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中美開戰,誰的經濟損失更大?與中國開戰不可思議之議​(六):經濟損失

[複製鏈接]

781

主題

1119

帖子

5174

積分

二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5174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紅遍大地 發表於 2017-2-28 12:26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2017-02-27 11:11 1

  

  本文由信息與電子前沿(ID:caeit-e)授權轉載,文章來源:蘭德公司報告《與中國開戰:不可思議之議》

  經濟損失

  由於美國和中國經濟的規模、相互依存,以及全球一體化,中美戰爭對交戰雙方、東亞和世界的成本代價可能是非常龐大的。這些漏洞(易受攻擊性)是戰爭不太可能發生的主要原因,至少是有預謀的戰爭不會發生的主要原因,即使兩個國家可能會在一些地區爭端仍然存在分歧。儘管如此,戰爭還是應該(可能從危機管理不善)發生,經濟損失的規模將取決於其嚴重性和持續時間。與軍事損失相比,如果延長時間,甚至敵對程度輕微,可能會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害。但此處的重點是嚴重的敵對行動對經濟的影響。

  估計中美戰爭的經濟損失是,如果有的話,比估計軍事損失的難度更大,因為這樣的成本不僅取決于軍事發展,而且也取決於各式各樣的經濟參與者和市場的反應,以及國家控制的受限制程度:政府的政策反應,可能的經濟戰爭,工業企業的命運,對消費者和工人的影響及其反應,國際金融機構、債券和股票市場,以及第三方(即,貿易夥伴)。因此,接下來的分析是不確定的,而僅僅是說明在不同的情況下成本的類型和規模。

  總結當前的經濟條件:

  • 中國的GDP約為9萬億美元,以每年7%的速度增長,儘管許多經濟學家認為,經濟增長將會放緩,但另一些人認為增長率被誇大。

  • 美國GDP約為17萬億美元,以每年2%的速度增長。

  • 中國對美國的出口在2013年約為4400億美元,佔美國進口的大約20%,佔中國出口的20%,為中國GDP的5%。

  • 中國從美國的進口在2013年約為1220億美元,佔中國進口產品的大約6%,佔美國出口的8%,而佔美國GDP的1%以下。

  • 中國持有大約1.7萬億美元的美國債券,包括約1.3萬億美元的美國國債——大約佔外國持有的所有美國國債的25%。

  • 中國在美國的直接投資總額約為80億美元,相比之下,美國在華直接投資超過600億美元。

  • 國際貿易佔中國GDP的約45%和美國GDP的25%。

  • 中國消費佔GDP的三分之一(仍在攀升);美國消費佔國內生產總值的三分之二。

  關鍵不對稱一般包括中國更多地依賴國際貿易(特別是關於能源供應),特別是依賴對美國的出口,以及持有美國國債;美國對從中國進口的依賴,美國在中國的直接投資;以及美國消費佔GDP的份額更高。在考慮戰爭的經濟損失時,或許最重要的不對稱是在西太平洋密集和廣泛的戰鬥,這將破壞幾乎所有的中國貿易(占其海運的95%),而美國將主要遭受與中國的雙邊貿易的損失,以及在與東亞其餘地區的貿易損失,比中國受損的程度小得多。這可能被認為是戰區對貿易的影響。

  這個特殊的中國和美國之間的不對稱描繪在圖3.3的同心圓中。中心圓圈表示雙邊貿易(中美),中間的圓圈表示其他區域貿易,而外面的圓圈表示其他全球貿易。每個圓中所示的比例的比例表明該國的全球貿易份額。這樣的描述只是給人印象的,並不精確。

  

  圖3.3 圖解說明戰區對貿易的影響

  註: 中心圓圈表示雙邊貿易(中美),中間的圓圈表示其他區域貿易,而外面的圓圈表示其他全球貿易。每個圓中所示的比例的比例表明該國的全球貿易份額。大小的差異代表中國更多地依賴貿易。紅色代表在發生大規模戰爭時貿易極易受攻擊,黃色代表很容易受攻擊,和綠色代表不大容易受攻擊。大小的差異代表中國比美國依賴貿易更多。RAND RR1140-3.3

