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每個時代,都有屬於自己的《射鵰英雄傳》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硨磲大爺 發表於 2017-2-17 05:47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文 | 奇愛博士

  論武俠電影

  金庸,《中聯畫報》1961年總第58期

  在香港影壇中,近年來武俠電影非常流行,單是粵語片,據說上個月中便有二十八部武俠電影開拍,國語的武俠影片,也有好幾部正在拍攝或籌備拍攝。人們不禁要問:這是不是一個健康的現象?

  任何種類的影片,如果為了迎合市場而一窩蜂的拍攝,如果數量過多,至少在營業方針上,未必會是健康的。又如果為了趕時間,因而近乎粗製濫造,觀眾便會感到厭煩。這在歌唱片是如此,喜劇胡鬧片是如此,武俠片也是如此。

  

  武俠片中不免有神怪誇張的場面,如果影片的主題是健康的,應該容許有誇張的處理。在《武俠與歷史》小說雜誌中, 我曾提出「武俠小說健康化」這樣一句口號,同時舉出了八點內容。在我個人以為,這八點對於武俠影片也同樣適用。現在謹列舉於下,以供製作武俠影片的朋友參考:

  一、影片的道德信條,必須和中國人固有的民族傳統道德相符合。我們主張任事必忠,對父母孝敬,對兄弟友愛。主張仁慈,反對殘酷;主張守信重義,反對反覆卑鄙。有犧牲小我願致大我的精神,反對自私自利,損人害群。即使影片只不過敘述一個曲折離奇的故事,也不能有意或無意地破壞這些道德規條。

  二、戒除色情的描寫,黃色的場面。

  三、打鬥不宜過於殘酷,不宜血淋淋的使人慘不忍睹。

  四、影片中不免有誇張、有奇異、有特殊的人物和事件。但這些事件須不至於宣揚迷信。對邪惡人物須有應得的懲罰。

  五、影片可以是悲劇,正面的英雄可以死亡或不幸,但悲劇的目的不是使觀眾沮喪,而是使人意氣激昂發揚。

  六、避免「誨盜」的暗示。英雄人物是行俠仗義、鋤強扶弱的好漢,而不是打家劫舍、欺壓良善的盜賊、幫匪、流氓、惡霸。

  七、頌揚愛情上的堅貞和真摯。

  八、主張人類的平等,各種族之間的和平相處,如描寫古代民族之間的鬥爭,如漢人反抗滿清等等,主要是從愛國心出發,而不是從種族偏見出發。

  不論是在美國、蘇聯,武俠形式的影片都已有很久的歷史,美國的西部片歷久而不衰,近來更注入較新的內容和形式哲理。蘇聯的《遊俠傳》、《寶劍屠龍》等有豐富的想象,為廣大觀眾所喜愛。香港拍攝的武俠片數量很多,一般說來主題也還不錯,只是限於製作成本和攝製的日期,往往令觀眾有「兒戲」之感。我個人誠懇地希望,香港影壇中要拍攝幾部製作認真、娛樂性豐富、內容健康嚴肅的武俠片出來。

  >>>點評

  2017版《射鵰英雄傳》正在上映,據說收視還挺不錯,葛格出於長久以來的「射鵰」情結,也從中選了幾集看看。

  說實話,剛開始,印象並不太好。主要是上來就碰上了一個大bug,講的是「江南七怪」跑到大金都城集市上溜達。當中唯一的女性韓小瑩,流連於一個工藝品小攤兒,東摸摸,西看看,突然來了這麼一句:

  「大哥,你看,這大金都城的稀奇玩意還真多……」

  當時,葛格真得一口老血噴出:看你奶奶個腿兒,不知道你大哥柯鎮惡是瞎子嗎?

  不過硬著頭皮看下去,倒覺得新版《射鵰》還是可以的,尤其黃蓉還蠻討人喜歡的。雖然略有些不適應於這批演員傻傻分不清楚的網紅臉、粉粉白白的磨皮效果以及過潮的扮相,但是我也明白,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大眾審美。長江後浪推前浪,《射鵰》現在再拍出來,也主要是給90后看的了,演員的氣質更現代一點,潮一點,又有何問題?

