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德齡公主談滿清王朝垮台的原因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硨磲大爺 發表於 2017-2-28 07:24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德齡公主是滿洲貴族裕庚之女,1886年生於武昌,早年曾隨父旅居歐洲多年,1903年回國后,入清官,為慈禧太后御前女官。因諳外語,常為慈禧介紹國外情況並陪同接見外使夫人,深得寵信。1895年,裕庚被清廷任命為出使日本的特命全權大臣,德齡全家人隨父親到日本東京赴任,在那裡度過了三年時光。裕庚在日任滿返國后,又前往巴黎出任駐法使臣。這6年的國外生活,使德齡這樣一個東方女子開闊了視野。

  

  德齡公主(左)和慈禧太后

  1905年3月,裕庚因病到上海就醫,電召德齡姐妹赴滬。兩年的宮廷生活,也使德齡看清了宮廷冷漠、陰森、險惡的一面,德齡向慈禧請求去上海,獲准后當即脫離宮廷。裕庚去世后,德齡結識了美國駐滬領事館的副領事撤迪厄斯·懷特,並於1907年5月21日在上海結婚。1915年,德齡隨夫赴美。

  1911年德齡的第一部英文著作《紫禁城兩年》(即本書)出版,署名德齡公主,在國內外引起強烈反響。辜鴻銘欣然為之撰寫英文書評,大為讚賞。1927-1928年間,德齡回國逗留,並親自扮演慈禧,演出英語清宮戲。同時找到小德張等人,進一步回憶收Ji清宮資料。此後,德齡先後用英文寫作出版了《清末政局回憶錄》、《御苑蘭馨記》、《瀛台泣血記》、《御香縹緲錄》等反映晚清宮廷及社會政治生活的作品,一時間風靡海內外。成為當時美國的著名作家之一。

  抗戰期間,德齡曾追隨宋慶齡在海外從事愛國救亡運動,為給抗日軍民籌集經費和物資做出了貢獻。1944年11月22日,德齡在加拿大死於車禍,享年58歲。下面是她早年接受一家西方報紙採訪的談話內容。

  

  滿清王朝垮台的原因是什麼?

  說來話長,很久以前人們就希望清王朝垮台。當然,在北京,許多人什麼也不知道。但是我們知道,我們家也知道。至少中日戰爭以後,我父親就知道。他說:「不超過10到15年,中國就會爆發一場革命,這場革命將結束清王朝的統治。要是清政府能立即進行改革的話,結局也許還行。否則,到那時,他們只好結束自己的統治。」那時清政府還沒想去改革,在許多事情上,我們盡我們最大的努力去改革朝廷。但是慈禧太后——那時她執政——很恨改革,她非常保守,只要她活著,她就不會去改革。我們希望,要是她死了,光緒皇帝能執政,他是希望改革的。但是我們知道他可能活不長,也許在太后死之前他就死掉了。那個朝廷的方方面面都是很神秘的,要花很長時間才能講完。

  

  多年以來中國一直是一個古老的、保守的國家,她堅持古老的制度。當然,老一代人喜歡這樣,因為這對他們有利。只是到了今天,那些一直呆在國外並接受外國教育的青年人才嚮往西方的文明和自由。如果他們沒有看過任何好的東西,他們將不會知道世上還有這麼好的東西。但是,他們已經看到美國人的生活是多麼美好,而在他們自己的國家裡,生活又是多麼艱難。我不會因為他們發起了這場革命而責怪他們,我自己也會這樣做的,我痛恨舊式的風俗習慣。而我們的家庭是最進步的家庭之一。事實上,我可能會說,在滿人家庭中很少有像我們家這樣的。

  我的父親想去改革,甚至在我只有4歲或5歲的時候,我就聽到他談論的改革話題。他首先讓我們學習的就是英語。我們一直住在長江邊上的沙市。後來住在漢口。他送我們到教會學校學習。所有的朋友都反對他這樣做,說他太激進,希望他的孩子接受外國教育是想把國家出賣給外國人,那時人們叫他「叛逆者」。他很激進,這並沒有使他有些許的猶豫,他想讓我們學習我們就學了。

  