  圖中還顯示了如果戰爭爆發,貿易潛在的易受攻擊性。紅色代表在發生大規模戰爭時貿易極易受攻擊,黃色代表很容易受攻擊,而綠色則代表不大容易受攻擊。

  因此,中國與美國的雙邊貿易和其他區域貿易可能極易受攻擊,而對於美國,只有與中國的貿易將會大大受到影響。總體而言,中國大部分貿易(少量經由陸路的部分除外)容易在西太平洋海運貿易中中斷,而大多數美國貿易並非如此。正如我們將看到的,如果戰爭發生,這對GDP有不對稱的影響。

  中國貿易的易受攻擊性引發進一步的問題:

  美國是否將強行封鎖去往中國或從中國出發的非軍事海洋運輸和航空運輸?

  記住,雙方都有大量的能力摧毀船隻和飛機——反地面導彈和防空導彈、空襲力量、潛艇,和海面攻擊部隊,更不用說網路戰以及激勵使用它們。同時,美國有先進的感測器來區分軍事目標和非軍事目標,在戰爭期間它將專註於發現和跟蹤前者;此外,中國ISR沒有那麼複雜、辨識度不高,尤其是在遠處。這表明領空和海洋空間非常危險,也許範圍從黃海延伸到南中國海。假設非中國商業企業寧可失去收入也不願失去船隻或飛機,美國將不需要使用武力阻止來自中國或去向中國的貿易。中國將失去大量的需要途徑戰區的貿易。美國對商業航運的明確威脅將引起爭議、危險,很大程度上是不必要的。所以我們假定沒有這樣的美國封鎖。

  接下來的分析假設戰鬥嚴重,其持續時間(從T0到T1再到T2)將決定經濟影響的大小。粗略地估計成本,按照三個經濟功能:貿易、消費和來自海外投資的收入對GDP的影響進行分析。能源供應中斷對中國的影響被認為是貿易收縮的一個組成部分,因為中國消耗的大多數天然氣和原油是進口的。假設美國和中國經濟當前的條件、重要性和關係2025年在性質上不會改變(不像那段時間預期的軍事能力的變化)。

  只考慮直接的GDP損失;一直沒有嘗試估計戰爭對地區和全球經濟的影響,而且反過來,也沒有估計美國和中國經濟反彈的影響。還不包括按照se(例如,受損的基礎設施,丟失的軍事系統,立刻、長期照顧傷亡人員,被掠奪的資產),與GDP本身有較小的直接影響的成本,儘管這些成本可能相當大。

  我們沒有量化的因素可能實質上使中國損失比如下所示的損失有過之而無不及:東亞經濟的深化整合。中國與其鄰國(日本、韓國、台灣,越來越多的東南亞國家)的經濟是高度相互依存的,由於生產價值網路。大部分東亞的貿易由中間產品和組件組成:在被送入市場分銷系統之前,在一個國家生產的零件被運往另一個國家,去與其他地方製造的零件結合和組裝成最終產品。儘管這類集成促進了效率和生產力,使中國與其鄰國繁榮,比起傳統的終端產品貿易,這也加劇了東亞經濟體的易受中斷的傷害。只有克服很大難度和付出代價,中國可能減少其對這樣的聯鎖地區生產的依賴性。

  對GDP的主要影響源自貿易的損失。從經驗出發,我們最有信心估計中美雙邊貿易的崩潰,在戰爭過程中交戰雙方之間的貿易下降到幾乎為零。但是,重要的是也考慮到中國的區域貿易和其他全球貿易的損失,鑒於戰區的影響。如圖3.4和3.5所示,損失是否被局限於雙邊貿易或可能包括所有貿易,中國的GDP損失會有很大的差異。圖3.4顯示了GDP的影響源自貿易、消費和投資收益損失,儘管只有雙邊中美貿易的影響。圖3.5顯示了GDP的影響源自貿易、消費,和投資收益損失,有中國與美國的貿易,區域貿易和世界其他地區貿易的影響。曲線的寬度表示不確定性。與軍事損失一樣,T2被假定為一年。

  

