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想要和平,就要準備戰爭!與中國開戰不可思議之議​(二)

[複製鏈接]

781

主題

1119

帖子

5174

積分

二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5174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紅遍大地 發表於 2017-2-28 12:34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2017-02-23 戰略前沿技術
  
  

  本文由信息與電子前沿(ID:caeit-e)授權轉載

  雄心勃勃首先應該考慮交戰雙方之間的平等,所有的王子從目前最大的優勢可以期待獲得某些領土,這不會支付戰爭的利息費用,而其全體居民甚至沒有方法知曉在行動中喪生的公民數量。

  ——腓特烈大帝

  目  的

  關於如何與中國開始並進行戰爭的研究和意見中,很少有關於戰爭的規模和後果的嚴肅分析,至少公開資料是這樣的情況。這是一個巨大的缺失,因為中國與美國對於多個地區爭端存在嚴重分歧,這些分歧很可能導致軍事對抗乃至軍事暴力,另外,這兩個超級大國都有龐大的軍隊、堅實的工業基礎,和眾多的人員,可以在大範圍的陸地、海洋、空中、太空和網路空間進行長期的激烈戰鬥。本研究旨在填補這一空白,思考美中戰爭的突破口,通過調查中美之間戰爭可能採取的每一個可選路徑、每個路徑對這兩個國家的影響,以及如果發生戰爭,美國應該進行的準備工作,和採取的平衡美國戰爭目標與成本的方法。本研究不僅考慮了軍事因素,而且考慮了從2015年到2025年時間框架內的經濟、國內政治和國際政治因素。對美國陸軍的影響意義深遠。

  雖然我們的主要受眾包括美國政策制定者和策劃者,我們希望他們的中國同行也仔細考慮一下與美國進行戰爭的可能的路徑,以及戰爭後果,因為戰爭可能會摧毀現代中國所取得的大部分成就。沒有跡象表明中國已經對戰爭的潛在影響給予了嚴格的關注。

  基本原理

  需要認真思考與中國的戰爭會讓一切軍事技術的發展和相關原則變得更加緊迫: 用於瞄準敵方軍隊的感測器、全球定位、武器制導、數字網路、和其他性能已經先進到美國和中國軍隊彼此對對方構成嚴重威脅的地步。這創建了在敵軍襲擊自己之前打擊敵軍的能力以及理由。這勢必會影響兩國的戰爭計劃。軍事技術和策劃會因此造成一個偏見,認為戰爭一開始就是尖銳的、相互的打擊,雙方均有意獲得上風或至少拒絕另一方的要求。

  引用中國戰略家們之言:

  「[我]已經有可能在敵人做出回應之前,到達作戰目標。如果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軍)與一個高科技和強大的敵人進行戰鬥,我們必須攻克作戰意外。」

  這種信心和緊迫性的結合可能是錯位的,而且極其危險——不僅是對中國而言。

  所有戰爭計劃本身的危險是,它設定並限制了實際會發生什麼的預期。只有在軍事上佔主導地位的交戰國才能夠如此傲慢,而當涉及到中國時,美國不再佔據主導地位,它也無法如此傲慢。因為其軍事優勢與中國相比比較衰落,美國不能確信戰爭將會按其預期進行。中國軍事能力的提高,特別是反介入和區域封鎖(A2AD),意味著美國並不認為能獲得作戰控制,摧毀中國的防禦,而且如果爆發戰爭,它不一定會取得決定性的勝利。

  因為中美戰爭即使勝利也很可能代價極其高昂,它不大可能源自任何一方有預謀的襲擊。然而中美危機可能發生,並涉及引發敵意的事故或失誤。在美國干預的閾值以下,中國可能試圖恐嚇其鄰國,但是有可能對閾值在哪裡做出錯誤判斷。中國可能會低估在中國東海有爭議的領土危機中美國支持日本軍事的意願。此外,中國在其200海里專屬經濟區(EEZ)宣稱主權和美國堅持認為這些區域是國際水域以外的12海里之間的矛盾,在任何一方如果選擇執行其立場時,可能把軍隊置於近距離作戰的危險之中。

