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希特勒最嫌棄他臉上的哪個部位?他哪裡最吸引人?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硨磲大爺 發表於 2017-2-21 23:56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東方出版社 中國國家歷史

  

  本文摘自《希特勒傳:躍升年代》,[德]福爾克爾·烏爾里希 著,亦青 譯,東方出版社授權推送。

  如果人們第一次近距離觀察希特勒,他們會發現他與印象中的希特勒截然不同。工業家君特·誇爾特在1931年12月與希特勒會面時認為他「僅是平庸之輩」,英國記者塞夫頓·德爾默認為希特勒是個「很普通的人物」,看上去像個當過兵的商務代表。美國女記者多蘿西·湯普森則像我們知道的認為希特勒是個「典型的小人物」。美國環球新聞社的記者威廉·夏伊勒在1934年9月的紐倫堡黨代會上第一次見到希特勒時感到失望:「他的臉並無特殊之處——我還以為他看上去會更堅強一些呢——我始終無法理解,他在歇斯底里的群眾身上無可置疑地喚醒了怎樣一種隱藏的力量,讓他受到如此瘋狂的追捧。」

  

  希特勒的外表沒有多少吸引力。「臉部缺乏特色」,盧茨·施韋伯林伯爵回憶,在1933年1月30日的就職典禮上首次遇到希特勒時說,「他的五官談不上和諧,但也並無印證奇特靈魂的不和諧之處,額前的幾縷頭髮和唇上兩指寬的髭鬚給人一種滑稽演員的感覺。」上唇的小鬍子是吸引眼球的鮮明特徵。漢夫施丹格爾早就敦促希特勒刮掉小鬍子,因為它「簡直是漫畫家的絕好素材」,但是慕尼黑的宣傳家一口回絕了:「你儘管放心好了,我的鬍子有朝一日將成為時尚。」可對1925年至1926年間結識的慕尼黑女子阿德爾海德·克萊因,希特勒又另有說辭:「你想象一下我的臉沒鬍子是什麼樣!……我的鼻子太大了,只能通過鬍子來掩飾。」希特勒過大的肉鼻子確實讓臉部顯得不太合比例,1932年克勞斯·曼覺得那是希特勒臉上最討厭最有性格特徵的部位。阿爾伯特·施佩爾則相反,到了第三帝國最後的幾個月,希特勒對他產生的魅力逐漸消退時,他才猛然發現:「希特勒的臉是多麼醜陋、可憎和不合比例啊!」1946年11月底他在施潘道監獄里捫心自問:「怎麼我那麼多年視而不見呢?簡直是個謎!」

  

  所有與希特勒接觸過的同時代的人都說他五官中最引入注目的是眼睛。1919年夏季,當歷史學家卡爾·亞歷山大·馮·米勒在慕尼黑大學第一次看到年輕的希特勒時,他首先注意到了「那雙閃爍著瘋狂而冰冷的光芒的淺藍色大眼睛」。1929年7月被維妮弗蕾德·瓦格納聘為助理和家庭女教師的莉澤洛特·施密特像她的拜羅伊特女主人一樣著迷地崇拜著希特勒,她沒覺察出目光中的冰冷,反而看出善良和熱忱:「只需看一眼那雙美麗絕倫的紫羅蘭色眸子,就能感受到他整個人的情感和心靈。」奧托·瓦格納,1929年秋季開始為希特勒服務,1946年被英國人監禁期間還在審訊記錄中承認他是希特勒的崇拜者,他回憶說:「從一開始那雙眼睛就牢牢吸引住了我。清澈的大眼睛平靜而充滿自信地注視著我。但那種眼神似乎不是來自於眼球,而是來自於某種更加內在的東西,我感覺就像來自於永恆。人們無法解讀其中的含義,可它在訴說,它想訴說。」1933年起當上希特勒女秘書的克里斯塔·施羅德的描述更加理智一些:「我覺得希特勒的眼睛富有表現力,多數時間透出饒有興趣的研究式的目光,在說話時他的眼神變得越來越生動。」「奇特的美麗的眼睛」,作家格爾哈特·豪普特曼描述1933年11月在音樂廳舉辦的帝國文化協會開幕式上他初次見到希特勒的印象。