  圖3.4 估計的對GDP的總影響源自雙邊貿易、消費和投資收益的損失

  注意:本圖表圖解說明了由於雙邊貿易、消費和投資收益損失,GDP可能在戰爭期間會減少的百分比。y軸的上限表示在戰爭伊始的GDP,隨著戰爭的繼續, 在每個時間點上的GDP都被給定為戰爭伊始的GDP的百分比。曲線的寬度表示不確定性,RAND RR1140-3.4

  

  圖3.5 估計的對GDP的總影響源自總體貿易、消費和投資收益的損失

  注意:本圖表圖解說明了由於總體貿易(雙邊貿易、區域貿易和全球貿易)、消費和投資收益損失,GDP可能在戰爭期間會減少的百分比。y軸的上限表示在戰爭伊始的GDP,隨著戰爭的繼續, 在每個時間點上的GDP都被給定為戰爭伊始的GDP的百分比。曲線的寬度表示不確定性,RAND RR1140-3.5

  現在,考慮GDP會發生什麼,如果中國的非美地區貿易和全球貿易,幾乎所有海運,也受到西太平洋地區大範圍作戰的影響。我們假設中國區域貿易下降80%,其他全球貿易下降50%。(區域貿易和全球貿易不會下降更多的原因之一是中國船運公司可能要求國家繼續作戰。)參考性地估計長期的嚴重戰爭造成的美國和中國經濟損失總結在表3.3中,分析和資料來源可以在附錄B中找到。

  表3.3 嚴重戰爭一年後估計的經濟損失

  

  估計中國的GDP下降可以與德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實際GDP下降29%相比,當時德國本身免受嚴重損害,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的GDP下降了64%,日本的GDP下降了52%,當時兩國都受到嚴重攻擊。當然,認為中國會由於這樣的代價不願意或不會進行戰鬥的話,就如同忽視德國和日本的歷史,他們承受了更大的損失、更廣泛的破壞,不到別無選擇都不投降。此外,中國政府可能會限制對消費的影響,就像我們估計的那樣。不過,GDP減少三分之一對中國及其公民的影響顯然會很嚴重並持續很久。相比之下,長期的嚴重衝突對美國及其公民的影響,嚴重時,也會相當於一次嚴重的經濟衰退。

  在受限的、輕微的衝突中,失去貿易、消費,和海外控股收益導致的經濟損失將類似於這種,規模大幅減少,對中國有不對稱的傷害。

  從更加推測的觀點來看,在激烈的衝突中,很容易發生網路戰爭,網路戰爭從軍事領域擴展到民用領域,很容易使中美兩國付出經濟代價。每個國家都強烈反對「全面的」網路戰爭,也會相互阻止攻擊對方的非軍事計算機網路,網路戰爭一旦開始,承受網路戰爭的能力是未知的——即使是可以預測的。

  特定的網路基礎設施支持多個計算機系統,而某些支持軍事行動的計算機系統也用於商業或其他民用目的。舉例來說,美國軍隊在一場重大的武裝衝突中的供給可能取決於物流公司,該公司主要依賴於開放的數據系統,也許是基於網際網路的,對原材料進行管理和移動。中國是否將在戰爭發生時避免試圖降級這樣的系統?美國是否將停止攻擊支持中國軍隊的運輸系統的?是否兩國不會有興趣使支持戰鬥的電信或空中交通管制或能量分佈系統崩潰,或妨礙公共部門網路?簡而言之,區分軍事作戰網路戰爭與國家經濟網路的「防火帶」可能會疲軟;一旦越過「防火帶」,網路戰可能失控,影響各種重要的信息基礎設施。比如,網際網路信息,和商業系統信息。非常粗略地說,中國和美國同樣容易受到這類民用網路戰爭可能造成的傷害,因為雙方經濟和社會嚴重依賴計算機網路。估計一系列大規模網路攻擊對美國造成的經濟損失,範圍從700億美元到9000億美元不等。

  比美國至少多2億以上的網際網路用戶,中國可能會遭受以民用網路基礎設施為目標造成的損失,與美國的損失差不多。中國的國內經濟已變得非常一體化,同時,中國經濟與世界其它地區的經濟也非常融合,而且該一體化是通過潛在易受攻擊的數據網路融合在一起的。網路攻擊對國內和國際貿易造成的破壞可能會加大中國進行戰爭的經濟成本。中美兩國都有能力修補這種破壞,維持經濟正常運轉,或者承受網路攻擊的影響;然而,對不同領域多次攻擊的累積效應可能會導致生產、貿易和消費的明顯減少。雖然我們沒有提供任何估計升級的網路戰爭可能造成的損壞,很明顯,它們對雙方而言可能非常大,如果發生嚴重、長期的中美衝突。