  德齡的父親裕庚

  政府是不公平的,只為它自己,沒有好的大臣。在北京,許多衙門的頭頭都是腐敗的。最腐敗的就是慈禧太后,那時她還活著——正像她做的那樣,每個人都那樣做。他們敲詐百姓。在中國,每一個官職都可以買賣——每一個官職——包括總督和道台。事情就是這樣。如果你是宰相,我拿許多錢給你想得到某個官職,你說「可以」,你拿走了我的錢;另外一個人也想得到那個官職,但是他給的少些,他就得不到那個官職。你既接受我的錢也接受他的錢。他們讓正直的人沒有官做,而把官職給了那些不正派的人,這就是革命的原因。革命者要求公平地對待每一個人,每一個人都應有機會或將有機會做官。但是,只要是滿人統治,攝政王的統治——事實上除了那些付錢給滿人的人,沒有一個人有機會做官。

  

  這些滿人大臣和高官為什麼如此無能?

  滿人不想學習,他們非常自負,沒有頭腦,他們認為他們要什麼有什麼,最初的滿人不是這樣的——大約80年前滿人就退化了。在80年前,他們都很有才華,審判公平。現在的這些滿人根本就不想去知道什麼事情。他們非常自負,你無法和他們交談。

  這些滿人無能的主要根源是什麼?——是不是在於他們的性格、教養或習慣?

  

  裕德齡的哥哥裕勛齡,慈禧的御用攝影師。

  教養?當然,每一個人都讚揚他們,你也看到了。他們想要的就是快樂,皇族中的青年子弟只考慮娛樂。攝政王不想學習,當他還是一個孩子時,他的兄弟們也不想學習,他的父親曾為此常常發怒。但是,他的母親站在他這一邊,她送他去玩樂而不是去學習。當然,另一方面,攝政王自己也是一個意志薄弱的人,他根本沒有個性。我是從個人的經歷來說這些的,我曾多次和他談過話。

   在皇宮裡,人們是如何把他們培養成人的?這種培養方式對他們有關政府的看法產生了什麼影響?

  在中國,教育皇帝的方式根本就不對。已故的光緒皇帝就很值得稱讚。皇帝是在非常排外的紫禁城裡被撫養長大的,他根本不能看到任何受過(西式)教育的人。在那種培養方式中,皇帝也不可能有任何機會和有經驗的人談話,所以他不能做一個好的統治者。雖然,光緒皇帝也是以那樣的方式被撫養成人的,但是他仍然有改革的思想,所以我認為他值得稱讚。

  清朝的規矩很嚴厲,孩子們必須尊重父母的奴僕,小皇帝也必須對太監有禮貌,否則他們會向太后報告。那是很壞的習俗,如果用那種方式培養小皇帝,他將不會有大的作為。現在的皇太后是一位很仁慈的女性,當然,她接受過一點中國教育,幾年前,要是能這樣就好了。但是現在我們想要新的東西,不同的東西。再去拜讀幾千年前寫的古籍是沒有用的,我們現在想要的是一種新的文明。當然,那時清政府閉關鎖國,把所有的外國人都關在門外,以免他們騷擾我們。現在他們不能這樣做了,我們必須擁有新的東西。

  

  現在的皇太后是哪種類型的女性?她有實權嗎?

  她是一位溫和、文靜、謙遜的人,有點冷漠。她非常清楚地知道她不能和她的嬸母——也就是已故的慈禧太后——相比。

  如果在立憲政府或漢族人統治下小皇帝還在位的話,她可能會起什麼作用?

  要從個人的觀點來談這個問題,她情願退下來,什麼也不管。我在宮裡的時候,一般情況下,事情發生后,我們總是問她的主張,可她總是說:「我什麼也不想說,因為我認為這樣做不正確。」「我沒有能力告訴你們什麼,也根本不能說出什麼東西來。」她根本不想去控制政府,這點我非常確信。她想要的僅僅是平安而已。事實上,她的一生受盡磨難,雖然她是老太后慈禧的侄女,但老太後用一種很刻薄的方式對待她。

  

  她沒有實權,她也不想有。有一天,我們正在談論各種事情,正在會見外使夫人的老太后卻讓她送一些點心給她們。那次會見結束后,我問她:要是太后死了,她到了太后的位子上以後,她願意怎樣做?她回答說:「這要看情況。如果我是中國皇后,我會做所有的事情;但是作為一個太后,我什麼也不會去做的。」那就是說,如果她丈夫是皇帝她是皇后的話。「如果我有兒子,我更情願依靠他。我沒有兒子,如果情況准許的話,我會收養一個,然後就像皇太后和光緒皇帝那樣。」

  

  請你描述一下前攝政王和他的兄弟們的個性特徵好嗎?