  

  人們對希特勒目光的個人感受——冰冷的還是善意的,深不可測的還是饒有趣味、友好的——既取決於當時的情境,也取決於他們對對方的看法。「崇拜者讚美目光中的力量,」希特勒的反對者康拉德·海登說,「而在冷靜的觀察者看來,那種迫視的目光顯得貪婪而刺人,毫無優雅可言,引發的反感多於吸引力。」但即使是用批評眼光看待希特勒的來訪者——比如1933年漢夫施丹格爾在皇宮旅館向希特勒引見的美國大使威廉·愛德華·多德的女兒——也同樣讚美他的眼睛「引人注目,令人難忘」:「它們看上去是淺藍色的,眼神專註,令人移不開眼,似乎能產生催眠的魔力。」

  除了眼睛之外希特勒的手最引人注目,它們「伴隨著動作極富表現力,堪與眼睛媲美」,年邁的休斯頓·斯圖爾特·張伯倫在1923年9月希特勒在拜羅伊特第一次造訪他時充滿仰慕地說:「一雙神經質的手關節柔軟,幾乎像女人的手。」施韋伯林·馮·克羅西克注意到。當哲學家卡爾·雅斯佩斯l933年5月表達出憂慮「一個沒受過教育的人能否治理國家」時,他在弗萊堡的同事馬丁·海德格爾回答說:「受沒受過教育無所謂……你看看那雙美麗的手!」很多同時代人抱著和這位哲學家相似的傾慕,例如帝國廣播負責人歐根·哈達莫夫斯基1936年12月給《新文藝》的通訊稿中將希特勒「無比柔軟的手」讚美成「藝術家和偉大設計師的工具」。

  

  希特勒留給世人最深刻的印象是他非凡的口才。也許乍一看普通尋常——但走上演講台後他就變成德國歷史上前所未有的煽動家。他的反對者和崇拜者在這一點上的意見分外一致。托馬斯·曼在1939年3月發表的《希特勒兄弟》里說:「極其低劣但是對群眾有影響力的口才」是希特勒「青雲直上」的決定性條件。康拉德·海登提到「無與倫比的群眾情緒晴雨表」,奧托·施特拉塞爾則認為是「異常敏感的靈魂地震儀」。希特勒懂得像「靈敏的膜片」一樣充當群眾最隱秘的願望和衝動的傳聲器。「他能感覺到群眾的渴望並把它打造成火辣辣的口號。他喚醒在潛意識中打盹的本能,並給予他們某種滿足。」施韋伯林·馮·克羅西克評論說。美國記者胡伯特·R·尼克博克1931年底在褐色大廈初次見到希特勒時認為他是一個謙和禮貌的政治家,當晚希特勒在王冠馬戲場登台後,他驚異地發現:「他在會議開始之前像個傳教士一樣侃侃而言,他是德國政治家裡的比利·星期日(Billy Sunday,譯者註:比利·星期日是一位美國棒球運動員,20世紀早期成為美國最著名和有影響力的傳教士)。信徒們追隨著他,他們和他一起大笑,和他一起感受;他們和他一起譏諷法國人,和他一起對魏瑪共和國發出不屑的噓聲。8000人如同一架樂器,希特勒用它演奏出民族激情的交響樂。」這個美國人從演講者和聽眾的互動以及個人與集體的心理狀態和神經細胞交流中認識到了希特勒的成功秘訣。

