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姓氏揭秘你的血統 中國人姓氏源流調查(圖)

[複製鏈接]

4

主題

4

帖子

73

積分

貝殼新手上路

Rank: 2

積分
73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hbzzg168 發表於 2017-2-25 13:29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中國人姓氏源流調查
「你貴姓?」「我姓——」這大概是中國古今最為傳統和最為流行的社交語言。但是,在大家都知道自己姓什麼的背後,有多少人知道自己姓氏的源流密碼?
在早期,「姓」,表示一個人的血統來源,說明是哪個老祖母的後代;「氏」,則是姓的細分和發展,是老祖母不同子孫間的代碼,根本作用是「別婚姻」。南宋鄭樵《通志·氏族略》稱, 三代之時「男子稱氏,婦人稱姓」,就是這個意思。到秦始皇兼并六國后,姓和氏也被「統一」了,兩者變成了一個意思,姓即氏,氏乃姓。
在幾千年發展變化中,姓氏的內容從簡單走向複雜,意義從單純變得世俗,分出了貴賤,出現了大小,被賦予了複雜的社會、政治功能,產生出了豐富的歷史信息:在貴族,姓是身份 的象徵;在民間,姓則是「尋根」的線索,家家有本家譜……

人為何要有姓?區別貴賤和婚姻的需要
姓氏之現象,歷代學者都在研究。
姓氏是由「姓」和「氏」組成,現在是一個意思,但在先秦時,兩者有各自不同的含義和作。「姓」和「氏」之間,如果講究先後的話,那是「姓」在前,「氏」在後。
「姓」何意?東漢許慎《說文解字》是這樣說的:「姓,人所生也。古之神聖,母感天而生子,故稱天子。從女從生,生亦聲。」清馬驌《繹史》引《三墳》所作的解釋則相對好理解:「男女媾精,以女生為姓。」
許慎和馬驌所說的,大概意思是,「姓」的產生最早與女人生子現象有關。無數個女性繁衍後代,再后子又生孫,孫又生子,為了把從同一個老祖母傳下來的人加以區別,這樣便產生了「姓」。
因為這個原因,上古時的「姓」,直接寫作「生」,如《尚書·舜典》中所謂「帝座下土,方設居方,別生分類」,其中的「生」就是「姓」。此外,「姓」還寫作寫作「X(生下自)」、「X(人+生 )」等。

圖:甲骨文「姓」
這些不同的寫法,說明了「姓」在早期的發展情況。以「X」來說,此字上下結構,由「生」和「自」兩部分組成。為何用「自」字?因為「自」在早期代表「鼻」,有「初」、「始」之意。《方言》釋「鼻」時便說,「梁益之間,謂鼻為初。」
「氏」則是「姓」的下級代碼。「姓」表示一個人的血統來源的符號,說明是哪個老祖母的後代,「氏」則是姓的分支和發展,是老祖母不同子孫的代碼。南宋鄭樵《通志·氏族略》稱,三代之時「男子稱氏,婦人稱姓」,就是這意思。
早期為什麼要將「姓」和「氏」區別得這麼清楚?東漢班固《白虎通義》的解釋是,「姓」的作用,「所以崇恩愛,厚親親,遠禽獸,別婚姻也。故紀世別類,使生相愛,死相哀,同姓不得相娶者,皆為重人倫也。」「氏」的功能則是,「所以貴功德,賤伎力。或氏其官,或氏其事,聞其氏即可知其德,所以勉人為善也。」
簡單地說來,「姓」和「氏」區分那麼清楚,就是區分男女(別男女)、區分貴賤(別貴賤)、區分婚姻(別婚姻)的需要。
其中的「別婚姻」,或許是姓氏產生第一原始動機。早期中國人就知道相同血緣的男女結婚後,所生的子女可能
不健康,「其生不蕃」,出於後代孫子昌盛、家族繁榮的考慮,便要求「同姓不婚」。在具體擇偶時,如果「氏」同而「姓」不同的,可以婚配;如果「姓」同,而「氏」不同的,則禁婚,因為他們來自同一老祖母,曾是「一家人」。
但是,到「禮崩樂壞」春秋時期,「姓」和「氏」的界線開始變得模糊,「姓」和「氏」出現合一的趨勢。到秦始皇嬴政兼并六國后,「姓」和「氏」也被「統一」了,變成一個意思。清顧炎武即此觀點,其在《日知錄》中稱:「姓氏之稱,自太史公(司馬遷)始混而為一,本紀於秦始皇則曰姓趙氏,於漢高祖則曰姓劉氏。」
這種「姓」、「氏」不分,當然不是司馬遷個人所為,應是當時社會現象和風氣的反映。

