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張小龍的挫折與反抗:微信小程序將成為他的第一個滑鐵盧?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硨磲大爺 發表於 2017-3-1 22:36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不論是讚歌或是唱衰,關於張小龍的一個矛盾在於,他希望延續他想要延續的東西,譬如說極簡、剋制、用完即走,以及美,但時代和商業卻暫時還沒有給予回應。

  

  2016年12月28日,微信公開課PRO版在廣州亞運城綜合體育館舉行,騰訊高級副總裁,微信創始人張小龍首次公開揭秘小程序。圖 / CFP

  每日人物 / ID:meirirenwu

  文 / 朱柳笛 編輯 / 金赫

  

  張小龍保持著一貫的沉默。

  根據艾媒諮詢發布的一份數據,微信小程序64.7%的用戶選擇回歸到原有的手機APP。

  小程序在1月9日揭開面紗,一個多月來,歷經圍觀、追捧、跌宕。有人進入,有人退出。我們像觀看肥皂劇一樣,猜測關於小程序的一切細枝末節。

  不論是讚歌或是唱衰,關於張小龍的一個矛盾在於,他希望延續他想要延續的東西,譬如說極簡、剋制、用完即走,以及美,但時代和商業卻暫時還沒有給予回應。

  唯一的例外

  

  小程序上線這一天,張小龍在朋友圈發出一條寫著「2007.1.9」的狀態,配圖是 iPhone 一代的新品發布圖。

  

  張小龍的微信朋友圈截圖

  2007年1月9日,喬布斯在舊金山莫斯科尼會展中心發布了蘋果首款 iPhone。小程序上線,同樣選在了1月9日——張小龍以這樣的形式,向喬布斯致敬。

  半個月前,他第二次在微信公開課的場合露面,並發表演講,再次講述了他的產品觀,透露小程序即將上線。整個行業都感受到了「張小龍」三個字帶來的壓力。

  這意味著小程序被張小龍寄予厚望。       

  到今年年末時分,張小龍就要度過自己的第四個本命年了。生於1969年的他與雷軍、王峰、陳一舟是同齡人,表面上看,他並無太大變化,臉上的皺紋似乎沒有增減半分,仍然穿著他所鍾愛的藍灰色系套頭衫。

  這讓人聯想到微信朋友圈的主色調,以及微信的起點——騰訊廣州研發院內部裝飾的主色調。

  如果留意過朋友圈點贊的「心」的顏色,會發現其實張小龍一早就摒棄了大多數人此前思維定勢里的粉紅,逐漸讓受眾接受了一種更具極客氣質的藍灰色。  

  這些特徵都在表露:極簡主義是張小龍的產品哲學。他最著名的一句話是:極簡主義是網際網路最好的審美觀。在吳曉波的新書《騰訊傳》里,對方問他微信的設計理念來源於哪兒?這個回答再度出現。

  比起年齡增長,張小龍內心的變化更值得人留意。廣州亞運綜合體育館,原本說話毫無情緒起伏的理工男拿天氣作為開場白后,緊接著是一段長久的空白。

  他突然伸手撥弄耳麥,看起來是激動和緊張作祟,這跟此前在飯否里大膽寫下心跡的男人全然不同。

  實際上,這已經不是張小龍帶著小程序第一次亮相。在去年年初的微信公開課上,張小龍宣布微信要啟動名為「應用號」的項目。

  他的再次出現,更像是對那場公開課的一種回應——張小龍說,「應用號」更名為「小程序」。

  可這壓根不是張小龍的常態——微信團隊幾乎從未將一個沒有完成的功能或產品形態對外界透露,小程序是唯一的例外。

  在微信過去從無到有的研發歲月里,張小龍曾寫下2359條少有人翻看的飯否日誌。將近一年半的時間,幾乎沒有人知道這個喜歡遊戲、略帶自嘲氣質、毫不引人注意的ID「gzallen」(張小龍英文名為Allen Zhang,gzallen是廣州Allen的意思,)就是張小龍。

  

  張小龍「飯否日誌」截圖

  但到了小程序,早前被輿論所貼上「低調」「寡言」等標籤的張小龍,轉變為一種急切又略帶自豪的畫風。

  一個可以佐證的例子是,去年11月18日的凌晨,張小龍就在朋友圈劇透小程序,「(這是)程序猿的一小步,程序的一大步」。配圖是一款屏幕碎掉的三星手機,桌面上擺滿了各種正在測試中的微信小程序。

  在小程序發布前的這場公開課上,「程序猿」Allen Zhang又祭出了長達76分鐘、並不多見的演講,來解答一個人人關心的問題——小程序是什麼?