  前攝政王載灃,他是一個很愚蠢的人,一個意志薄弱的人,很保守。沒有人能和他談論改革的話題。有一個人曾像開玩笑一樣試著和他談了一次,他說:「我們的祖先從沒有那樣做過,我不明白我們為什麼要那樣做。」很顯然,他支持保守派。他的兩個兄弟並不是像他這樣的,他們也都在海外,在歐洲和美國。但是,理所當然,他們的大腦也不發達。這就是我剛剛提到的三個愚蠢的人。這兩個兄弟,只知道玩。

  

  載灃

  我想說一件事,當我在國外時,一個青年王爺——載振——來參加英皇愛德華七世的加冕典禮!過巴黎時,他竟來看我們。我非常驚奇。那時,激進的人很少。但是,四個月以後,我回到北京,發現他已變得和前攝政王的兩個兄弟一樣了。當他們在國外時,他們滿腦子都是中國的改革,希望中國像歐洲和美國一樣。可他們一回到中國,他們對人民的生活方式又表示滿足了。我對此非常驚奇。有一次,我問他這是怎麼回事。他說:「我們不得不生活在這樣的國家,不得不以那樣的方式生活,不得不感到滿足。」

  

  滿人有能力光復中興嗎?

  這很難說,他們也不想去復興滿清王朝。事實上我和我母親做了許多事情。我們真的敢去勸說皇太后,讓她信服我們的改革觀點。比起其他人,我們能說更多種語言的事實自然會使出入朝廷的人們妒忌和懷疑。他們確信我們正試圖影響老太後去採取一些我們在國外期間接受的主張。我們的一個特別「好」的朋友那桐,告訴每一個人說我的母親是一個女「康有為」。

  

  在中國,進行真正的改革,要做的首要事情是什麼?

  從家庭開始,實行改革的首要任務就是廢除一夫多妻制。其次,是全面改革官僚體系。眾所周知的事實是,由於各級官吏的盤剝,政府失去了四分之三的財政收入,而這些是它本應該得到的。通過把進入官僚口袋裡的錢財集中到政府手中,政府便有足夠的資金去進行一直希望實行的其他項目改革。第三步就是把中國的財政放在銀本位或金本位上,不管哪種,也許都會被認為是最有利於國家的。還要有一套統一的貨幣體系,從而可以減少大量損耗,這些損耗是中國人在其內部交換不同的貨幣間造成的。

  

  你認為經過培養,小皇帝會具有統治國家的能力嗎?

  那要看如何去培養他了。如果他們用培養老皇帝的方式培養他,不讓他見任何人,只有太監陪伴左右,那他只會和其他皇帝一樣——他將什麼也不知道。他應該有什麼樣的教育和環境?

  這個么,你必須從孩提起開始訓練他的思維。在宮廷里長大的人,心胸都非常狹窄。那些太監,為了從老太后那兒獲得獎賞,不管已故的皇帝做了什麼都稱讚他、寵他。作為一個平常的小孩子可以鼓勵這種做法,簡單的教育就是這樣開始的。但是,如果他知道他將來要做皇帝,而人們又這樣寵他,他會變得自大的。現在這位皇帝只有5歲,虛歲6歲,我非常擔心這個小皇帝,我會告訴你為什麼——他的母親是一個普通人。他的外祖父地位還可以,是一個滿洲大官僚。但是他的外祖母是一個從揚州買來的婢女,那使他母親——前攝政王的福晉——血統也不純了。當然,我們談了許多「血統」這個詞,但是,如果他在這些人中被培養成長——這個家庭不知道任何事情——他就不能獲得很多知識。他們都非常無知。

  

  在憲政和共和政體下,各階層的滿族人將扮演什麼角色?