  總之,中美戰爭造成的經濟傷害,除非短暫或輕微,將使中國的傷害大大超過美國的傷害,一種不對稱可能持續,如果到2025年不增加。不像軍事平衡, 鑒於中國對全球市場和資源的需要,中國在減輕與美國戰爭的經濟風險方面,能做的事並不多。一直進行的中國發展的經濟一體化可能使中國面臨戰爭可能帶來的風險,會使發展嘎然而止。雖然這應該使中國的軍事力量可能感覺到的任何鼓勵加深,或傳達明亮的軍事照片,但這並不意味著中國不願或無法承受這樣的代價。沒落的強國要承受更多更壞的結果。

  一網打盡系列文章,請回復以下關鍵詞查看:

  創新發展:習近平 | 創新中國 | 創新創業 | 科技體制改革 | 科技創新政策 | 協同創新 | 成果轉化 | 新科技革命 | 基礎研究 | 產學研 | 供給側

  熱點專題:軍民融合 | 民參軍 | 工業4.0 | 商業航天 | 智庫 | 國家重點研發計劃 | 基金 | 裝備採辦 | 博士 | 摩爾定律 | 諾貝爾獎 | 國家實驗室 | 國防工業 | 十三五 | 創新教育 | 軍工百強 | 試驗鑒定 | 影響因子 | 雙一流

  預見未來:預見2016 |預見2020 | 預見2025 | 預見2030 | 預見2035 | 預見2045 | 預見2050 |

  前沿科技:顛覆性技術 | 生物 | 仿生 | 腦科學 | 精準醫學 | 基因 | 基因編輯 | 虛擬現實 | 增強現實 | 納米 | 人工智慧 | 機器人 | 3D列印 | 4D列印 | 太赫茲 | 雲計算 | 物聯網 | 網際網路+ | 大數據 | 石墨烯 | 能源 | 電池 | 量子 | 超材料 | 超級計算機 | 衛星 | 北斗 | 智能製造 | 不依賴GPS導航 | 通信 | MIT技術評論 | 航空發動機 | 可穿戴 | 氮化鎵 | 隱身 | 半導體 | 腦機介面

  先進武器:中國武器 | 無人機 | 轟炸機 | 預警機 | 運輸機 | 戰鬥機 | 六代機 | 網路武器 | 激光武器 | 電磁炮 | 高超聲速武器 | 反無人機 | 防空反導 | 潛航器 |

  未來戰爭:未來戰爭 | 抵消戰略 | 水下戰 | 網路空間戰 | 分散式殺傷 | 無人機蜂群 | 太空站 |反衛星

  領先國家:俄羅斯 | 英國 | 日本 | 以色列 | 印度

  前沿機構:戰略能力辦公室 | DARPA | Gartner | 矽谷 | 谷歌 | 華為 | 俄先期研究基金會 | 軍工百強

  前沿人物:錢學森 | 馬斯克 | 凱文凱利 | 任正非 | 馬雲 | 奧巴馬 | 特朗普

  專家專欄:黃志澄 | 許得君 | 施一公 | 王喜文 | 賀飛 | 李萍 | 劉鋒 | 王煜全 | 易本勝 | 李德毅 | 游光榮 | 劉亞威 | 趙文銀 | 廖孟豪 | 譚鐵牛

  全文收錄:2016文章全收錄 | 2015文章全收錄 | 2014文章全收錄

  其他主題系列陸續整理中,敬請期待……

  「遠望智庫」聚焦前沿科技領域,著眼科技未來發展,圍繞軍民融合、科技創新、管理創新、科技安全、知識產權等主題,開展情報挖掘、發展戰略研究、規劃論證、評估評價、項目篩選,以及成果轉化等工作,為管理決策、產業規劃、企業發展、機構投資提供情報、諮詢、培訓等服務,為推動國家創新驅動發展和軍民融合深度發展提供智力支撐。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8 21:38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