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古代文化中的恩情演繹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中國文化自古就格外看重「恩情」,施恩、報恩,是中國曆來傳唱的價值理念。因而,像「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知恩圖報,善莫大焉」、「羊有跪乳之恩,鴉有反哺之義」、「父恩比天高,母恩比海深」這樣的詞語才會深入人心、廣為流傳。
  
  再比如,「結草銜環」這個成語廣泛用於感恩、報德,裡面包含著老人在戰場結草繩替女兒報恩以及黃雀銜玉環回報救命之恩的兩個故事;「退避三舍」,最早來源是晉文公報答楚成王在他避禍流亡時的收留之恩;「一飯千金」,是韓信報答民間老婦在他走投無路時的一飯之恩。
  
  而富有神話色彩的傳說更是對恩情一說再說:《白蛇傳》是白蛇報恩許仙的故事,《柳毅傳》是龍女報恩柳毅的故事,《聊齋志異·小翠》是狐仙報恩王源智的故事,乃至《紅樓夢》中的林黛玉對賈寶玉,也是以今生眼淚報前世雨露澆灌之恩而引發的故事……
  
  由此可見,中國傳統文化中歌頌的恩情,是把「感恩」的心情更進一步體現,落實為「報恩」的具體行為。
  
  風雲際會中的施恩與受恩、感恩與報恩,畢竟更偏向於一種道德宣揚的故事腳本;歷史大人物的恩情反饋,畢竟少見於普通民眾的日常生活。而存在於尋常人家的恩情,中國文化也有自己的辭彙表達:
  
  父母對子女之恩,叫做「慈」。孟郊《遊子吟》說「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老子》稱「吾有三寶,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愛子之恩的最直接體現,就是慈。
  
  子女報父母之恩,叫做「孝」。《孟子》說「孝子之至,莫大乎尊親」,而孟郊在詩里說完父母的慈恩,就緊接著說「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要讀「孝」,不能不讀《陳情表》,「烏鳥私情,願乞終養」。尊親之恩就是孝。
  
  下屬報領導的知遇之恩,叫做「忠」。什麼是忠?司馬光說,「盡心於人曰忠」。盡己之心,忠人之事,就是忠於對方的信任。「忠心護國成勛業」,為主分憂,臨危受命,推功攬過,赤誠奉公。要讀「忠」,不能不讀《出師表》,「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盡心任其事、竭力服其職,受託之恩就是忠。
  
  朋友、同事、兄弟之恩,叫做「義」。賀鑄詞說「少年俠氣,交結五都雄」、「立談中,死生同,一諾千金重」,謝靈運讚美屈原、宋玉、賈誼、司馬相如等人,說「英辭潤金石,高義薄雲天」,袁枚以自家經歷記錄道「一雙冷眼看世人,滿腔熱血酬知已」。什麼是義?孟子說「義之實,從兄是也」,在家中對兄長的義氣和敬愛,推廣為社會上對朋友的義氣和敬愛,就是義膽俠肝,所以才會有陶淵明詩說「落地為兄弟,何必骨肉親」。惺惺相惜之恩,就是義。
  
  男女相愛,在中國人看來,是彼此給予了對方恩情,要彼此報答對方的恩德。所以中國古典式的愛情,更是一種彼此守護的恩情,叫做「結髮為夫妻,恩愛兩不疑」。
  
  既然儒家經典講「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把家國天下看做是最高追求;既然民間俗語里,都把國家稱作是「祖國母親」,——那麼,在中國文化中,最高程度的感恩、報恩,不是僅僅針對小情小愛的個體,而是面對哺育了自己的民族和國家。
  
  當我們無時無刻不體會著「天之無恩而大恩生」,怎可對腳下的土地不知恩?怎可對己身的文化不感念?怎可對民族的同胞不感恩?怎可對祖國的培養不報恩?所以陸遊說「位卑未敢忘憂國」,于謙說「一片丹心圖報國」,曹植說「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林則徐說「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7 16:57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