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斯大林和赫魯曉夫:蘇聯最高權力如何交接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硨磲大爺 發表於 2017-2-25 04:09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蘇聯共產黨執政了74年,但並沒有形成一個規範、民主、有序的正常的最高權力交接班制度,其接班人選往往是經過殘酷的黨內鬥爭,或者由少數元老通過暗箱操作來決定,有時甚至是通過黨內政變解決的。

  

  赫魯曉夫與斯大林

  列寧沒有制定權力交接機制

  十月革命后,列寧成為理所當然的黨內領袖,到20世紀20年代初,列寧開始設想理想的領導班子的組合:不同年齡段的組合。實際上,當時的領導班子相當符合列寧的設想,包括有各個年齡段的幹部,是一個理想的梯形結構。

  1921年底1922年初,列寧的健康開始出現問題,此後不得不經常休養。到1922年底,由於兩次中風,已不能再主持政治局和人民委員會的工作,無法處理日常事務。這時候,列寧顯然已經感覺到接班問題,但是並沒有採用指定接班人的做法。

  列寧當政時期,黨和國家的領導人都很年輕,列寧本人逝世時也才54歲。所以,那時並沒有制定一個權力交接的制度,甚至沒有確定黨內最高職務。列寧在黨內是政治局委員,主持政治局會議,黨外是人民委員會主席。列寧的領袖地位是由他在革命和建設中的作用自然而然地形成,被全黨所默認的。在列寧所擔任的職務中,哪一個是關鍵的領導位置,那時並不明確。

  1922年12月底,列寧寫了給黨的第十二次代表大會的信,其中對6位黨的領導人提出自己的看法,既指出他們的優點和長處,也指出他們的缺點和錯誤。這6人應當是列寧優先考慮的繼任者。

  這6人分為三組:托洛茨基和斯大林,季諾維也夫和加米涅夫,布哈林和皮達可夫。在這6人中,列寧認為最能幹的是托洛茨基,最有理論修養的是布哈林,權力最大的是斯大林。列寧沒有表示屬意某一個人。他把這些看法告訴代表大會,顯然是要代表大會集體作出選擇。然而,在列寧生前,這封信沒有能夠送達第十二次代表大會。

  列寧去世后在黨的十三大上,當時掌握最高權力的「三駕馬車」(斯大林、季諾維也夫和加米涅夫)出於自身的利益考慮,沒有在大會上公開宣讀並認真討論列寧的信,而是在各代表團中分別口頭傳達,代表們只匆匆聽了一遍,沒有就此展開討論,就草草了之。

  列寧卧病和去世后,一段時間,黨內處於群龍無首的狀態。實際掌權的是一個由季諾維也夫、加米涅夫和斯大林組成的「三駕馬車」,他們因反托洛茨基的共同利益而聯合起來,因為在斯大林和季諾維也夫看來,爭奪最高領導權的唯一對手是托洛茨基。

  斯大林在黨內的絕對領導地位不是列寧給的,而是他在20年代縱橫捭闔,不斷地拉一派打一派的結果。他首先聯合季諾維也夫、加米涅夫、布哈林、李可夫、托姆斯基等人打擊托洛茨基,然後又聯合布哈林、李可夫和托姆斯基等人擊敗托洛茨基、季諾維也夫和加米涅夫的聯盟,最後集中精力打垮布哈林、李可夫和托姆斯基「右派」。這樣,通過殘酷的黨內鬥爭,到20年代末,斯大林終於贏得黨內和國內的絕對領導地位。

  斯大林和他的接班人問題

  斯大林掌權到衛國戰爭勝利后,到60多歲的時候,他的健康狀況不佳,病了一段時間,這時候,他開始考慮自己的接班人問題了。

  據現在所知,他正式提出過兩個人選—來自列寧格勒的庫茲涅佐夫和沃茲涅先斯基。這兩個人在衛國戰爭中,在保衛列寧格勒的戰役中,在戰後的經濟恢復工作中有突出的表現。

  1941年6月德國入侵蘇聯時,列寧格勒的第一把手日丹諾夫在南方休假,列寧格勒的全部防務以至居民生活的安排都由第二書記庫茲涅佐夫負責。戰後有一天,斯大林在里扎湖休息時曾經大發感慨,宣稱:「我老了,我在考慮接班人問題。部長會議主席最合適的接班人是沃茲涅先斯基。總書記最合適的接班人是庫茲涅佐夫……怎麼樣,同志們,不反對吧……」

  然而,對這兩個出身列寧格勒的幹部,斯大林最後並不放心,1949—1950年製造了一個「列寧格勒案件」,以莫須有的罪名把兩人殺了。從此以後,斯大林再也不談什麼接班人問題,而是一心要除去身邊讓他不放心的合作多年的戰友,其中包括莫洛托夫、伏羅希洛夫、貝利亞、米高揚等。

  斯大林逝世前,沒有留下任何形式的政治遺囑,也沒有指定接班人。那時真正掌握權力的是部長會議副主席馬林科夫、國家安全委員會主席貝利亞和外交部長莫洛托夫,這是一個臨時的「三駕馬車」。

  斯大林逝世后的第二天,中央委員會、部長會議和蘇維埃最高主席團召開聯席會議,決定馬林科夫任總理,把內務人民委員部和國家安全部合併,由貝利亞領導,莫洛托夫任第一副總理並恢復外交部長職務,伏羅希洛夫擔任最高蘇維埃主席團主席。