  希特勒的演說自然不僅能迷住他的信徒。「難得一見的事兒」,1924年11月,魯道夫·赫斯在蘭茨貝格監獄里寫道,「一個人在群眾大會上既能迷住最左傾的車工,又能迷住右翼的政府議員們。」他的話並不誇張。希特勒的同時代人留下了很多相關的記錄:他們本身反對希特勒及其政黨,可是在群眾大會上他們必須花費很大力氣才抵禦得住此人雄辯滔滔的征服攻略,有人乾脆繳械投降了。作家之子戈洛·曼在回憶青年時代的回憶錄中寫到,1928年秋季他去參加希特勒的群眾大會,那時他還是個19歲的大學生,「我努力抗拒著他的能量和說服力,我帶去的朋友是個純血統的猶太人,他卻沒能做到,他附在我耳邊悄悄說。『他說得有道理。』——後來我經常聽到人們說出這句話,從身邊聽眾的嘴裡,從意想不到的人嘴裡聽到這句話。」

  

  憑藉富有暗示意味的演說技巧,希特勒能對群眾施加近乎催眠的影響力。他不同尋常的鏗鏘多變的嗓音也發揮了重要作用。「只見識過後期群眾大會上的希持勒的人——當他們看到麥克風前狂吼亂叫的煽動者和獨裁者時,很難想象出他早年在政治講台上用並不刻意提高的自然的嗓音發出抑揚頓挫的洪亮的音節。」漢夫施丹格爾評論。1925年3月,巴爾杜爾·馮·席拉赫第一次在魏瑪聽到國社黨主席的演講,當年18歲的他也被希特勒的嗓音吸引住了:「他的聲音完全不同於我以前聽過的演講家……他的聲音低沉嘶啞,具有大提琴般的共鳴質感。他的口音——我們認為那是奧地利口音,其實是下巴伐利亞的口音——在德國中部人聽來有點陌生,所以聽眾正好需要聚精會神地聽。」

  希特勒不僅是個天才演說家,還是個具有非凡才華的演員。「有一次他在不經意之間自詡為歐洲最偉大的演員。」施韋伯林·馮·克羅西克回憶說。當然這也是一種過分的自我美化,他坐在獨裁者位子上的時間越長,自我美化的趨勢就越明顯。

  

  但是他的確把戴著各種面具登場和輪番扮演各種角色的能力演繹成爐火純青的藝術技巧。「他是個親吻女士纖纖玉手的可愛的聊天對象,一個給孩子們分發巧克力的和藹的大叔,一個握住工人農民長滿老繭的手的正派的政治家。」在貝希施坦因和布魯克曼的沙龍里或者在席拉赫的魏瑪宅邸中喝下午茶時,他穿西服打領帶,遵照社會禮儀扮演著好公民的角色;在國社黨黨代會上,他穿著褐色襯衫,看上去像個蔑視資產階級上流階層的十足的鬥士。

  他在演講時也遊刃有餘地轉換著各種角色以滿足各種場合的需要。「他在國會面前像個睿智的政治家;在實業家的圈子裡像個思想中庸的人;在婦女們面前像個喜歡孩子的善良父親;面對大眾他像一座爆發的火山:在黨內同志們的面前,他像個最忠誠最勇敢的人,他號召大家做出犧牲並且決意自我犧牲。」法國大使安德烈·弗蘭索瓦·龐塞特有幸在1935年紐倫堡的黨代會上看到希特勒登台時不同的表現,他驚異地發現希特勒對觀眾的感情具有「令人驚嘆的直覺」,「他能為每個聽眾找出一番說辭並以此贏得他需要的掌聲,他使出渾身解數,輪番用辛辣、激情、熟稔和傲慢的腔調說話。」1938年11月接替弗蘭索瓦·龐塞特就任法國大使的羅伯特·庫隆德爾在貝格霍夫向希特勒遞交國書時,他也愕然地發現:「我還以為將在城堡中看見一位執掌雷霆的朱庇特,沒想到卻在鄉村別墅里遇到一個平凡溫柔也許還稍帶幾分靦腆的男人。我在收音機邊聽到過這位元首充滿威脅和挑戰意味的嘶啞喊聲,而我現在認識的希特勒卻有著溫暖、平靜、友好和充滿理解力的聲音。哪一個才是真實的希特勒?也許二者都是真實的?」

  

  著│[德]福爾克爾·烏爾里希

  譯│亦青

  出版社│東方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6年5月

  ISBN│9787506087247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9-1 13:54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