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日本知名社交網站NAVER發表文章稱,最近在大學校園內有宗教團體假借社團名義利用新生心理開展宗教傳教活動。而在學生中,有一部分人特別容易受這些宗教團體的影響。 關鍵詞:大學生;宗教團體;傳教 開學典禮后,新生們將正式開始大學生活。然而,在美麗的大學校園,新生容易因缺乏朋友的陪伴感到孤獨,對如何適應大學生活也有一種不安感。最近在大學校園內就有宗教團體利用新生這種心理開展宗教傳教活動。本文將介紹哪種人容易掉進宗教團體傳教陷阱。 校園內的危險:大學新生要對新興宗教傳教保持警惕 說起宗教的傳教,不由得浮現出信徒在路邊拉住你提出上門拜訪的場景,最近這種情況也在大學校園明目張膽地出現。信徒自稱是社團成員勸誘你信教,使你不知不覺被洗腦的例子很多。 在日本的大學,有關宗教團體對大學生傳教的報道很多,有的甚至涉及到刑事控告,已成為一個受關注社會問題。(源自CYCLE新聞《筑波大學限制校園內宗教傳教活動》) 據日本全國大學生合作社聯合會發行的《大學生生活狀況調查報告》,在「大學入學后遭遇的麻煩」前三位中,第一位就是來自宗教團體糾纏不休的騷擾。(源自商業雜誌《等待興高采烈的大學新生的陷阱?社團實際是宗教團體……》) 傳教的方法有:聲稱是大學社團或者進行問卷調查;通過閑聊或有趣的話題拉近距離, 套取住址、電話等個人信息;通過如參加研討會或者合宿那樣的小群體活動進行傳教的情況也很多。(源自橫濱國立大學學生生活《警惕來自團體的傳教信息》) 什麼人容易掉進傳教陷阱 1.理想和願望很強烈 但想法很激進 「理想或願望很強烈」是宗教信徒常有的性格。因為理想或願望過於強烈,周圍常沒有共鳴的人。(源自BIGLOBE諮詢室《符合以下7種心理特徵的更可能掉進宗教圈套》) 2.那些說著「我不會上當受騙」的人 人作為一種比起實際發生的事情更相信自己所見的生物,說著「自己不會被那樣的宗教欺騙」的人反而是最危險的。(源自BIGLOBE諮詢室《什麼特徵決定人是否容易掉進宗教圈套》) 3.嚴肅的人 關心海外問題或社會問題的「嚴肅人」更容易陷入宗教信仰。(源自《心之自由4》) 一般來說,當不易變通、完美主義的人決定必須要這樣做的時候,更容易陷入傳教陷阱。(源自BIGLOBE諮詢室《被宗教洗腦的人有什麼特徵 與他人有何不同》) 4.與周邊群體疏離的人 感覺到自己與周邊群體疏離的人很多,他們常感覺到與世間合不來、與朋友合不來、笑得疏離、感到誰也不理解自己。處於這種情況的人傾向於尋求宗教的救贖也就不難理解。(源自雅虎智慧袋《容易陷入宗教的人有什麼特徵-覺得自己與周圍合不來……》) 5.為無法解答問題而苦惱的人 當無論如何苦惱都找不到答案的時候,偶然接觸到宗教很容易陷入某種強烈的宗教體驗中(宗教團體特有的詭計和自已的臆想),然後成為忠誠的信徒。(源自BIGLOBE諮詢室《什麼特徵決定人是否容易掉進宗教圈套》) 一旦認為自己尋找的答案能在宗教里找到,之後便逐漸地以宗教為看待問題的出發點。源自BIGLOBE諮詢室《什麼特徵決定人是否容易掉進宗教圈套》) 6.處於絕境中的人 當處於被戀人分手、得了不治之症等境況時,人容易對科學變得懷疑,從而投入宗教的懷抱。(源自BIGLOBE諮詢室《什麼特徵決定人是否容易掉進宗教圈套》) 7.較少撒嬌的人 在內心某處尋求能包容自己的存在,這樣的人尋求與宗教的連接的可能性會更高。(源自《女性的美學》之《女性擁有更高的危險傾向掉進宗教的圈套》) 8.孤獨的人 在演講會中與團體大喊「……萬歲」「教主大人萬歲」能喚起一體感,孤獨者能暫時感受到孤獨情緒的消失。(源自BIGLOBE諮詢《被宗教洗腦的人有什麼特徵 與他人有何不同》) 9.父母熱衷於宗教 家庭中父母有對宗教的信仰,他們的小孩對宗教的傾向性更高、疑惑感更少。(源自BIGLOBE諮詢室《符合以下7種心理特徵的更可能掉進宗教圈套》) 拒絕宗教洗腦的方法 1.不建議以已信仰別的宗教為託詞 以「已經信仰了其他宗教」「我家祖祖輩輩都有信仰的宗教」為託詞拒絕傳教者的洗腦其實是不起效果的。(源自雅虎智慧袋《求助:拒絕宗教洗腦的方法》) 用「除了我信仰的宗教外其他都是邪教」這樣的理由脫身也是不行的,因為會引起誰的宗教才是邪教的爭論,反而起到反效果。(源自雅虎智慧袋《求助:拒絕宗教洗腦的方法》) 2.還需靠自己的意志 沒有絕對正確的拒絕方法,歸根到底還是看你的意志力。(源自雅虎智慧袋《求助:拒絕宗教洗腦的方法》) 最重要的是必須要表示拒絕。首先自己要下定決心,要是態度曖昧對方反而會乘勢而為。(源自新員工問答《如何拒絕公司里前輩的傳教》) 3.巧妙使用「先不否定…但是…理由…最後拒絕」套路回應 找一個讓對方感覺「這樣的話也沒有辦法」的借口,即使那是謊言,也是為了不傷害對方的權宜之計。 高明的拒絕套路「先不否定…但是…理由…最後拒絕」能應用在很多場合,重點在於,先從接受對方開始拒絕,既然對方認為宗教很好所以來勸你,先感謝對方的好意再進行拒絕是一種禮貌的做法。
原文網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