  中央委員會主席團人數減為10人,其排名次序為:馬林科夫、貝利亞、莫洛托夫、伏羅希洛夫、赫魯曉夫、布爾加寧、卡岡諾維奇、米高揚、薩布羅夫、別爾烏辛。

  排名第五的赫魯曉夫沒過多久就能夠把排名第一的馬林科夫排擠出中央書記處,而馬林科夫竟然接受,這說明當時確實不清楚,到底什麼職務是關鍵性的接班的位置。而斯大林逝世前擔任的職務是部長會議主席和黨中央書記處書記。

  在共產黨執政的國家,最關鍵的位置是黨的第一把手,它在不同的時候有不同的稱呼。列寧時期黨內沒有設第一把手,列寧自己填寫的職務是「中央委員」,連政治局委員的身份都沒有提。他主持政治局會議,僅此而已。他的人民委員會主席的職務當然是很有分量的,但人民委員會的所有重要決策都要提交政治局討論決定。

  斯大林在打倒各種反對派之後,行使權力的最高身份是總書記,總書記成為黨和國家第一把手是從斯大林開始的。後來斯大林為方便發號施令,往往越過黨而直接以政府首腦的身份行事。這是黨政合一國家的一種簡便的領導形式,但斯大林的權力首先來自黨的第一把手的位置。由於控制了黨,所以他能夠任命莫洛托夫為人民委員會主席,也可以撤銷他的這個職務,由自己擔任人民委員會主席。

  這就暴露了馬林科夫的一個嚴重失策。斯大林去世后,起初馬林科夫是黨政第一把手。但是不久之後,擔任黨的書記處書記的赫魯曉夫以集中力量領導政府為名,設法解除了馬林科夫的書記處書記的職務,這樣一來,本來名列第五的赫魯曉夫很快就躥升到黨的第一把手的位置。

  斯大林逝世后最高領導人的確立,不是斯大林生前的指定或者安排的結果,而是黨內各派力量鬥爭的結果。不過,赫魯曉夫最終在黨內政變中被推翻。

  安德羅波夫接班是暗箱操作的結果

  勃列日涅夫的繼任不是指定接班人的結果,這是無須論證的。甚至政變集團推舉勃列日涅夫當頭的時候,他還萬分不情願。

  勃列日涅夫執政18年。他廢除了赫魯曉夫的限制幹部任期的制度,許多高級幹部一直連任下去而不挪窩。勃列日涅夫本人後期長期患病,實際上已經無力視事,他本人也曾有退意。

  1979年4月,勃列日涅夫召集政治局委員開會,宣布他非常累了,打算退休。全體政治局委員都友好地表示反對。親信們堅持由他主政,硬要這個病人支撐著出頭露面,因為這個病人代表他們的利益,只要他不倒,黨內爭權的鬥爭就可以被壓住。並且,政治局委員們也沒有忘記斯大林的花招,斯大林多次宣布辭去全部黨政職務,然後看看誰敢表示贊同。誰能保證勃列日涅夫不是玩同樣的花招呢?沒有人敢冒險!

  1982年11月,勃列日涅夫去世,黨內元老烏斯季諾夫、葛羅米柯、吉洪諾夫在「小圈子」內碰過了頭,決定讓安德羅波夫擔任中央總書記,政治局會議根據吉洪諾夫的提議,同意安德羅波夫為中央總書記的候選人,然後由中央全會正式表決通過。

  安德羅波夫在勃列日涅夫生前擔任了中央書記,這也為他後來擔任總書記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但是最後還是幕後的「小圈子」拍板決定安德羅波夫的命運。

  這是一種暗箱操作,一千多萬蘇共黨員是沒有任何發言權的,即使中央委員們也沒有發言權,擺在政治局委員們面前的是一個不容異議的現成方案,他們的任務僅僅是舉手同意而已。這從一年後安德羅波夫去世後接班人的最後敲定可以看得非常清楚。

  治喪委員會主席接任總書記成為慣例

  從勃列日涅夫後期起,蘇聯是一個老人治國、病夫治國的國家。

  安德羅波夫雖然能幹,並且想有所作為,改變國家的面貌。可惜他上台的時候身體已經不行,天不假以時日,執政一年多就離開了人世。

  安德羅波夫去世后,有幾個人有可能接班:契爾年科,烏斯季諾夫,戈爾巴喬夫。總書記剛剛逝世,黨內元便在「小圈子」內碰頭商量。接著的選舉就是例行公事了。

  契爾年科宣布開會,吉洪諾夫先談形勢和黨的任務,最後提議選舉契爾年科擔任總書記。事情就這麼決定了。接替安德羅波夫管理這個大黨大國的,又是一個弱不禁風、呼吸困難、氣喘吁吁的病夫!

  契爾年科生前沒有指定接班人。他逝世后,有人建議戈爾巴喬夫直接擔任治喪委員會主席,從而順理成章地接任總書記。因為這時候已經形成一種慣例,由治喪委員會主席擔任未來的總書記。

  十來年的老人、病夫治國,3年死去3位黨和國家領導人,這時出現一個普遍的聲音:「不能再這樣過下去了」,蘇聯共產黨和國家需要新的血液,需要一個「年輕力壯」的領導人,54歲的戈爾巴喬夫應運出山。

  從上述歷史不難看出,蘇聯共產黨執政74年,但是並沒有形成一個規範、民主、有序的正常的最高權力交接班制度,其接班人選是在上一屆領導人身後或者經過殘酷的黨內鬥爭,或者由少數元老通過暗箱操作來決定,有時甚至是通過黨內政變解決的。無論是哪種方式,廣大黨員群眾是沒有發言權、參與權和決定權的!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9-2 07:13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