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巨嬰國》:中國女人正在覺醒,中國男人還活在大清

[複製鏈接]
匿名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匿名  發表於 2017-2-26 01:55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編輯導語

  一本《巨嬰國》引發了盧老師對中國人及中國文化的思考。或許你會發現,時代的變遷在不斷影響著我們的人生。而我們,又該何去何從?這篇文章會給你一些啟發。

  最近《巨嬰國》一書引發全民熱議,作為一本心理方面的書籍可以火到這個程度,算是空前絕後了。

  據說,亞馬遜已經悄然把這本書下架,不知原因為何。

  在中國,作為一個公眾人物,你要小心。因為你的言行會隨時傷害到他人,你就像在一個育嬰室里,要躡手躡腳地行動,否則就會對那些「嬌嫩」的小生命造成傷害。

  但無論如何,質疑這本書的人最終會被無情的事實打臉。因為證明「巨嬰國」這個概念的,除了眾多嬰兒式成人,無處不在的巨媽巨爸,還有這樣的段子——「中國女人四不幸:當媽式擇偶、保姆式妻子、喪偶式育兒、守寡式婚姻」。

  這方面我不想舉例了,只想在情感的世界里說說。這個小領地,大概還算安全吧。

  

  一、為什麼中國人進入親密關係阻礙重重?

  

  在諮詢室里,我時不時會聽到這樣的對話:

  男人:為什麼古代婦女都能接受男人三妻四妾,你就不能?

  女人:那你能接受我有三四個丈夫嗎?

  男人:不能。

  女人:那你不能為什麼要我能呢?

  男人:你是女人嘛。

  女人:女人怎麼了?

  男人:女人生來就能接受這樣的狀態啊!

  我看到的,是兩種世界觀的對話。

  一種是古代中國的世界觀:男尊女卑。婚姻的穩定,建立在對女人人權的剝奪基礎上,男人對婚姻的忠誠是我不休你。

  一種是現代中國的世界觀:男女平等。男人對婚姻的忠誠是不和婚外女人發生感情。

  如今已經是21世紀,為什麼我還會聽到這樣的對話?

  中國歷史上,戰爭的歷史一向長於和平的年代,中國人被異族入侵,即使整個民族都淪為亡國奴,都對漢族文化沒有什麼巨大的影響。

  因為漢文化最「偉大」的一點就是,無論什麼樣的異族入侵,我們都可以慢慢地把它同化為漢人,就像蒙古族、滿族——現在很多北京的滿族人,只有戶口本上的滿族稱謂了,其他文化習俗已經和漢人無異。

  但近一百年中國的苦難史有一個最大區別——這次不是比我們落後的民族入侵我們,而是比我們更先進的民族要吞併我們。

  這就是文化的先進性,它可以吞噬掉落後民族的文化。

  

  

  什麼叫先進性?

  比如滿族人,他們在宋代曾幾乎把中國統一,但入主中原沒多久,這些彪悍的游牧民族就迅速被農耕文化所馴服,他們的彪悍來自艱苦的生活環境,而到了地大物博的中原地區,他們的士兵也很快喪失了戰鬥力。

  這證明了一件事:喜歡過更舒適的生活,更享受的生活,是不分人種和民族的,就像你吃過了煎炒烹炸的飯菜后,再讓你茹毛飲血,你肯定一百個不樂意。

  而西方文化的先進性在於,它讓你在精神層面更加享受做人的滋味——民主、自由,平等……

  在這一波世界大同的浪潮中,女人逐漸擁有了人權(婚姻權——可以和男人離婚,而非被男人休妻;經濟權——可以工作;人身權——不用裹小腳)——算起來也不過半個世紀的時間。

  但代價是什麼呢?中國宗族世界的消亡。

  文革和改革開放,徹底讓中國文化與傳統做了告別——雖然中國人從根上不可能完全和過去斷絕,但中國人一直都試圖變革,這是過去幾千年都未曾發生的事情。

  因為新的朝代總是迅速恢復舊有模式,宗族世界會恢復統治。我們所有人都是集體人,我們都通過血緣連接在一起,我們生活在由他人支配的世界里。在那些戰亂的年代,沒有這種團結,就不會有個體的存在。

  文革用政治打碎了這種連接,改革開放用經濟打破了這種連接。個人主義開始在中國盛行,西方文化開始接管當下文化的主流。

  

  二、有什麼樣的世界觀,就會有什麼樣的婚姻

  武志紅的《巨嬰國》就是用西方文化視角審視中國文化的一種嘗試。

  從西方文化視角看中國人,我們會認為中國人都缺乏分離個體化的能力,缺乏邊界感,不夠成熟和擁有自我。

  從古中國文化視角看中國人,我們會認為中國人更注重人際關係的和諧,在集體的世界中,尋找自己的存在感。

  簡單來說,每到春節必撕逼的種種鬧劇,就是這兩種文化的衝突。

  從「巨嬰」視角來看:父母逼婚,其實就是邊界不清的表現——試圖強迫物化兒女,讓兒女實現自己對於內心無價值感黑洞的補償。

  從古中國視角來看:結婚生子意味著家族的完整和延續,意味著我與你的完美融合。我通過你結婚生孩子,找到了我的存在感;你通過為我結婚生孩子找到在這個家族的存在感。

  只是,這樣的衝突發生的原因在於:這個家族在哪裡?