  關於中國和美國之間如何衝突的例子的觀點可能會導致戰爭出現在南中國海。為了支持幾乎整個南中國海主權領海隸屬於中國的證據,中國一直在建設人工島嶼、飛機跑道和其他軍事上有用的基礎設施——而且宣稱其周圍200英里的專屬經濟區。美國不會接受這個說法,因為它與美國的幾個利益相衝突:和平解決爭端的原則,公海自由原則,事實上,約40%的世界貿易途徑南中國海,菲律賓和其他美國的朋友期待美國不會容忍中國的單邊行動。因此,美國人已經在中國宣告主權並進行建設的海域大幅度發展海軍水面戰鬥人員。毫無疑問,中國將在這些有爭議的水域操縱軍隊,在這種情況下,中國和美國軍隊將露面、積極跟蹤或制約對方的軍隊。或者,如果出現危機,引發的風險造成無意的衝突可能加劇,很可能很大。此外,面對如此多的危機,雙方的政治領導人可能變得不那麼靈活,軍事指揮官可能會敦促支持升級,以阻止衝突或為衝突做好戰鬥準備。雖然目前的賠率強烈支持美國在南中國海的軍事力量,讓北京比華盛頓更容易讓步,但是中國的A2AD在這個方向上的改進和擴展可能讓危機更難以化解。與中美戰爭一樣可怕,它不能被認為是難以置信的。

  正如我們會看到的,戰爭的起因以及雙方對戰爭重視的程度可能會影響戰鬥進行的強烈程度和時間長短,雖然敵方行動是動態的、激烈的,超越了理性的預測。如果雙方都有實質性地發動戰爭的能力,沒有一方能獲得作戰優勢和控制,那麼會有曠日持久的激烈戰鬥的危險,代價慘重,儘管雙方都可能會策劃並期望戰爭會很快結束。這種情況下回憶起1914年的歐洲戰爭,當危機一觸即發——被攻擊之前自動執行軍事計劃進行攻擊,當時雙方的經濟相互聯鎖,而且雙方都預計戰爭會很快結束。隨著戰爭激化、傷亡人數上升,和領土不斷丟失或贏取, 交戰國發現他們自己的戰爭遠遠不止於一個涉及塞爾維亞民族主義者尋求結束波斯尼亞-黑塞哥維那的奧匈帝國控制的事件。現在,同那時一樣,後果可能是巨大的軍事損失(然後在步兵,現在在武器平台)和持久的雙方的經濟損失。

  總之,某些中美交鋒的風險將會導致戰爭,美國獲得軍事作戰控制的能力下降,雙方軍隊傳統的打擊軍事力量的能力(美國軍隊和中國軍隊均能定位目標和並摧毀對方),兩國經濟的易受攻擊性和長期戰鬥帶來毀滅性結果的可能性,需要有啟發性地但冷靜地思考中美之間的戰爭。因為由此看來,與中國的戰爭並不是難以置信的,可能是非常危險的,而且很有必要,美國必須為此做好準備。對中美戰爭的軍事要求已經明顯地描繪在美軍的戰爭計劃和作戰概念中(正如其在中國所做的那樣)。但更大的、取決於戰爭的強度和持續時間的國家需求,並沒有受到同等的關注。美國和中國都需要意識到戰爭的代價可能是什麼。如果常規打擊軍事力量能力的進步正在使戰爭更難以控制,領導人需要政治工具阻止戰鬥的破壞超過它可以獲取的利益。

  考慮的因素

  隨著美國軍事優勢的減弱,美國戰略家們必須考慮一系列意外事件(正如本研究所做的)和相應的要求。最近關於戰略決策的研究發現,戰鬥的持續時間能被事先規劃、得到控制和限制的這一不合理信念,在發動以失敗告終的戰爭中是一個常見的錯誤。分析了大量歷史案例后,蘭德公司的一項研究得出結論說,「自信敵人會遵照腳本和決策的結果可以得到控制,這無異於假設沒有風險。當這導致未能準備壞的結果時,結果可能更糟糕。」

  基本上,儘管是美國武裝部隊有戰鬥和勝利的計劃,但過度自信這樣的計劃,可能會對美國和平時期的政策、危機管理和戰時作戰都有不利影響。在最壞的情況下,不注意與中國的戰爭可能的路徑和後果的範圍,可能會導致美國措手不及。同樣地,中國將會極度錯誤地認為,提高他們的軍事能力使其與美國的戰爭處於可控狀態、並能獲得勝利,而且花費能負擔得起。正如我們將看到的,有可能是這兩個國家都不能控制、獲勝,或者承受未來的戰爭。

  矛盾的是,當雙方琢磨軍事策略意圖控制戰爭的時候,他們倒是減少了控制戰爭的可能性。兩國軍事官員對如何實現作戰優勢,或至少通過在衝突一開始就攻擊另一方的勢力範圍避免劣勢,進行了口頭的和書面的描述。考慮到「先發制人」的優勢和相應的危險,敵對行動升級的概率不斷增加,這增加了每一方發動戰爭的壓力,必須對避免戰爭與贏得戰爭進行權衡考慮。同樣地,我們將會看到,贏得一場戰爭的目標必須加以權衡包含其支出花費的目標。考慮到長期衝突潛在的軍事、經濟和政治成本,每一方都想快速獲勝。因此,中國強調需要打擊美軍的早期干預,然後限制隨之而來的戰鬥的持續時間和範圍,特別是通過阻止對中國本身的攻擊。反過來,美國作戰概念停留在獲得作戰控制、限制損失,並實現勝利的邏輯中,可能取決於在中國A2AD可用於全面使美軍喪失能力之前,使其喪失功能。