「雲碼宗譜」致力於研究地方家譜文化、開發家譜軟體,為各姓氏家譜續修、排版印刷提供全套服務.
中國到底有多少姓?《中國姓氏大辭典》收23813個
中國到底有多少個姓氏?歷代學者也都在研究,但始終沒有一個準確的說法。
這不只因為人口眾多,統計手段達不到,僅就姓氏本身來說,也有一個複雜的「合併」過程,影響到姓氏數量的統計口徑。
在先秦時,就有學者對姓氏作過專門的研究。由史官修撰的《世本》就是當時的姓氏記錄,也可以看成是中國早期的「家譜」。《世本》中共收入18個姓、875個氏。現今大部分在使用的姓氏,都能在其中查到。換句話說,先秦時的大部分姓氏一直使用到今天。
秦漢時期是中國姓氏數量大增第一波。西漢元帝(前48年-前33年)時黃門令史游編的兒童啟蒙讀物《急就篇》中,就已出現了130個姓,其中單姓127個,複姓3個。為什麼有這麼多姓?大概就是當年姓氏不分導致的。
到了唐代,中國姓氏數量突飛猛進。唐初年編修的《大唐氏族志》收錄293個姓,到中葉已突破千姓,時人林寶修編《元和姓纂》,共收入姓氏1233個。中國的姓氏從此不再是「百家姓」,而成了名副其實的「千家姓」。
到宋代,姓氏數量在唐代的基礎上又翻了一倍多,《通志·氏族略》和《姓解》中收錄的姓氏,分別為2255個和
2568個。明代在宋代的基礎繼續翻番,明陳士元《姓觿》書中收錄姓氏3625個,王圻《續文獻通考》中收錄姓氏4657個。
雖然古籍所收錄姓氏已近5000個,但現代姓氏學者考證,這些數字並不全面。現代出版的姓氏典籍中,姓氏數量大大超過以往——
《中國姓氏大全》:收錄5600多個;
《中國姓氏彙編》:收錄5730個;
《中國姓符》:收錄6363個;
《姓氏辭典》:收錄8000多個;
《中華姓氏大辭典》:收錄11969個;
《中華古今姓氏大辭典》:收錄12000多個;
《中國姓氏大辭典》:收錄23813個。
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中國姓氏大辭典》,該辭典由江西人民出版社在2010年5月出版發行,是中國目前姓氏大辭典中最新最全、收錄姓氏最多的一本。其編纂者是袁義達和邱家儒,他們在《前言》中交代,收集23813個姓氏前後歷時40年。
23813個姓中,單字姓6931個,複姓和雙字姓9012個,三字姓4850個,四字姓2276個,五字姓541個,六字姓142個,七字姓39個,八字姓14個,九字姓7個,十字姓1個;筆畫最少的姓為1筆,筆畫最多的姓力30筆。
這些姓氏全來源於歷代文獻、考古發現和近代人口普查資料,除少量的金文姓氏外,均為秦漢以來的標準漢字。這些姓是否都是真實有效的?作者不能肯定,稱「這些姓氏中有的很可能不是真正的姓氏」。