  還有多少中國人有家譜?有祠堂?有祖墳?有族長?我們甚至不住在一起。「我生了孩子,和這個家族有什麼關係?」

  就像現在很多人還重男輕女,已經變得有些荒謬一樣。因為在古代中國,生了女兒意味著老無所依(女人沒有經濟權,只有男人才有)。而在這個時代,女兒可以比兒子更賺錢,一樣可以給你養老送終,你為什麼還要遺憾呢?

  幾千年的文化,不會因百年之變馬上斷絕,這樣的文化雖然死而不僵,卻已經沒有存在的土壤。

  我們已經不是過去的中國人了。現在一個會背唐詩的少女就會被人稱為才女,如果大家看看《紅樓夢》就會知道,什麼才是才女——你會做詩嗎?

  現在很多人都說,「中國女人已經覺醒,中國男人依然活在大清」。這話是有一定道理的,女人在這場文化變革中是受益者,而男人則喪失了既得利益。男人們被古中國文化影響得更深,因而也就更難走出。

  但事實上,很多中國女人也活在古中國文化的影響中。

  

  比如「女人身價貶值論」在《中國式相親》里,由一個媽媽當成真理一樣說出來。她說的沒錯,社會上很多女人也非常認同這樣的說法:女人在最合適的年齡找個最合適的老公嫁出去,這就是女人最大的幸福。

  這種思維,依然是古代中國文化的思維,雖然當代女性已經完全可以過上西式的個人主義的生活。

  我說的西式的個人主義生活,也僅僅指當下的西方文化。半個多世紀前,西方國家的女人們也是一門心思把嫁人當成女人一生唯一的事業。

  簡而言之,在一個日益扁平化、大同化的世界里,一種全世界人民都不得不認同的婚姻理想正在形成,我不認為這是一種被好萊塢電影洗腦和文化殖民的結果,因為這樣的觀點意味著我們都是巨嬰,我們沒有選擇權。

  我認為,當下「抵抗婚姻」、「抵抗生子」的潮流在說明:整個人類已經真正進化到不以「生存」為中心的生活模式,轉向了以「生活」為中心的人生目標。

  也就是說,婚姻中,「嫁漢嫁漢穿衣吃飯」不再是絕大多數中國女性的首選,能否擁有「情感的滿足」成為衡量婚姻成敗的關鍵標準。

  

  但,隨之而來的,是我們的迷茫。

  我們如何才能擁有這樣的「理想婚姻」?如何讓不讓婚姻成為《甄嬛傳》里的後宮戲?

  比起甄嬛,中國女性的問題是選項太多。甄嬛沒有選擇,她必須贏得男人的歡心,才能活下去。而當代中國女性的困惑是:

  1)走向傳統文化:我要做一個甄嬛,永遠活在宮斗戲里?

  2)走向西方文化:我要做娜拉,不再成為男人的玩偶?

  3)還是活在兩者的糾結里:半個甄嬛,半個娜拉?(註:娜拉是挪威戲劇家易卜生《玩偶之家》的主人公。娜拉本是傻美甜,丈夫把她當貓玩,一天大夢忽然醒,不做玩偶做「好漢")

  做大房?咽不下這口氣;做自己?好像肌無力。這多像一個想學走路,卻不知所措的嬰兒。

  從進化論的角度看,中國人不可能變成西方人,但似乎也無法變回(古代)東方人了。因為中國已經不再能封閉回去,我們已經嘗到了做「人」的甜頭,我們已經進入到世界大同的軌道里了。

  只是,我們現在一腳踩在過去,一腳踏向未來;一半已經現代,一半還是古代。

  

  我們的文化,正在地基層面重塑,就像一個人的青春期,在一片混沌中,驚恐地睜開眼睛,不知所措。

  沒有人能回答,中國文化要走到哪裡去,中國人要有怎樣的性生活,中國男人和女人該如何相處。我們吃了太多衝突的食物,肚子里咕咕亂叫,消化不良,上吐下瀉,水土不服……

  但當塵埃落定,新的民族性就會形成,我們在學習,如何真正的相愛。

  沒有真正的解構,就沒有真正的建構,我們的文化還需要很多解構,才真正談得上建構。就像愛如果不到絕處,就無法逢生一樣。

  對古代中國女人來說,「婚姻的喪失,就是人生的絕處」。而現代很多中國女人依然相信。

  或許有一天,你會發現,當你真正告別了婚姻,或者不再被男人控制以後,其實,你獲得了重生。

  你會發現,男人不是你人生的全部,你也不是什麼巨嬰,你只是活在一個古代的夢裡,而現在,你醒過來了而已。

  Ps:本周三的有獎問卷中,感謝大家向心之助表達了喜愛及熱心建議!熱心群友中,以下幾位心友被翻牌子啦!快去找心之助助理領取獎品吧!

  獲獎心友:舒米豆、聆夏、Kitty,可獲贈心之助心悅會月會員

  幸運心友:小鹿、沙漠仙人掌、白白浪費了、漫步在陽光里、沙子,可獲贈心之助心悅會課程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25 10:24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