  

  程序員的初心

  

  小程序到底是什麼?騰訊公關曾帶著這個問題來找張小龍時,希望他能用一句話表達清楚。

  一個產品從誕生到進入市場,簡潔有力的slogan更容易讓它觸達用戶,比如「微信,是一種生活方式」。

  

  微信小程序於2017年1月9日上線 圖 / CFP

  張小龍的答案是:「小程序是一個不需要下載安裝就可使用的應用,它實現了應用觸手可及的夢想,用戶掃一掃或者搜一下即可打開應用。也體現了用完即走的理念,用戶不用關心是否安裝太多應用的問題。應用將無處不在,隨時可用,但又無需安裝卸載。」

  確實很難用一句話來表達清楚。更通俗的解釋是,小程序擁有app的部分功能,通過微信或掃碼進入小程序可獲取服務,比如打車、購物,查詢下一輛公交車抵達的時間,無需排隊即可購買車票等。如果說微信實現人與人的聯結,那麼小程序更像是實現人與物的聯結。

  新媒體觀察者魏武揮對此評價說,小程序是微信的初心。但如果回到張小龍本人身上,這也暗含著他另一種更私密的用心。

  早在2012年5月23日凌晨2:11,張小龍就在飯否寫過這樣一段話:PC網際網路的入口在搜索框,移動網際網路的入口在二維碼。

  儘管微信的成功為張小龍帶來前所未有的關注度,也把他送上產品大神級寶座,但直到小程序誕生,似乎才讓5年前的預言落了地。

  這點兒用心再往前追溯,要到網際網路誕生后的上世紀90年代末,最早被推上第一代中國知名程序員Top10的位置的人,有求伯君、王江民、嚴援朝……其中也包括張小龍。

  那還是單個程序員單槍匹馬闖天下的英雄時代,憑著武林秘籍一樣的源程序,就可以創辦公司,成就事業與聲名。

  和諸多程序員的夢想相似,張小龍除了想寫程序,更希望能去寫一個運行程序的程序——即操作系統。

  他的事業與聲名來得晚。直到1997年1月,他花一年時間寫就的免費軟體Foxmail(QQ郵箱前身)發布,迅速積聚來自全世界的近百萬用戶,才為人所知。

  

  2000年人民日報曾刊文稱張小龍是個網際網路時代的悲劇人物

  時隔多年,張小龍在華科的同學回憶起他的過往:他不起眼的樣貌沒有給異性們留下深刻印象——張小龍也自嘲說,直到2011年同學聚會,班裡仍然有一個女生不認識他,那時整個班也就才33個人。

  可一旦與程序相逢,他們便視他為一流高手。他還擅長網路、通信、資料庫管理,一向扮演技術顧問的角色,解答難題。

  成為騰訊副總裁后,張小龍開始懷念這段身為程序員的日子:「那一段時間特別寶貴。因為可以進入到一個不太一樣的世界,在虛擬世界里構造一個完全虛擬的產品。」

  現在,張小龍有機會實現他的理想了。「我並不認為我們有能力做一個操作程序,但某種程度上可以做到。」他說。

  小程序,幾乎是目前最接近操作系統形態的那一個。

  「拜張小龍教」

  

  距離張小龍宣布小程序正式上線已過去一個多月,小程序和張小龍正一同歷經圍觀、追捧、跌宕。

  第三方機構艾媒諮詢2月發布《2017年中國網民針對微信小程序使用和開發狀況調查報告》,稱小程序發布一個月之後,應用開發者關注度明顯提升到94.9%。

  但繼續開發小程序的僅佔9.2%,35.2%的開發者對小程序失望、打算放棄,33.9%的開發者短期不考慮開發小程序。

  回到張小龍最重視的用戶:超過七成的小程序用戶添加小程序個數在10個以內。64.7%的小程序用戶在體驗小程序后,選擇回歸到原有的手機App中,繼續支持小程序的用戶佔比僅為11.5%。

  騰訊仍將小程序視作「明星產品」,大力支持,迄今還並未有變化。張小龍所在的微信團隊也回應說,小程序並非外界很多關注者一開始理解的「風口」或「巨大的流量入口」,但它仍然是一個極具創新性的產品,對它的前景十分樂觀。

  這與微信6年前誕生的情景不可同日而語——面世90天後,即獲得400萬用戶;433天之後,用戶數突破1億;現在的活躍用戶數字則為8億左右。

  