圖:甲骨文「姓」字二
姓人最多的是什麼姓?「王」是古今第一大姓
《中國姓氏大辭典》雖然收錄23813個姓氏。但據專家估計,中國古今實際使用過的姓氏不會有這麼多,大約有18000個。
《中國姓氏大辭典》編纂者統計分析,目前除漢族以外,55個少數民族均存在使用漢姓的情況,仍在使用中的中國姓氏超過7000種,漢族和少數民族姓氏大約各佔一半。雖然中國有這麼多姓氏,但姓氏的使用人口卻非常集中,與國外的姓氏使用情況有明顯區別,這也是中國重名特多的原因之一。
早在二三十年前,已有統計數據顯示,中國最常用的姓氏約500個,而其中人口數量排名前一百位的姓氏人口,佔全國(大陸)總人口的87%。如果再細分,前10大姓氏又佔了全國總人口的一半左右。以近年的統計分析,中國十大姓的情況如下——
1987年十大姓:1李、2王、3張、4劉、5陳、6楊、7趙、8黃、9周、10吳(1987年5月3日《人民日報》公布)
2006年十大姓:1李、2王、3張、4劉、5陳、6楊、7黃、8趙、9周、10吳(中國科學院據第三次全國人口普查相關抽樣數據資料,袁義達主持)
2007年十大姓:1王、2李、3張、4劉、5陳、6楊、7黃、8趙、9吳、10周(2007年4月24日公安部公布的全國戶籍人口統計數據)
2010年十大姓:1王、2李、3張、4劉、5陳、6楊、7趙、8黃、9周、10吳(2010年11月1日零時,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數據,《中國統計》2014年第6期分析)
從上可以看出,在現代姓氏中,王、李、張、劉、陳、楊、黃、趙、周、吳這十個姓,雖然不同年份排名出現變動,但前十大姓中總少不了這10個姓。排第一的姓,在李、王二姓中間互換。從2007年起,王姓成為中國第一大姓,李姓改居第二位。而姓張一直穩居全國第三大姓,姓劉則是全國第四大姓不變。
王姓在古代就是第一大姓。在古代不同朝代的十大姓中,姓「朱」和姓「徐」曾進入過前十。據袁義達按照國際上公認的有關姓氏頻率研究方法,從宋朝、元朝、明朝的文獻中採集統計,情況是這樣——
宋朝十大姓:1王、2李、3張、4趙、5劉、6陳、7楊、8吳、9黃、10朱
元朝十大姓:1王、2張、3李、4劉、5陳、6趙、7吳、8楊9黃、10周
明朝十大姓:1王、2張、3李、4陳、5劉、6楊、7吳、8黃9周、10徐
另外,人類學家李濟也曾對明朝的十大姓氏作過統計分析,但與袁義達的統計結論不同。李版明朝十大姓是:1王、2陳、3張、4劉、5郭、6吳、7楊、8李、9胡、10朱。
很顯然,明代的十大姓之所以排名不同,是因為李濟和袁義達所用的人口資料不同所致。相對來說,袁達義的統計由於文獻廣,樣本豐富,數據更接近真實。
人口多的姓氏就好嗎?也未必。元朝時,佔全國人口眾多的張、王、劉、李、趙等五姓,差點被全部殺掉,幸好元順帝沒有聽從奏請,此即《元史·順帝紀二》所說的:「伯顏請殺張、王、劉、李、趙五姓漢人,帝不從。」為什麼要殺掉這五性,無非就是人口眾多,擔心他們集體造反。
姓的人口越多,說明該姓血緣關係越雜亂。民間所謂「九劉十八張,一百零八王」就是這意思。為此,同一姓氏為便於區別,又以「郡望」、「堂號」來區分。如張姓,現在聲稱有16郡望,實際在唐代已有43郡望之多;王姓則稱有23郡望,在唐代實有32郡望。至於進一步細分的「堂號」則更多。
需要說明的是,現代前一百個姓所佔全國人口的比例,呈下降趨勢:1987年87%,2007年84.77%、2010年82.1%。這一變化說明,中國的「小姓」人口穩定增值,比例在逐年增加。

