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中正立身,中和養性,中庸處世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硨磲大爺 發表於 2017-3-2 00:24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周易》:大哉乾乎!剛健中正,純粹精也。

  

  中正立身

  做人首先要立身中正,正道直行,做事光明磊落。正如《孟子·盡心上》所說:「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

  中國的太極拳理也講究立身中正,一定要正。身形正了,氣也正。氣正精神就提得起、放得下。如果立身不正,勁力就不能順達,圓轉變化就不會輕靈。「中正」有兩個關鍵環節:頭頂上懸,尾閭中正。頭頂上懸就把精神提起來了,身體就不會萎縮,自然能展開,如果身體拘束一團,就不可能中正。

  中正立身就是要正心誠意,人要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首先要擺正自己,存心良善,正心誠意。正如太極拳理中所言,身形正了,氣也正了,力量就有了。如果我們做人能做到中正立身、正心誠意,也就有了正氣、正能量。

  這種正氣,就是文天祥在《正氣歌》中所說的:天地有正氣,雜然賦流形。下則為河嶽,上則為日星。於人曰浩然,沛乎塞蒼冥。立身中正,就能養成一股浩然正氣,充塞天地河川。

  

  中和養性

  「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中和是人養身、養性的第一法。

  中和,得先中而後才能和,也就是說要達到「和」的狀態,得先有「中」這個基礎條件。「中」為體,「和」為用,就是說「中」是一樣東西,而「和」是這個東西的用途,要想發揮這個東西的作用,你得先擁有這個東西。

  所有情緒未受周圍環境影響而產生波動之前,這是一種中正、平穩的狀態;情緒起來了,但是波動的幅度沒有過度,在合情合理的範圍內,且符合當下的身體、環境狀況,是一種自然、健康的反應,這就是中和的狀態。

  中和,表現在人的身體上就是陰陽協調的狀態,是最健康的狀態。中醫認為,人所有的病只有一個原因,就是陰陽不調。陰陽偏盛、陰陽偏衰、陰陽互損、陰陽格拒、陰陽亡失、陰陽離決,這些都打破了人體的「中和」的狀態。

  久視傷血,久坐傷肉,久卧傷氣,久立傷骨,久行傷筋,久思則傷神……所以久坐工作學習思考後,走一走,運動一下,對身體和精神大有裨益。腦力勞動耗陰,運動耗陽,動靜結合,有利於調節陰陽平衡,使身體保持中和的狀態。

  

  中庸處世

  中庸處世有三個境界。

  第一個境界是不偏不倚,無過無不及。待人接物,不要心存偏斜,要一碗水端平。話不能說滿,事不能做絕,凡是把握一個度,凡是留有餘地;話不說滿、是不做絕,進可以攻,退可以守,這才是成功的做人之道。

  第二個境界是剛柔並濟。剛柔相濟,是中庸之道的重要內涵。曾國藩深諳此道,他說:以剛壓柔則猛,以柔克剛則巧。曾國藩認為人要想有所成就立得住,主要依靠對剛柔尺度的把握。他說:「近來見得天地之道,剛柔互用,不可偏廢,太柔則靡,太剛則折。剛非暴虐之謂也,強矯而己;柔非卑弱之謂也,謙退而已。」

  第三個境界是極高明而道中庸。《中庸》中說「君子尊德性而道問學,致廣大而盡精微,極高明而道中庸。」這是中庸的最高境界,也就是孔子所說的「從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

  達到這種境界的人,在人生境界上得到了那個最高的「道」,致廣大而盡精微,一切廣大精微的學問都得到了,但卻最平凡、最簡單。由最絢爛而歸於平淡,由極高明而歸於平凡,這才是真正的成就。絢爛之極歸於平淡,是一種境界,是一種修鍊,是一種認識。

  人生百年,一個「中」字道出了老祖宗修身處世的智慧:中正立身,中和養性,中庸處世。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0 03:26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