  這兩個國家強烈偏好避免長期戰爭,僅僅是出於本性的,鑒於預期軍事損失和其他成本花費。然而正是呼籲每一方努力而儘早地(也許先發制人)打擊對方軍隊的這樣一個軍事策略,可能對戰爭結束的妥協不利,並可能導致戰爭的延伸和擴張。考慮一下20世紀的主要戰爭,最先進行攻擊的一方——德國兩次和日本一次——激起了另一方的戰鬥意志,堅持不懈,並最終獲勝。事實上,明智的作法是聽從簡單的真實性,即最先攻擊並不能確保勝利。此外,中美戰爭的路徑可能不僅僅通過軍事行動來確定,還取決於經濟、政治、國際影響和壓力。我們將看到,戰爭持續的時間越長,非軍事因素可能會變得更加重要。

  中美戰爭很快就會結束的假設並不被支持,有證據表明任何一方將會迅速耗盡其戰爭——製造能力。中國與美國一樣有相當大的軍事、經濟、工業和人口結構的深度。如果中國在與美國的戰爭中很容易受到嚴重短缺的傷害,它可能是前線軍事體系——及其很大程度上逐漸被廢棄的後備部隊——的損失,——或者在石油供應中,約60%的石油供應靠進口,而且已經宣布戰略儲備只有十天左右。

  必要的資金與有形的實力一樣重要,是兩個國家政治穩定的磐石。首先,中國政府可能會在很大程度上忽略國內反對派,而美國政府不可能忽略。然而,中國政府的合法性取決於它能夠提供物質需求並提高全體居民的生活標準,這將被代價慘重的戰爭置於危險之中。正如政治意願可以決定一場戰爭的持續時間,戰爭的動態——軍事成功或失敗、傷亡、成本,以及預期進一步的戰爭可能會帶來什麼——能確定意願。在其他條件保持不變的情況下,軍事能力越對等,一方的意願就越不可能在對方的面前削弱。

  最後,承受損失與支持長期作戰的意願可能會受到對衝突結果的預期的影響。因此,戰爭的起因會影響戰爭的方式,包括戰爭的激烈程度和持續時間。考慮幾種可能會轉變為暴力的情況:

  • 中日在東海的領土糾紛發生衝突,而美國已表示,其與日本防務條約適用。

  • 中國煩擾在(和對)南中國海的領土宣稱——對抗菲律賓或越南,例如,——在面對美國堅持和平爭端解決和公海自由。

  • 如果北朝鮮發生崩潰,中國、韓國,或者美軍的不協調的軍事干預。

  • 中國威脅或使用武力恐嚇、侵佔台灣。

  • 海上事故,比如飛機被擊落,由於部隊在近距離作戰,也許在中國聲稱主權的專屬經濟區海域,但美國認為是公海。

  為了圖示說明,美國可能堅決願意通過戰鬥來阻止中國獲得對南中國海的控制,而中國可能尋求一種面對這樣的美國決心的和平解決的方法。相比之下,中國阻止台灣從中國獨立的決心,可能比美國想防止台灣與中國強行統一的決心更大。接下來的分析並不涉及中美爭吵的是非曲直,也不涉及他們將會引發戰爭的概率,但它確實認識到不對稱的利益可能會導致面臨損失時不對稱的解決方法。

  這些因素表明需要嚴密地調查中美戰爭可能會如何爆發,它可能持續多長時間,以及戰爭逐漸增加的成本和不斷變換的前景會如何影響每一方繼續戰鬥的能力和意願。一百年前,歐洲領導人和戰略家,已經形成聯盟並採用了,如果沒有自動,會很容易從對抗引發到戰爭的動員計劃,而後,通過假設戰爭將會很短暫,這既因為他們將會很快獲勝,也因為雙方想要在他們的軍隊和聯鎖的經濟體被摧毀之前結束戰爭,進一步犯錯。然而,四年來雙方任一方都在結束僵持不下的大屠殺問題上做出了退讓。中美戰爭將持有類似的危險:一方鼓勵先發制人的攻擊,而且相信戰爭將很快就會結束,並花費有限。這種想法可能會把危機變成衝突,而且如果戰爭發生,這種想法可能會讓美國措手不及,而且會證明戰爭會曠日持久。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4 16:29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