圖:民國刻《繪圖百家姓》
有多少《百家姓》?明版:明朝「朱奉天運,富有萬方」
談到姓氏,就不能不說《百家姓》。在歷史上,有多種不同版本的《百家姓》,其中最著名的是宋版《百家姓》,即以「趙錢孫李,周吳鄭王」開頭的《百家姓》。
宋版《百姓家》共收姓氏438個,其中單姓408個,複姓30個。各個姓氏的排列次序不依人口多少,而是以當時的行政級別和政治地位為標準。為什麼前四姓是趙、錢、孫、李?有這麼一個說法——
宋版《百姓家》的編撰者是江南錢塘(今浙江杭州)的一位知識分子。因為當朝皇帝姓趙,故「趙」是國姓,系天下第一姓,理所當然排在百姓之首。那當時「錢」姓並不是朝中第一大官,為何能排在第二?
原來,這名編撰者所居的錢塘一帶,最尊貴的姓是「錢」姓,五代十國時期的錢塘人錢鏐,曾在當地建立吳越
國,成為吳王后,錢鏐在杭州灣修建江海塘(即「錢塘」),治害防災,深受民眾愛戴,故將其「錢」姓排在第二,僅次於國姓「趙」。而下面的孫、李、周、吳、鄭、王等姓,也都是當時的貴姓,或皇太后的姓,或皇后、皇妃的姓。
宋版《百家姓》四字(姓)一句,兩句一押韻,朗朗上口,又好記,很快就流行開來。到了明代,也出現了一部《百家姓》,全稱為《皇明千家姓》。這是明初翰林院編修吳沈等人,根據當時戶部所藏的戶口名冊,模仿宋版《百家姓》編纂而成的,共收入姓氏1968個,其數量為宋版《百家姓》的4倍多。
明版《百家姓》編排形式仍與宋版《百家姓》一樣,4字(姓)一句,以韻相排。但其姓氏編輯順序已完全打亂,
以「朱」姓起頭:「朱奉天運,富有萬方……」以「朱」為首很正常,朱姓是當時的國姓,天下第一姓,而後面的奉、天、運、富、有、萬、方則都是普通的小姓,即使到了現代,這些姓的人口都很少。從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數據來看,只有「萬」、「方」二姓進入了全國姓名前一百,分別是第87位和第64位。
明版《百家姓》同樣是根據政治含義的需要,組成語句的,雖然有政治色彩,但除了國姓「朱」以外,其它姓沒
有按當時姓氏的尊貴來編排。這是一種進步,但也是失策,因為未「別貴賤」,貴姓拒絕使用;而民間的「賤
姓」,不少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靠前,拒絕使用新版,導致明版《百家姓》未能流行。
清朝的滿族人也編輯出了自己的《百姓家》,由康熙皇帝親自審訂,故定名為《御制百家姓》。這部百家姓比較先進的地方是,當朝皇帝放棄將國姓「愛新覺羅」排第一,而是使用「天下第一家」、山東曲阜孔姓家族「孔」:「孔師闕黨,孟席齊梁……」這種排列體現了滿清朝廷尊師重教的思想,難能可貴,但實際動機可疑,應該是藉此討好漢人、籠絡民心。因為艱澀冗長,不通俗易懂,同樣未能流行開來。
在現代,也曾出現過好幾種版本的新編《百家姓》。如中州古籍出版社曾以1987《人民日報》公布的姓氏人口
多少為順序,編出了一本《百家姓》。但因為不押韻,根本不被人們所接受,只能算是一種姓氏人口調查資料的解讀版。

圖:中國人姓氏源流圖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23 21:52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