  

  在我們這一代心中,83版的《射鵰》被奉為無上的經典,豆瓣也給出了9.1的逆天高分,在今天,肯定又要被冠以「神劇」的稱號了。

  不過這種推崇,和那個時代文化消費的匱乏也是分不開的。葛格還記得,小時候家裡就一台12寸的黑白電視機,能收到三四個模糊不清的無線頻道。娛樂是極度匱乏的,每到暑期,那會兒電視台就把60來集的三段式《射鵰》擼一遍,每次放映,大家都是奔走相告。這劇,演員經典(主演就不說了,連周星馳、吳鎮宇都是被津津樂道的醬油角色)、音樂歌曲支支流傳(2017版也使用了很多旋律做致敬),編導杜琪峰、監製王天林,都是大拿中的大拿。

  現在想想,也真得是陣容鼎盛了!

  那會迷《射鵰》到什麼程度?我們的文具盒裡,貼滿了翁美玲和黃日華的貼紙。而當年觀賞此劇的盛景,這麼多年後來也只有一部劇復現過:《還珠格格》。

  對83版《射鵰》強烈的情結,讓我們後來看朱茵的版本(1994年),看周迅的版本,都覺得不適應了,因為覺得,郭靖就該是黃日華內樣,蓉兒就非翁美玲莫屬。尤其03年,周迅和李亞鵬版本一出來,大家紛紛戲謔地調侃說:

  黃日華的郭靖是裝傻X,李亞鵬的郭靖是真傻X。

  現在想來,也是有些過於粗暴了。

  對於今天的經典重拍,我們理應抱著寬容的心態去看,畢竟民粹不可取,誰也不能壟斷真理。《射鵰》能夠一拍再拍,到今天還能被青春化、偶像劇化,被更年輕的觀眾接受,這正說明了金庸老爺子作品的歷久彌新。

  

  我館從香港尋回的早期武俠片《小俠女》,非常有意思

  為什麼金庸作品會有這樣的魔力?

  今天的秘檔節目,葛格從家裡的故紙堆里,為大家翻出一篇金庸大俠1961年在香港左派電影雜誌《中聯畫報》上的《論武俠電影》的文章。

  金庸和電影界的淵源很多,可以用很多文字進行闡述。大家只需要知道,他曾經做過編劇,當過導演,也寫過很多影評,不過後來金庸去辦了《明報》,到了1961年,他已經離開電影界,但還是和左派影壇保持著相對愉快的關係,因而作為新晉武俠小說家,也對武俠電影給出了自己的意見。

  

  從文章可以看出,金庸對於武俠「健康化」的態度,無論對於小說創作還是電影創作皆是如此,其中蘊含的人情普世觀點,超越了時間。

  在1961年,邵氏的武俠新世紀還沒有開啟,這個時候國語片創作正是黃梅調興起、文藝片撐大局的局面,武俠片這種玩意兒,更多都是「粵語殘片」涉獵的對象。

  所以我們需得注意,金庸所說的武俠片(基本是粵語片),其實包含了我們常說的神怪電影,而不是現在更普遍指代的刀劍古裝片和拳腳功夫片。

  而金庸的作品出名后,無論是粵語片還是國語片,除了《白馬嘯西風》之外,幾乎都有被改編(甚至多次改編)的經歷。

  

  但有意思的是,金庸小說改編的電影,遠不如古龍小說改編的電影成功。比如張徹也在邵氏拍過三集的《射鵰》電影,都是稀鬆平常,看起來味如嚼蠟;遠不如楚原的文藝奇情古龍系列,《流星·蝴蝶·劍》《天涯·明月·刀》及《三少爺的劍》,部部華麗,部部帶感,部部裝逼勁兒十足,讓人看得好不歡喜!

  可能還是金庸的小說,篇幅太長,歷史背景也過於厚重。用短短的電影篇幅來承載,總是有心無力吧。

  所以金庸作品確實更適合長篇劇集。這才又顯示出83版《射鵰》的好來。

  《射鵰》的電影版改了這麼多,只有一部,改得怪力亂神又讓人心服口服,如下圖所示。今天我們的喜劇,再也沒有機會能讓我們笑的如此肆意開懷了。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3 07:18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