  我知道許多人也許不同意我的觀點。共和黨人非常強大,滿人也許會走到某一個角落,保持沉默。他們缺乏戰鬥的勇氣。他們也許會這樣做,誰會去反對這種事情呢?前攝政王和他的兩個兄弟應該反對的,可他們除了吵吵嚷嚷什麼也不敢做。在這個家族裡沒有堅強的意志,他們都非常膽小,那就是我為什麼擔心小皇帝的原因。

  

  你認為什麼樣的政府對目前有利?

  我的主張當然不是一個共和政體,我更希望是一種有限君主制——一個君主立憲制更適合目前的情況。我傾向反對共和制是因為國內黨派太多——那麼多的省份,那麼多的政黨,雖然現在他們團結在一起,但是在他們得到各自需要的東西以後,他們就會分開,相互殘殺,這是中國人的秉性。等這一代人過後,年輕的一代人都接受了教育,到那時,實行共和制的時機就成熟了。

  

  你能不能把小皇帝的家譜給我說說,看看他有沒有一點漢族血統?

  他是前攝政王的兒子。前攝政王有一半漢族血統,因為他母親不是一個滿族人。小皇帝的母親大約有四分之三的漢族血統:小皇帝的外祖母是一個地地道道的漢人,小皇帝的外祖父有一半漢族血統。因此,小皇帝的母親有四分之三漢族血統。所以小皇帝的漢族血統比他的滿族血統要多一點。最近40年左右,血統雜混得很厲害,因為他們都要納妾。前攝政王的哥哥是光緒皇帝,他是醇親王的福晉——老太后的姐姐——惟一的兒子。

  

  裕德齡和丈夫懷特

  

  如果君主制被保留,宮廷生活會有哪些改革?

  他們還沒有去想這個問題。皇太后將會吸取教訓,她是一個消息非常靈通的人,她讀過一些被譯成中文的外國歷史書,她很願意學習並培養皇帝。我主張像一個外國人一樣培養他。你看見了,在中國,他們從不教導皇帝去愛他的國家,他們從不那樣去做。

  我主張教育皇帝去愛他的臣民和國家,讓他知道他對這個偉大的國家負有責任,他必須公正地對待每一個人。當然,那是很困難的一件事。但應該這樣做,教他對他的人民負責。這樣做更多地還要依賴於他娶一個什麼樣的人做皇后。我覺得目前還沒有合適的女孩兒。他不得不娶一個滿族姑娘,而滿族姑娘都沒有文化,任何一個滿族姑娘都不適合做皇后。我的意思是,不管她們如何變化,她們必須保持那有點過時的傳統。他們不會立即廢除這些傳統。

  我知道一些多年在美國生活的滿人,甚至在美國生活了多年以後,他們還認為自己的風俗習慣是最好的。他們怎麼能那樣認為呢?我是一個滿人,但我用不同的眼光看問題。從10歲或12歲起我就是這樣看問題的,我下決心要超過任何人,而我的父親總是對我說:「你只是和其他人一樣好而已。」

  這個宮廷和其他任何宮廷都不同。人們不習慣新鮮事情,那會花時間。首先他們必須有品德高尚學識淵博的公主。原來的那些公主什麼也不知道,她們想要的就是權力,可她們又不知道如何行使權力。對權力,她們能做些什麼呢,任何受過教育的公主都不想和這些無知的公主呆在一起。她們不得不時時掙扎著。

  呆在這兒的時候,我的生活一點兒也不順心,這個朝廷就像一個中國的家庭,在這個家庭里有那麼多愚蠢的舉動。這些可憐的女孩兒,人們還用舊式的教育方法培養她們。當然,她們是滿足的,因為她們不知道還有更好的東西。當她們出嫁后,就去丈夫家,被婆婆虐待。

  你知道,中國人的教育方式與別國就是這樣不同,它總是教育女性要學會忍耐。當然,就一個女孩兒來說,如果父母把她送到外國學習,當她回國時,她已是另外一種女孩兒了。她母親當然不喜歡她這樣,因為她可能不會再聽母親的胡言亂語了。在家庭中,他們做了一些愚蠢的事,讓保守派反對激進派。我的朋友們就是那樣,這些可憐的姑娘們非常痛苦,真希望她們從未接受過外國教育。【選自《西方記者眼中的現代中國》,張功臣選編,新世界出版社《民主與法制時報》特約撰稿 佚名 土車阿里新浪博客】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8 13:04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