、人民解放軍等等歷史上起到進步作用的先進勢力,彷彿成了大家的救星。

  

  網友的辛辣嘲諷不夠文明 卻很有衝擊力

  熱心的貼吧網友和DIY論壇用戶,甚至戲謔的對目前購買性價比較低的i7處理器用戶發出了不太莊重的嘲諷,視他們為不幸中招的可憐人,用「頭堵開國禮炮」(意為1949年加入即將敗退的國軍)來形容他們。在年輕人群體中,這種不夠嚴肅的扣帽子傾向當然值得深省,這是社會學家和教育家的任務。但這個標誌性的形容只是AMD Ryzen發布后輿論形勢的冰山一角。

  在各大硬體論壇,連續一周以來,Ryzen都是「屠殺版面」絕對的關鍵詞,每天神擋殺神,千軍辟易,讓NVIDIA、高通、乃至小米等等各路平日頭條爭勝強勢品牌的產品、新聞、消息全部成了邊緣的透明人。幾乎所有以電腦為核心的討論版面上,大家都在討論和Ryzen相關的問題,一改之前用手機、平板、ARM吸引眼球的亂象。

  

  興奮的網友紛紛加入「狂歡」

  一系列綿延不絕的問題被拋出——Ryzen用什麼主板?Ryzen支持多高頻率的內存?AM4主板扣具都有哪些散熱器廠商支持?R7 1700是不是比R7 1800X性價比更高?首批主板預定量有多少?第二批何時發貨?。。。。 凡此種種,不一而足,很多最近才關注PC的用戶生生被嚇到了,即使是略年長的發燒友也已經多年未見如此熱鬧的景象。

  有很多曾經的AMD粉絲,在娶妻生子,冷落電腦多年後看到Ryzen,毫不猶豫的祭起了壓箱底的私房錢支持一下心愛的「農企」;有很多被迫忍受Intel 高昂多核CPU定價的工作用戶寧肯虧損數千元出掉自己的E5和i7,也要表達對「農企」的擁護;更多的即將裝機的用戶,一下子陷入了搖擺,要不要等等,等Ryzen驗證了自己的實力再看?

  

  討論Ryzen 和Ryzen的競爭對手 屠版多日

  閑魚市場上,前一波囤積奸商和高價購入E5的折騰用戶叫苦不迭,許多藏著掖著不肯拿出來出售的E5 2666 V3、E5 2667 V3、E5 2689 V4等較有性價比的廉價E5多核處理器被拿出來販售,凡是十二核心以內、Cinebench R15成績在2000分以內能被R7 系列超頻追上的型號統統都在直接殺傷範圍內。Intel即將給i7 系列桌面處理器降價的謠言還在漫天飛舞不曾落地,沒有抵禦風險能力的用戶已經做出了用實際行動砸盤「E5 大船」價格市場。

  有人歡喜有人愁,冰火兩重天的景象在Ryzen評測成績全面解禁前上演。很多不甘心或是信仰堅強的用戶也在逆反心理下發出自己的反擊聲浪,從貼吧到知乎到論壇到微博,不成熟的粉絲們或嘲諷AMD是PPT大廠,或批判為Intel說話的是囤積散片的奸商。口角處處可見,硝煙味道一日濃過一日,面對Ryzen,坊間沸反盈天,滿城皆狂!天下苦秦久矣 一朝盡覆

  從公允、客觀、中立的角度講,個人有追求個人生活的選擇;企業有追求企業利潤、長遠發展的自由。企業和商家在競爭中採取何種博弈策略,是自身利益驅使的正當行動,本無可厚非。不過地球是圓的,環球同此涼熱,作為科技企業,提高技術水平、提高生產力、造福人類並不見得就是空話,是有實實在在能力兌現的目標,很多企業也是這樣自我定位宣傳的。大型科技企業的公益形象,莫不以服務社會、推動用戶獲得更高品質產品服務為榮,而很少敢於反對這種「政治正確」。

  

  I/A對戰是二十多年的PC歷史主旋律

  充分競爭並不見得是每一個市場領域的常態,實際上由於產品技術生命周期的客觀循環,充分競爭的階段往往相對時長並不是很長。有很多領域,市場很快進入了雙雄對決或者三國爭霸的寡頭格局。具體到PC處理器層面,自從Intel 打破486的許可傳統推出奔騰處理器后,Cyrix、德州儀器等X86處理器廠商無以為繼,最終只剩下AMD和改頭換面悄無聲息的VIA存留下來,事實上形成了Intel和AMD對壘的「歷史進程」。在AMD挑戰英特爾的過程中,曾經佔據過很多主動,但並未能在市場層面獲得相應地變現。

  

  Intel擁有製程工藝優勢 更強的優勢是PC渠道整體掌控

  有些常年關注PC信息的朋友,可能還會記得之前歐盟審判的一場官司。那場公案有關Intel與聯想、惠普、戴爾等OEM廠商的關係,雖然最後沒有起到真理越辯越明的效果,普通消費者仍然如同霧裡看花一般難以判斷Intel在其中扮演了什麼角色,但至少從一定層面反映出一家獨大的市場格局確實對終端消費者不利。

  

  對Intel不感冒的行業人士其實不少

  在Ryzen發布后,有一些同Intel積怨已久的外國媒體被激起了塵封的記憶,專門撰文批判「Intel做了哪些惡」。他們羅列出早年間Intel和一些測試軟體廠商的「罪狀」,用以進行排他性競爭。這些陳年往事的具體是非曲直,不是筆者個人能夠判斷的,對普通消費者的認知也沒有太大實際意義。不過,即使是最不敏感的消費者,如果他從2011年起稍微關注市面關注度最高的i5、i7處理器性能測試對比結果,都會發現連續七代酷睿架構,每次迭代的同頻通核心性能提升越來越弱,甚至到了第七代這裡乾脆消失了,只剩下了頻率提升。主流的消費級處理器核心數量一直停留在四核心,早在十年前就被舉起的PC應用生態多核化大旗稀里糊塗的就走進了歷史的垃圾堆,以至於一直到2017年的今天還有大批「不明真相」的粉絲用戶高呼四核高頻i7 CPU就是歷史的終結。這樣的趨勢是廠商們願意見到的嗎?是期待明天會更好的用戶們期待的嗎?是看著阿西莫夫科幻小說長大的三代PC用戶群體為此感到高興的嗎?

  

  十三年來Intel 與AMD的市場佔有率變化趨勢

  從Ryzen即將上市前夕,許多用戶即使割愛也要換門的表現來看,主流人群即使並沒有對領先的CPU廠商做出惡語評價,但也有著自己格外熱烈的情緒表達。不論從媒體從業者、終端大客戶還是最普通的千千萬萬發燒友眼中,大家都讀出了一個共同的信息——期望看到一個更加朝氣澎湃,技術進步更快,好東西越來越便宜的PC市場。這也正是Ryzen架構處理器這次能夠引起如此之大反響的真正核心原因。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3 19:02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