  2016年1月11日,廣州,張小龍在微信公開課PRO版上演講。圖 / CFP

  依託已經成為移動社交世界王者的微信平台,一出生就自帶光環的小程序卻表現平平——看起來,這是張小龍成為產品大神后遭遇的第一次挫折。

  在產品世界里,媒體曾總結過張小龍所代表的程序員們共同擁有的一種「教義」——對自我和人充滿了困惑,並試圖用掌握的技術手段做出回應。

  2012年7月,張小龍甚至在騰訊內部做了一場8小時20分鐘的長篇演講,罕見地談論了慾望、性、暴力、哲學、藝術和產品之間的聯繫,來闡述微信如何回應這種困惑。

  他滔滔不絕,幾乎沒有人打斷,這場馬拉松式的演講,讓張小龍成為新一代產品經理的偶像。至今還能在搜索引擎中找到好些「跪求」張小龍8小時演講視頻的帖子。

  「拜張小龍教」的教徒們因此奉演講為聖經,稱張小龍是「接近神一樣的男人」。因為微信很好地實現了這種回應,讓人走出孤獨,與人和世界連結。

  但擔當張小龍第二次創新的小程序,主推打通線下,用完即走,希望實現人與物的連結,卻因為一定的封閉性,沒有獲得回應,有人用了 「走下神壇」這四個字來評價張小龍。

  騰訊的產品經理游洛(化名)很冷靜:「之前的神和現在的走下神壇,都只是外界給予的美譽和毀譽。對產品經理來說,產品的成敗再正常不過。更何況還不能說失敗。」

  他是一個矛盾體

  

  我們已經很難在社交媒體上捕捉到這一個多月來張小龍的心聲了。自從1月9日的演講之後,他再未對外發聲,或是在朋友圈寫下半行文字。

  他並不是不知道外界是如何看待他的。

  一如2011年,微信誕生后,各種關於抄襲KIK和Talkbox的指責襲來,張小龍一直保持著沉默。

  但微信更新3.0版本后的開機頁面上,很快出現「回應」,是邁克爾·傑克遜的圖片和一句話:「你說我是錯的,那你最好證明你是對的。」

  這是張小龍的對抗。

  

  2016年1月11日,張小龍首次公開演講,分享微信價值觀 圖 / CFP

  曾經同樣身為產品經理、小張小龍一歲的周鴻禕曾向《博客天下》描述過張小龍骨子裡的自負和驕傲——進入騰訊接手QQ郵箱初期,毫無起色,遭受質疑,但內心不服氣,要重新證明自己。

  「就像一個人練功一樣,本來不是武林高手,但是躲到山林里苦練武功,日積月累,內力增強。」周鴻禕說。

  後來才有鉚足一口氣的微信誕生——這也是張小龍的對抗。

  這位產品經理身上,還混合著一種矛盾、奇妙的氣息——他是資深搖滾樂愛好者,重度文藝男中年,感性、細膩,將產品視作藝術。

  譬如他寫當初賣掉foxmail的感受:「在我的心中,它是有靈魂的,因為它的每一段代碼,都有我那一刻塑造它時的意識。我突然有了一種想反悔的衝動。」

  儘管在沒有清晰入口、也不承擔流量分發作用的小程序誕生后,張小龍自身攜帶的文藝氣質,被部分人指責成為產品商業化的壁壘。但如果仔細看過他的演講,又會發現他在面對產品時堅持著一份理性。

  「做產品是最需要理性的。然後在理性的基礎上領會多一些偏文藝或者偏人文的元素在裡面。但是它一定不是主體,不是基礎。一個產品有很多層面去看它,人文是它的一個側面而已,很多時候不能把它放大化。」

  在第一次回應微信是否為一款克制的產品時,他的回答又是出人意料的:「克制這個詞從來沒有在我腦袋裡出現過。做一件事情需要很克制的話,是一種自我壓制的行為。但我並不認為我們在做這樣決定的時候,要自我壓制,要切割掉很多我們想做的事情。」

  在他看來,更為重要的是,什麼樣的東西是合理的。合理性才是要考慮的重要因素。

  那麼,小程序是合理的嗎?

  

  2016年12月28日,張小龍在微信公開課PRO上演講  圖 / CFP

  在微信誕生后的一場公開演講中,張小龍說:「你去感覺現在社會流行一種潮流,或者人群流行一種潮流,像潮水一樣往某一個方向走。這種暗涌,就是最前沿最具革命性的東西。」

  對張小龍來說,小程序所代表的方向,也許就是未來一場革命的暗涌。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7 16:56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